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档案文献遗产高质量“走出去”的基础及路径

发布时间:2024-02-21 09:00:49被阅览数:58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谭必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海外精神标识,少林寺及其少林功夫享誉世界,但记录和承载少林功夫信仰的少林档案文献遗产在少林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价值却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这既使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走出去”面临一定困境,也孕育了较大的发展空间。2023年1月,《少林寺宗法档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文献遗产名录,这既是近年来少林寺档案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为少林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林档案文献遗产高质量“走出去”的基础

  1.多元丰富的文化遗产管理经验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1500余年来虽然历经劫难,但依然保存着丰富的古籍、文物和档案遗存,其文化收藏品历来受到各级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先后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3年)。2006年,少林功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少林寺高度重视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将长期以来的文化遗产管理理念融入档案工作:一方面以筹建少林寺档案馆为抓手,加强少林档案资源的整理、组织与数字化建设等基础工作,逐步实现了少林档案文献资源的集中保护与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以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记忆名录》为契机,通过“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2020年)、“《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评审会”(2021年)、“档案与少林文化遗产论坛”(2023年)等学术平台,推进了少林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挖掘与品牌提升。

  2.高价值的档案文献遗产资源

  少林档案文献遗产形成于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地域和文化空间,既包括少林寺自身形成的档案,也包括少林寺下院及遍布海内外的200余家少林文化中心所产生的档案,蕴涵着丰富的“走出去”的文化基因。

  首先,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记录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长期以来的对话交流与携手并进,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比如,刚刚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少林寺宗法档案》,就是极少见、系统、完整地反映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档案文献,具有突出的地区和世界文化价值。日本国僧人邵元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到中国学习禅法,曾担任少林寺书记、首座等职,并撰写《息庵禅师道行之碑》(元至正元年,1341年)等碑刻;另一方中日僧人合作的石碑《淳拙禅师道行之碑》,由中国僧人蒲庵来复撰文、日本僧人德始书丹,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刻立。这些碑刻不仅是少林寺法脉传承的重要原始文献,而且是中日两国古代僧人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其次,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载体丰富、形制多样、内容多元,具有丰富的叙事元素,发掘以少林寺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社会记忆,可以构建广泛、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叙事,助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时任河南巡抚的程绍至嵩山检阅少林僧兵,观后作了《少林观武》一诗高度评价了少林功夫,而保留至今的《程绍少林观武诗碑》(1625年)成为研究古代少林功夫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记录和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刻、民族文字以及禅宗与功夫等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在语言文字、艺术、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集体记忆的典型历史文献汇集,是亟待挖掘的传统文献遗产宝库。

  3.全球性的文化传播网络

  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外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交流的窗口。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团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融合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少林寺已经形成了以少林功夫为中介、以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为依托,一体多面的国际文化传播模式,遍布世界90个多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城市的少林文化中心构成了一个能够打破语言、文化和宗教界限的国际文化传播网络。在这个传播网络体系中,《少林寺宗法档案》立体化、多维度展现出的以“七十字辈”为代表的独特宗法谱系,是禅宗弟子寻求身份认同的珍贵凭据与精神依托,也是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宗教组织架构。圆融开放、传承有序的少林寺宗法制度对维系全球少林寺僧团的集体归属、确立全球少林文化爱好者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少林寺宗法档案》由此成为联结全球少林寺僧团与少林文化爱好者的纽带和沟通少林寺漫长发展历史与深厚文化积累的媒介。

  少林档案文献遗产高质量“走出去”的路径

  1.推动少林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挖掘少林档案文献遗产的世界价值并积极推动其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是《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后的核心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少林档案文献遗产高质量“走出去”的关键抓手。在国家档案局、河南省档案局等各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少林寺拟以《少林寺碑碣(566—1990)》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项目。《少林寺碑碣(566—1990)》上讫北齐、下至现代,共计499块碑碣,是历朝历代少林寺与国家政权、文人墨客、世俗社会、海外僧侣等广泛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赋役、军事、文化、自然景观等,几乎贯穿了少林寺起源、发展的全过程。其文体、形制因时而变、兼收并蓄,见证了少林寺“禅宗祖庭”、古代“皇家寺院”和“功夫圣地”等地位与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其蕴含的丰富内容、反映的文明对话、呈现的艺术形式、承载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既符合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也有助于丰富世界记忆遗产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围绕申遗这一核心目标,少林寺将进一步做好少林寺碑碣的专业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少林寺文献展馆、数字化利用、编辑出版、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宣传利用。此外,少林寺拟联合各国佛教组织,以《少林寺碑碣(566—1990)》为核心,通过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策划展览,为推广少林文化、丰富世界记忆内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2.启动“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工程”

  少林寺历史悠久,但真正保存下来的历史档案数量并不庞大,这也制约了少林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根据笔者前期的实地走访和网络调研,少林寺除了自身保存少量核心历史档案文献之外,还有部分档案散落于国内和海外,比如国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国史馆”,以及日本的国立公文书馆等,此外海内外还有一些私立机构和个人也收藏了部分少林寺档案。根据少林寺档案馆的调查,预估散落在国内外的少林档案约有30~50万件。

  因此,为了打造具有世界意义的少林寺档案文献遗产体系,少林寺拟于近期启动“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工程”,重点征集如下档案:(1)国内少林寺所属下院或少林文化中心等机构形成的档案文献;(2)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形成的反映少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档案文献;(3)海内外公共机构、私有组织及个人收藏的与少林寺或少林文化相关的档案文献。相较而言,前两类档案文献资源数量较多,第三类档案资源的遗产价值更高。除了部分重要原始档案以实体方式回归少林寺之外,大部分档案将借助基本建成的“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以数字化的方式在线回流至少林寺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体系之中。简言之,“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工程”将以海内外少林文化中心为依托,在全球范围征集、整合少林寺相关档案文献,推进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共享与利用。

  3.构建少林档案文献遗产的全球化传播生态系统

  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对外文化传播实践的长期“传播逆差”背后是话语权的丧失,“把中国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发掘出来、强化出来、传播出去”成为逐步成为社会各界的心声。如前所述,少林寺历史悠久、海内外下院和少林文化中心众多,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且具有相当吸引力的少林文化国际传播生态体系。但这个生态体系主要以禅宗、少林功夫等信仰为传播媒介,缺乏档案文献遗产元素及其相关文化符号。依托《少林寺碑碣(566—1990)》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项目和“全球少林档案文献资源回流工程”,少林寺将逐步打造涵括宗教、文化、武术、艺术、医学、文保和建筑等多领域的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资源体系,构建开放、协同的少林档案文献遗产的全球化传播生态系统。为顺利推进这一生态系统建设,少林寺应从国际传播格局出发,做好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制度设计,以提升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在少林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目前来看,“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少林与档案文献遗产”等论坛在少林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少林文化大数据”平台初步完成,只是少林档案文献遗产“走出去”的第一步,而更为关键的是,一方面要解决少林文化大数据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并借助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平台“破圈”出海的体制机制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防止少林档案文献遗产在少林文化海外传播体系的“缺位”与“边缘化”,从而使少林档案文献遗产科学、有效、可持续地“走出去”。

  [本文系中国嵩山少林寺委托项目“走向‘世界记忆’的少林寺宗法档案研究”(项目编号:SK2301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