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宗法档案》:彰显中华文明特性的宗法传承谱系

发布时间:2024-02-21 09:06:55被阅览数:302 次信息来源:湖北省档案服务行业协会

  文/杨红瑞

  2023年1月,《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少林寺宗法档案》自元代起历时近700年,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铭为主体,形成了“七十字辈”为代表的、完整齐备的宗法谱系,是少林寺的独特历史文献,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库,是佛教中国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少林寺宗法档案》的形成

  自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立寺以来,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代表,极大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在佛教本土化、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僧团组织逐步在与汉传佛教丛林制度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建设成型。

  元代,雪庭福裕祖师改革少林寺僧团制度,制定“七十字辈”,形成了以剃度关系、法脉传承为主体的“宗法”秩序,使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界著名的“禅宗丛林”。

  《少林寺宗法档案》是少林寺僧团组织、宗谱法脉本土化、建制化、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少林寺碑刻记载了从元至元年间直至明正德、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数次宗派谱系修撰的过程和成果,其中的祖师道行碑等碑刻清楚地体现了少林寺法脉的传递关系。少林寺墓塔按照宗法差序布局,其塔铭内容细致记录了宗法的传承过程。至清代初年,少林寺僧团编成“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系统梳理雪庭福裕以来的宗派系统;晚清至民国时期,该图谱被僧团加以续写、连缀,确定了“雪庭福裕—凝然了改—嵩岳祖钦—愿安行正”一系为大宗的宗法系统。至今,雪庭福裕所立“七十字辈”宗法谱系依旧在少林寺传延不息。

  《少林寺宗法档案》主体内容

  元、明以来,少林寺宗法谱系以碑刻、塔铭呈现。《少林寺宗法档案》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铭为主体,形成了完整齐备的宗法谱系,呈现出少林寺赓续不辍的宗法传承,是少林寺僧团组织稳定、绵延久长的基石。以“七十字辈”为代表的独特宗法谱系,是禅宗弟子寻求身份认同的珍贵凭据与精神依托,也是世界范围内宗教组织架构独具特点、与社会文化彼此融合、包容的中国形态。少林寺在其中努力融入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及其血缘群体宗统传承为核心价值观的礼制传统,因此,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少林寺宗法档案》是汉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重要遗存。

  《少林寺宗法档案》是承载少林寺宗法谱系,反映中国佛教禅宗僧团制度、见证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档案文献。以少林寺宗法制度为依托形成的宗法档案印证少林寺碑刻、塔铭的文化价值,强化了少林文化的独特性,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秉性。

  1.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

  “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清初编修、清晚期及民国续修,遵循中国传统家族宗法制度,按照雪庭福裕“七十字辈”规定的宗法谱系详细记载少林寺大宗系统的比丘名号,并注明相应高僧圆寂时间。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仿照中国传统祖宗牌位图谱样式,展现出少林寺完整的宗法主干。该图谱由少林寺住持保管,世代相继,是中国禅宗曹洞法脉唯一的传承系谱。

  2.少林寺碑刻

  构成《少林寺宗法档案》的60通碑刻是元代以来少林寺“七十字辈”的证明,它作为少林寺宗法图谱修撰的早期成果,是少林寺宗法谱系的证明材料。如元延祐元年(1314年)《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中记述雪庭福裕创立“七十字辈”事迹,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敕赐嵩山大少林禅寺住持曹洞正宗二十六代嗣祖沙门无言道禅师碑铭》碑阴刻有宗派图,清嘉庆七年(1802年)《敕赐祖庭少林寺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详细梳理自菩提达摩创禅宗以来禅宗五家宗派的源流。其他相关碑刻则在内容上提供了如“门人”“小师”“副寺”等相关法系身份及职务信息,为补充、拓展少林寺宗法谱系提供了翔实的文献支撑。

  3.少林寺塔铭

  《少林寺宗法档案》涵盖的116座墓塔及其塔铭构成了少林寺宗法制度的实物与文献支撑。少林寺墓塔排列遵循宗法制度,作为重要的文献内容,其塔铭反映了少林寺宗法传承关系。如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矩公宗主之塔》是雪庭福裕下“惠”字辈宗主圆寂之后所立墓塔,是表明少林寺宗法制度如何承袭的直接证据。在塔铭中刻录的门人信息补充、佐证了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与碑刻的相关信息。

  《少林寺宗法档案》的文化特性

  就内容与主题而言,《少林寺宗法档案》是禅宗宗法制度成熟形态的翔实记录。雪庭福裕所立“七十字辈”与僧团规范是中国佛教僧团组织建设的成果总结;“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部分记录了大宗系统历代高僧的名号与圆寂时间;墓塔排列与形制是宗法差序的客观呈现;碑刻塔铭中相关的人物信息扩展并丰富了少林寺宗法制度的记录,体现了少林寺宗法传承秩序。如祖师行实碑刻记录了少林寺僧侣的重要活动,呈现出少林寺鲜活的历史形象。

