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现代化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发布时间:2023-09-14 00:01:12被阅览数:35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数字时代公共文化的服务建设、事业产业发展、治理效能优化等作出战略擘画,标志着以“文化数字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与文化事业发展格局将全面铺开。档案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同样面临着档案资源保护、社会记忆建构、文化服务创新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这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厘清档案事业现代化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之间的关联,探求档案事业承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当代旨归,是推进档案事业高质量现代化的关键要义,也是实现档案事业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同频共振的时代通途。

一、承接资源建设任务,夯实档案事业的资源底座

历史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档案资源建设贯穿档案事业发展全过程,是档案事业持续运转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内容更加全面、叙事更加立体、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来深入唤醒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才能更加坚定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前进动力与奋斗决心。而文化数字化战略擘画的“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目标,则为档案资源建设指明了新的路径与方向。

我国档案资源的体量种类与馆藏结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应聚焦档案资源的内容层面,加强对档案资源客体微观内容的解读、理解与语义化再编排能力,进一步发掘跨馆际、跨区域、跨行业档案资源的潜在文化基因,确立统一的标识提取与资源集聚标准,以赋能“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为最终目标,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档案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加快形成一批以红色革命文化、地域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高质量、高容量的档案文化数据库。同时,进一步提升档案资源的兼容性,以档案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为切入点推动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出圈”。《意见》指出“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档案资源建设要加快实现现代化,推动档案资源的“出圈”建设,化解现有的档案资源离散化、碎片化、浅层次困境,将不同文化领域、资源形态、展示形式的文化资源以一定主题进行关联,推动档案文化资源与图书资源、文物资源、研学基地、广播电视、出版传媒等不同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合,发掘众多领域在历史记录与精神承载中的共同追求,逐步建立起以“档案元素”为中心的文化资源关联辐射网。

二、承接业态创新任务,激活档案事业的内生动力

《意见》将文化产业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活文化事业活力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将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键工程,也将为我国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带来新的时代视野与发展空间。立足文化数字化的战略精神,创新档案事业产业业态、调配事业产业发展比重、协调事业产业互促机制等是推进档案事业业态创新的必经之路,规划并走好这条路是档案事业在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激发更为持久的内生动力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不断审视档案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增强创新档案关联业态能力和档案文化产业能力,把握文化数字化的政策东风,认识到档案文化产业是档案事业的重要有机部分。要培养文化产业理念,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建设与文化服务,将档案关联业态的创新纳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快档案文化产业业态的创新步伐,在档案信息收集、开发、利用、共享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档案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档案文化新业态,助推档案文化瑰宝活起来。另外,要建立健全档案事业与产业联动发展的协同机制,化解潜在风险,强化规制能力,理顺多元主体在产业开发中的权利诉求、效益分配、责任归属、流程规范等问题,增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判预判能力,通过承接精矿创新任务,激活档案事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三、承接文化服务任务,共享档案事业的发展成果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独特价值观。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进一步丰富与延展了文化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内涵,既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创立文化伟业”与“满足人民需求”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此背景下,要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成果,激发和增强人民群众与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共鸣和认同。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开创性提出通过联结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库与数据中心打造国家文化专网,标志着文化事业发展成果的共享能力将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与评价基准。在《意见》指导下,需要从档案服务产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在线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等方面入手,尤其是要深入优化“一网通办”“统一门户”等工程,将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民生热点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逐渐缩短,“最多跑一次”逐步落实。同时,也要持续优化增强档案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推广渠道,不断扩大档案事业发展成果的覆盖面。《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档案部门可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分布式二维码等先进技术,运用全息呈现、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对档案文化资源展演进行技术化改造与再现,并面向元宇宙、NFT、数字藏品等新理念开展跨界合作交流,以提升档案馆用户体验的临场感、沉浸感、获得感。另外,要植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提供让人民群众满意和认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紧扣红色基因传承、家国认同构建、历史记忆唤醒与群众关注热点,打造出具有专业性、大众性、文娱性的档案文化服务精品。

四、承接数智治理任务,提高档案事业的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也指明,“构建与文化数字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提高文化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实现文化数字化治理”。如果说资源建设、业态创新与文化服务的现代化属于档案事业物质基础层面的现代化,那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属于档案事业上层建筑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的“数智化”“精细化”治理模式,将助推档案事业治理理念、治理手段、基础设施的一系列迭代更新。

“文化”与“数字化”的交融将成为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向,会衍生出以往档案文化建设与数字化过程中所没有出现过的治理难题。《意见》指出了“实现文化数字化治理”与“健全文化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并重的治理思路。在此背景下,档案事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可从“发展成果的过程治理”与“发展主体的行为治理”两个方面入手,树立起“硬治理”与“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理念。同时,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解决技术系统异构、数据结构异构、业务流程异构、服务平台异构等成果产出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治理点,厘清权责划定、收益分配、职能分工、资源调配等主体行为规制中的重要治理点。认清在“成果产出”与“主体行为”发生交集时衍生出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关键治理点,构建起档案事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体系。另外,本着“数据驱动、智慧赋能”原则,搭建档案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并匹配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档案文化计算体系,赋予标识解析、搜索查询、匹配共享等基本治理功能,保证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档案数据流通与资源交互。在此基础上,还应逐步扩展档案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使用主体格局,根据主体特性与诉求,赋予其在档案数据与资源确权、评估、匹配、分发等方面的治理权重。在顶层设计方面,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建立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文物局等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构或组织,联合各文化机构知名专家、高校学者、行业协会,围绕我国建设文化数字化的远景目标积极开展多方对话,在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体系中明确档案事业与产业、档案主体与客体的协作关系和协同机制,形成在政策兼容、资源调配、人才交流、技术互助、平台建造、主体确权、效益分配等衍生治理点上的统一认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8月14日 总第4022期 第一版

作者: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周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