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9 14:37:53被阅览数:49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杨璐蕊  谢翘  苟小娟  张荣昕  刘伟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档案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他档案的个性,特别是它的现实性、动态性、保密性导致其流动频繁、服务面广,服务内容的涉密性。

  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承担的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为基础,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服务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建标准、优流程、搭平台、促协同,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创新了流动人员数字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并为综合档案馆(室)其他类别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主要方法与内容

  1.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一是细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分类分级属地化管理原则,确保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规范有序接转。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跨地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但对“户籍所在地”如何判定并未明确。为确保档案有序管理,市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明确“户籍所在地”具体为户籍所在的区(市)县级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工作单位所在地”则根据其就业单位登记信息,可由其工作单位登记机关的同级公共人才服务机构接收,也可由其住所地所在的区(市)县级公共人才服务机构接收,有多个机构符合接收条件的,由流动人员根据本人意愿自主选择。

  二是对标国家、省、市相关规定,优化对外服务事项经办规程和服务指南。通过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逐项梳理,建立对外服务机构和事项清单;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列明事项名称、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实施依据、实施主体、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形式、服务时间、办结时限、结果反馈、收费及标准、咨询方式、监督投诉方式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通过成都人才网、市县两级服务场所以及印制服务指南等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编制了《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业务工作规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指南》,在区域内统一执行。

  三是制订了《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分类及排序标准》《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整理标准》《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文本化标准》《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图像化标准》,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服务平台、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统一奠定了基础。

  2.构建统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平台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记录了流动人员政治面貌、道德品行、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实绩、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具有较高的保密要求,系统必须安全可靠,完整记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及其变更、服务记录。

  (1)系统架构

  整个系统采取B/S模式,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建设。对内业务经办系统部署在金保专网,仅供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联网经办业务,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一库管理”;对外公服平台运行于互联网,由群众上线申请办理相关服务事项。系统数据库由业务数据库、档案信息库、人才基础信息库三部分构成,三者间可实现联动更新。人才基础信息库通过一定审核程序进入全市流动人才数据库。系统用户可“单点登录、全市通查、分级管理、按角色授权”。人才服务机构管理用户可查询、统计本区域流动人员的结构、层次、流向及各项人才服务的提供情况;人才服务机构业务经办用户,可办理相关业务、进行相关业务信息的统计、查询;单位用户、个人用户经授权后可通过互联网查询、更新委托存档人员基本信息,进行人才服务申请。

  (2)系统功能

  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纳入系统经办,并由业务数据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3部分构成,其中业务数据管理包括“档案接收”“档案应用”“档案转出”“档案库房管理”“档案三化”5个模块,档案信息管理包括档案基本信息、档案目录信息和数字图像信息管理;个人信息管理又分为查询、统计和流向管理。业务流程如图所示。

1.jpg

成都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业务流程图

  (3)数据管理与维护

  档案数据管理权限原则上与实物档案管理权限一致,除查询档案所在机构信息外,档案接收和转递、档案整理和保管、档案材料补充归档、依据档案记载出具证明、查(借)阅、政审考察等档案服务操作权限完全归实物档案管理机构;新接档案数据由首接收机构“一次采集、全网共用”,如档案在市内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间流转,接收机构收到实物档案时只需要点击“档案接收”按钮,就可将其数字档案信息管理权限的同步划转,既可避免了档案信息的重复录入、重复存储、重复制作,还可有效避免同一人档案材料分散在市内不同机构存放。

  (4)流程可视化

  涉及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7大类16个对外服务事项,均按照业务申请、系统预审、工作人员办理的流程进行设计,将业务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受理规则等固化到各个服务事项申办过程,以向导式一步一步引导服务对象自助提交业务申请,与对内业务经办系统进行数据实时比对,让服务对象即时获知系统审核结果、实时查看业务办理进度、全程实现在线办理。

  3.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作

  (1)系统升级

  将成都模式推广到全省,构建了四川省统一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规范统一、信息共享、服务同步和一库管理,进一步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流程,破除区域、部门壁垒。

  (2)部门联动

  一是与社保、教育等部门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流动人员参保信息、学历信息在线验证,减少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纸质证明,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二是与成都市职称申报等系统实现对接,可自助关联其档案所在机构名称,便于职称申报审核和评审通过人员材料归档,让“放管服”改革得以更深入地推进,相关政务服务手续更简化,服务流程更便捷。

  (3)平台对接

  以“四川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已与“四川政务服务网”“四川人社”“天府市民云”App、“成都人才码”微信小程序和成都人才网、成都人社、成都12333微信公众号,人社服务一体机等完成对接。将人事档案服务事项融入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服务平台,既能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化的办事渠道,也有利于档案业务知识宣传,便于档案材料收集、补充。

  (4)川渝通办

  以数字化为基础,在实现四川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全省通办”的基础上,实现了川渝两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跨地区、跨平台互查互转,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跨省通办”“全国联网”奠定了基础。

  项目的创新成果及意义

  1.构建了四川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四川省21个市(州)、183个区(县),共195个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统一使用“四川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全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一库管理、全网通查”,省市县三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联网通办,形成全省“制度统一、服务统一、流程统一、数据共享”的管理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可实时掌握流动人员数量、结构、分布、流向,为同级党委、政府人事人才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2.提升四川省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四川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建成运行至今已为存档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733.2万人次,其中档案转接652.2万人次、开具调档函28万份、出具证明24万份、补充档案材料20万卷次、提供查(借)阅及政审服务9万次;提供档案网上查询服务每年近千万人次,为促进人才流动提供了有效保障。

  3.促进川渝人社档案服务协同发展

  自2021年8月川渝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对接贯通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接收和转递等7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市)通办。成渝两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间的档案接转更是从最先的至少跑3次、最快20个工作日办结,到一次都不用跑、最快1个工作日办结;截至2022年12月,川渝两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互转2.6万卷;提供档案查询及依据档案记载出具证明服务2.7万人次,为开展省际公共人才服务协同做出了良好示范。

  项目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成果,适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及服务的应用,为规范和实现社会全体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探索,对档案数字化、档案出入库、档案材料补充、出具证明等服务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也可为其他门类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开创了新途径。

  一是将此管理服务模式运用于其他社会化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按照《成都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施方案》文件相关规定,可利用本项目研究成果,探索研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利用统一系统、统一平台及统一标准,进一步拓宽社会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范畴。二是打通与其他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协作。通过规则统一、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在全程网办的基础,也可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一点存档、多点服务”的跨区域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在其他开放档案利用方面,也可借鉴此服务模式。通过用户申请、档案管理部门审核,为用户提供跨机构、跨领域的数字档案在线利用。

  [本文系2022年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获奖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市人才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