  就形式与特征而言,《少林寺宗法档案》中的历代祖师牌位图谱展示了少林法脉传承的宗法秩序,塔铭、碑刻展现了自元代以来书法、雕刻、绘画及建筑的艺术,反映了建塔时的社会环境,是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书法雕刻、宗教传承及武术历史等方面的综合性实物档案。

  就稀有性而言,《少林寺宗法档案》中的“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是中国宗教文化制度中为数不多、完整齐备且独具特色的宗法制度的代表性文献。少林寺碑刻、塔铭凝聚着当时的社会活动和变迁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记录性与叙事性,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少林寺宗法档案》贯穿元、明、清、民国,这一完整的禅宗宗法谱系是极为罕见的文献记录。

  就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言,“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传承至今,保存大致完好。碑刻、塔铭连接起少林寺僧团自元代至民国的宗法传承,是少林寺宗法制度的重要证据,是“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的重要佐证。

  此外,《少林寺宗法档案》视觉外观多元,艺术风格独特,在书法、雕刻、纹饰、绘画等方面展现出佛教文化的艺术风貌和内在特性,具有极高的鉴赏和美学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其中保存了赵孟、程钜夫、董其昌等名家的作品,例如,元代赵孟书丹的《裕公碑》、明代董其昌书丹的《道公碑》等,成为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沿革的绝佳资料,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少林寺宗法档案》的档案价值

  《少林寺宗法档案》与少林寺这一独特的佛教文化空间密不可分,是中国禅宗曹洞一脉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宗法传承记录,是汉传佛教中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凝固在《少林寺宗法档案》中的文献记录,彰显了少林寺僧团在推动佛教本土化、中国化及传习佛教思想的精进精神,赈孤济困、积极入世的公益传统与兼容并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人类文化特性与品格。

  作为规范僧团组织的制度成果,《少林寺宗法档案》记录、证明了历代少林弟子的身份归属。“七十字辈”规范丛林制度、赋予身份的机制,是少林寺僧团的鲜明特征。《少林寺宗法档案》是中国乃至世界禅宗弟子身份确证、归属的重要依凭。少林寺“子孙丛林”的特征,使其佛教思想传习与僧团组织延续密不可分。《少林寺宗法档案》反映了少林寺僧侣的修行足迹与师承关系,为少林寺佛教思想的连续性与正统性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证明。

  少林寺僧团的历史活动被凝聚在《少林寺宗法档案》之中。大才普便、宗乡守余、顺公万庵等少林寺僧侣曾积极入世,悉心投入到当时的抗倭、戍边活动之中,维护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展现出中华民族匡扶正义的侠义风骨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少林寺宗法档案》中《修建天地冥阳水陆赈孤荐祖三载功勋圆满碑记》等碑刻,则为世人留下了少林寺僧团践行佛教思想、致力公益活动的重要行迹。作为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少林寺宗法档案》融合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保存了中国礼制文化传统,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七十字辈”确定的僧团身份具有组织上的包容性,为少林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托。例如,《少林寺宗法档案》中天竺僧的《□乾没哪塔扁囤和尚灵塔》,以及日本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等,反映出少林寺僧团的包容特性及其重要的国际交流地位与功能,记录了少林寺持续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因此,《少林寺宗法档案》提供了少林文化国际传播的媒介,是中外文化交流优秀成果的展现。

  《少林寺宗法档案》文献遗产申报

  在河南省档案局和省档案馆的关心指导下,自2020年起,中国嵩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主持,聘请国内外哲学、宗教、武术、档案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成立项目申报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指导少林寺档案馆申报内容、文本撰写和纪录片拍摄等工作。河南省档案局、档案馆领导高度重视申报工作,多次研究并召开申报项目专家论证会,对申报工作全程指导。同时,少林寺举办“少林寺与禅宗祖庭”研讨会、“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组织参观及约稿,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对排位图谱、碑刻、塔林展开专题研究,为申报工作提供学术支撑。此外,少林寺还对“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的保管场所进行修缮,对实物档案例如塔林、碑刻进行数字化保护,采用3D技术扫描实体档案、对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等。最终,《少林寺宗法档案》于2023年1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下一步为少林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佛教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交流、调适、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佛教本土化历史长河中具有典型和重大的象征意义,是佛教本土化的巨大成果与重要表现。《少林寺宗法档案》作为系统、完整地反映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档案文献,不仅凸显出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与文明对话的典范,具有突出的地区和世界文化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嵩山少林寺档案馆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