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4:09:35被阅览数:50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张天强
厦门市档案大厦(新馆)由市档案馆新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合建而成。选址位于厦门市翔安新城核心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高度99.2米,总投资约4.97亿元。2019年6月开工建设,2022年8月完工,2023年3月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明书。该项目是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厦门市首批BIM报建试点项目及建设工程资料电子化试点项目,荣获厦门市优质工程奖。
厦门市档案大厦(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黄小丽/摄)
开放设计,打造为民服务文化新地标
新馆项目作为集档案管理、文化交流、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建筑,设计上遵循“合力、共享、高效、安全、生长、诗意”六大理念,致力于把新馆打造成新时代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成为厦门人民的精神家园。
多元包容,文化亲民。新馆设计充分展现厦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多元包容的城市精神,突出展现厦门地域元素和文化特色,在建筑和景观上体现书卷传承、城市华盖等文化内涵。立面造型具有简洁、现代、流动的形态特征,寓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体现现代档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立面肌理构思来自竹简书卷展开形状及档案卷宗放置式样,寓意档案馆是记载城市历史的博览架。裙楼立面造型借鉴古代收藏宝盒样式,寓意档案馆是承载着城市不同阶段历史文化记忆的珍宝盒。塔楼、裙楼顶端外墙装饰闽南窗花和“档”字纹椽头,体现浓厚的闽南地域特色。
空间共享,服务便民。新馆统一设置并整合共享对外服务和公共空间,通过连廊将对外服务、库房等区域连成一个整体,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缩短档案传送流线,使档案管理与服务便捷高效。采用方正规整的建筑型体,设计采用8.1米的标准柱网,既保障各功能用房的灵活适用和可持续发展,又有效控制建设成本。采用视频监控、访客管理、人脸识别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技术,既缩短查询、服务和管理的时间,减少工作量,又有效保障档案管理、服务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绿色开放,生态利民。在保障新馆安全性的前提下,加强开放的建筑空间体验,为市民打造舒适有趣且亲近自然的城市庭院。建筑四面的裙楼环绕着位于中间的塔楼,中间高、四周低,既降低了建筑对四周道路的压迫感,又将建筑四面的绿化空间全部开放给市民。环形园路串联起裙楼之间的景观庭院,并通过连廊及竖向交通把各个屋顶花园连接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营造山水田园的环境体验。新馆设计结合建筑的朝向、通风、形状、结构和围护等因素,尊重场地的生态环境,充分节约能源,并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打造真正绿色、节能的花园式城市档案中心。
精细布局,聚焦“五位一体”新需求
新馆能够满足市档案馆和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未来40年档案保存需求,彻底解决了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业务技术用房不足、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具备“五位一体”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要求,为新时代厦门档案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分区明确,功能独立。新馆塔楼居中布置,共21层。1层为共用的档案接收大厅、两馆各自临时库房和消毒室,2层为两馆各自电子档案库房,3~12层为市档案馆档案库房,13~21层为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档案库房。库房区域与其他区域严密分隔,确保档案实体安全。新馆裙楼分东西配置,共5层,西部为市档案馆业务技术及办公用房,东部为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业务技术及办公用房。新馆共设4个出入口,西北侧主入口为对外服务出入口,设置文化生活广场,是主要人流方向及汇集点。西侧为市档案馆出入口,东侧为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出入口,东南侧为档案出入口。为满足档案安全保密需求,两馆均设置独立的专用垂直电梯和档案入库动线,方便独立进行档案接收和保存。地下室为餐厅、车库和物业办公室。新馆按照国家规范要求,配置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对外服务,配套完善。对外服务用房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可为群众查阅档案、观看展览、读档学史、聆听讲座、文化社交等提供档案文化体验场所,可满足爱国主义教育、档案文化宣传、学术交流等多元需求。从西北侧主入口进入新馆,一楼主大厅挑高10.2米,面积约350平方米,大厅背景浮雕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展示厦门历史文化。主大厅东侧是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查阅大厅,西侧是市档案馆查阅大厅,设置有200个查阅服务座位。市档案馆查阅大厅西侧分别设置音像、缩微、数字化、电子档案和专家阅览室,以满足群众不同查档需求。裙楼2~4层分别设展厅6个,面积约4000平方米。裙楼3楼设学术报告厅,面积约450平方米,能够容纳300人。两馆另设多功能会议室、活动室等共7个。
