发布时间:2024-03-28 15:55:43被阅览数:30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在党建工作做得好、有一定成效的基层党组织设立党建创新示范点,成为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的有力抓手。本报4版开设《党建引领》栏目,介绍各示范点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借鉴参考。
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部有“两多”——红色档案多、共产党员多,具备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天然不等于必然,一名党员的党性并不因其红色档案保管员的身份而自然提高,一个部门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亦不会经由党员简单相加便能实现。
保管部党支部如何教育、锻炼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去年,中央档案馆依托“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主题档案文献展和特藏展,在保管部党支部设立“理想信念教育”党建创新示范点,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窗口。让我们走进家风展台前幕后,解码深度融合的底色、动力与路径。
“练兵场”练什么
为什么说筹办家风展是党员干部的“练兵场”?答案鲜明而直接:选什么题,人物范围和展示顺序如何确定,开篇结尾怎样设计,人物介绍怎么撰写,筛选哪些展品……桩桩件件直接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业务素质。
选题是第一关。大的选题方向非常清晰,即围绕服务党的二十大展开。具体从什么角度切入?选题会上,他们努力穷尽各个面向。有人说,时间线最清晰,如“从一大到二十大”。有人说,这样不免松散,人物应当更加集中,如“重大历史关头领袖的作用”。有人说,要考虑资源情况,像“伟大建党精神”此前形成了较扎实的基础,做起来更高效。有人说,不能选太小的切口,易失之零碎、失去延展性,广度和深度不够。如何既体现“国之大者”,又凸显档案特色?十几次头脑风暴和激烈讨论后,“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这一选题进入视野。
确定选题是筹办工作的第一个突破性瞬间。紧接着,他们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提炼家教家风重要内涵,如以身许党、为国舍家,崇学立志、耕读传家,律己修身、从严治家,克己奉公、以德齐家等,并结合官方评价和目前已有材料,翻阅130余本相关书籍,积累数十万字基础资料。
这时,第二个挑战来了——采用怎样的体例?是按家教家风内涵分类展示,还是按人物顺序展示?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让事实来说话——把两个版本的展览大纲都做出来,进而加以比较。对比发现,前者虽然更能集中展示某一类家风特点,但可能会割裂人物完整性,也不利于凸显人物家教家风特点。因此,决定按人物顺序,兼顾家风内涵,凝练出每个人物最具亮点的家风特点。
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人物顺序怎么排定?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充分参考中央有关文件、中央重大会议活动安排以及有关党史著作,并征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意见后,最终确定下来。
确定了体例,接下来的关键是展品筛选。哪件档案最能凸显家教家风核心点,需要比较才能确定。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为找一件档案“上穷碧落下黄泉”是常有的事。他们总结了不少检索方法,对今后档案开发工作很有帮助。“减字法在人物家庭结构复杂时尤为好用。比如,林伯渠子女多,为人所知的可能只有几个,但他们名字的前两个字都是‘林秉’,直接用这两个字进行搜索,会有新发现。”此次展览50%以上的档案为首次公开,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从档案库中检索出来,足见付出与努力。
当一些核心家教家风故事没有相应馆藏档案时怎么处理?除了采用间接档案法或用公开出版的手迹选等图书资料作补充外,他们向有关单位或特定群体开展征集,丰富展览内容。征集李富春移交礼品档案的过程颇具代表性:在多方寻找未果后,保管部同志偶然看到《百年潮》刊登的李富春侄子撰写的纪念文章,文中使用了一件档案。于是,同编辑联系,在其帮助下征集到电子数据,很好地充实了展示内容。
给观众以触动
内容充实还不够,如何更好地提升展览吸引力?毕竟档案展品多为二维形态,表现形式缺乏变化,视觉观赏性不强,加之信息量大,且多涉及历史人物、事件,读懂门槛较高。相较于博物馆展示的青铜器、瓷器等三维展品,冲击力明显不足。但更要看到,档案也独具特色,内部有机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特别是手迹等所具有的唯一性、原始性,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兴趣。
“老一辈革命家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精神永存。手迹直接体现其思考与性情,起到见字如面的效果。如,毛泽东写的《吊罗荣桓同志》这件展品,看到那颤抖的字迹,就能感受到对罗老逝世的悲痛和惋惜之情。”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展出的30位老一辈革命家中,27人有手迹,占比90%,包括日记、工作笔记、自传、书信等。
“吸引力并非只靠视觉激发,思想性和故事性也是关键要素,在这方面,档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他们选择用写文章的思路办展。
“写文章”讲究整体性。展览开篇使用巨幅油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一幕,中间运用300余件档案资料立体呈现30位老一辈革命家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尾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报告、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出席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3张照片,寓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不仅整体上有呼应,人物内部结构安排也体现着这一点。周恩来家风展示开篇于他19岁赴日留学前为同学题写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结尾展出他和邓颖超的两份遗嘱,都提到不保留骨灰。“他们的骨灰,被撒入祖国的江河湖海,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华腾飞世界时……”观众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回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许和夙愿,更觉意蕴高远、回味绵长。
除了把内容“写”好,展览的成功还有赖于把故事讲好。“大家觉得事假期间能不能拿工资?”讲解员提问声刚落,马上有不少观众发表看法,“应该可以,只要不超过限度”“不清楚,得看劳动法怎么规定”……一个小提问,把观众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这时,讲解员再详细讲解“陈云不让女儿拿事假工资”这件档案,观众听得更投入,感触也更强烈。
把故事讲好的关键是让观众产生参与感。展览展出了任弼时的两张照片,一张摄于青年时代,英俊潇洒;另一张是40多岁的标准照,已明显苍老。讲解员观察到,每次讲到这部分,观众的目光都停驻在前者上。于是,抓住时机,发出提问:“为什么20多年时间里任弼时容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引发思考后,再讲述他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非人折磨,并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中患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后又在工作时突发脑溢血逝世的人生历程,使观众在强烈对比中深化认识。
纯熟的讲解技能不是一举练就的。从最初只能进行史实性陈述到能讲出生动故事,从不熟悉内容要边思考边讲到形成肌肉记忆开口就能讲,从没有50分钟讲不下来到20分钟也能讲得精彩,背后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拿到8万多字的资料版和近1万字的要点版讲解词,他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展厅试讲,并在一场场讲解中不断打磨,才让档案生动地走进观众的心。
家风展反馈如何?自去年4月正式开展以来,已接待中央主题教育办公室、中央编办、中央政法委机关等200多家单位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很受震撼,深受教育!”“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己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了毕生精力,还要求自己的后人以身许党报国,让人钦佩。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热烈的赞赏给出有力回答。
经历带来启发
对保管部党员干部而言,从勾勒展览框架,到把内容刻画得有血有肉,再到通过讲解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正如一场春华秋实的播种与收获,同时也是一次直击灵魂的教育和洗礼。
“办展中深刻感到,要读档案。读得越细,收获越大。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页日记,只有百余字。开头写着,‘清晨敌机来袭,横扫一阵,投弹后向南飞逸’,紧接着写到——‘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应对人民负责,则一切自可痛快解决,下午敌机又一度袭曲子市’。”这名党员解释说,如果只读讲解词,几秒就读完了,但这样一来,其中深意没有咀嚼到。当时是战争环境,敌机在上空盘旋,老一辈革命家在躲避投弹时生出的不是对死亡的担心忧虑,而是仍在为“对人民负责”殚精竭虑。这是怎样的胸襟!
读档案不仅接受思想洗礼,还让人见贤思齐。档案记载,陈云要求子女们建立学习小组,每周日6时30分至9时30分集中讨论。“那时仅周日休息,但他们一大早就起床学习。我们能做到这个程度吗?应作个反思。”
在选用档案中深受教育,在内容排布上也大受启发。人物介绍如何写得神韵盎然?叙述角度如何确定?在一个个瓶颈的突破中,党员干部更深刻体会到党建与业务的紧密关联。
拿周恩来家风来说,为展现夫妻情深,选用了一件1951年3月3日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信中,邓颖超称周恩来为“鸾”,取自他的小名“大鸾”,她则自称“凤”,取“鸾凤和鸣”之意,细腻中见深情。
展览并没有停留在此,紧接着用邓颖超的回忆文章《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对夫妻感情作了升华。文中写到,1927年,周恩来被中央派去领导南昌起义时,只说了一句话,今晚要动身去九江。要知道,当时是白色恐怖、生离死别的关头,去九江干啥,什么时候回来,一人不讲,另一人不问。这是夫妻二人对保守秘密的默契和对党的纪律的坚决遵守。将夫妻感情升华为对人民的感情,既让情感更丰满,也让内容更立体。展览中这样的巧妙处理还有很多,既体现了政治眼光,又展现了业务能力。
党员干部不仅在家风展的“练兵场”上经受历练,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如此。数字化档案清点归库、档案资料除霉、图书资料贴签等,听起来似乎都是颇为枯燥细碎的工作,但他们却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更大的价值:“清点不是简单地点数,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编页不规范或者破损等问题,可以及时修改和补救,最大可能保证档案安全、万无一失。”“触摸到档案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难以言表。经常有同志自豪地说,党的二大党章保管在我们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保管在我们处……”“什么让档案的生命永存?正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在这个意义上,日常工作才是最高大上的工作。”
……
何为融合?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保管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成效如何?看他们有力的行动,听他们真诚的话语,也就得出了答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28日 总第4115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