业务用房,按需配置。业务和技术用房面积1.13万平方米,分别设置在裙楼1~4层,包括中心控制室、接收档案用房、整理编目用房、保护技术用房、翻拍洗印用房、缩微技术用房、信息化技术用房、开放审核用房等,可满足开展相关业务和技术工作的需要。全馆实施智能化管理,安装了视频安防监控与入侵报警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库房温湿度控制系统、能耗计量系统、智能化专网系统、系统集成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无线WiFi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20多个智能化系统,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能建造,全过程运用BIM新技术
新馆项目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技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在规划报建、设计、施工、归档阶段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建立了涵盖业主、代建、设计、监理、施工等全员参与的BIM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获得第五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三等奖,第十届龙图杯设计组三等奖、施工组三等奖,第十一届龙图杯综合组优秀奖,福建省第三届BIM大赛综合组二等奖。
规划报建运用。新馆项目根据厦门BIM规划报建审查审批系统要求,对BIM模型进行设计单体规整和总图规整,并输出XIM包成果,最终接入CIM平台端,通过BIM成果完成项目电子化报建。
建设全过程运用。一是全专业精细建模,新馆在项目设计上进行净高检测、仿真模拟、性能分析、面积统计、工程量统计、辅助施工图设计等应用,发现并解决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832个。二是全过程精益建造,在土建、机电、幕墙、精装及景观等专业工程中全面应用BIM技术,形成包含工序和流程优化、高支模工艺模拟优化、临边洞口定型化防护优化、机电管线综合优化、预埋套管预留洞口深化、幕墙预埋件深化、双墙砌体工艺优化、物料精细化管理8个方面应用项。围绕工程施工重难点进行质量技术管理、安全文明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咨询服务,在解决施工图错漏碰缺问题、各专业施工模型深化、重难点工艺工法动态模拟及优化、场地布置和安全模型模拟优化、施工任务预先规划、辅助现场工程量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成果突出,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为项目节约成本560万元,缩短工期3个月。
运维管理运用。新馆智能化工程建立了BIM运维管理系统,利用BIM模型可视化3D空间展现能力,融合物联网实时运行数据,将BIM静态属性与物联网动态属性相结合,实现了基于BIM模型的建筑空间与设备运维管理。竣工BIM模型可用于建筑空间布局优化,提高故障定位维修效率,建立完善安防、消防、楼宇智能监控监管体系。管理人员可通过BIM运维平台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建筑信息、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等,并以建筑物生命周期履历资讯为运作主轴,通过3D空间和时间、成本、设施等多维信息,对建筑空间、设备资产等进行全面科学管理,从而提供更好的维护方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实现新馆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模式
新馆项目规划建设初期确定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目标,并列为福建省住建厅建设工程资料电子化试点项目。2022年3月,入选国家档案局第三批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
新馆建设单位、参建单位和有关信息技术企业共同推进工程资料电子化,从工程项目建设主体、建设管理部门和档案接收单位等不同角度出发,研究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探索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措施。突出研究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厦门市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目录表》。突出研究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根据工程建设项目部负责制的普遍现状研发全过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成功推向市场。突出研究BIM文件归档、BIM模型与电子档案及元数据之间的挂接方法,提出BIM文件归档要求和基于BIM技术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要求。
经各方共同努力,新馆项目在线形成电子文件4.3万件,在线交互签批15万余次,记录元数据99万余条。在竣工联合验收阶段,须移交的101卷档案资料全部通过验收。电子单套制归档文件占比按页计为74.3%,按件计为94.4%,竣工图全部以电子单套制归档。通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试点工作加快了项目推进速度,节约项目资料管理费用近50%,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标准规范,优化了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树立了电子单套管理样板,推动了电子单套管理相关政策措施出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厦门市档案大厦(新馆)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是厦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厦门市档案馆和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将以新馆全面启用为契机,深刻领悟“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档案馆“四个体系”建设,推动引领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档案工作保障、贡献档案智慧力量。
作者单位:厦门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