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7%,档案专业人才的结构透视

发布时间:2025-03-24 17:24:17被阅览数:5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白玛措关注到西藏档案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据她调研,西藏各级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占比仅8.7%,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抢救修复、编研开发及研究等工作的开展。全国层面情况如何?从《2023年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可知,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综合档案馆42732名专职人员中,档案专业人员7805人,占比18.27%。

  为何应关注“档案专业人才占比”?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认为,就行业体感而言,档案工作者流动性较高,这一现象与档案专业人才比例偏低为“一体两面”。一名经受过系统化训练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知识基座、思维得到训练、视野更加开阔后,自然会更加主动钻研行业真问题,也会更容易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价值,进而更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可以说,这些专业人才是档案干部人才队伍真正的中坚力量。

  从18.27%中,我们能够看到怎样的结构性特点?来看剖析——

  看变化:10年间,档案专业人才占比翻一番

  《2023年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显示,在7805名档案专业人员中,本硕博三个层次共计6263人,占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的14.66%,较10年前的6.84%,翻了一番。这也意味着10年间,近3000名档案专业本硕博毕业生进入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工作。

  对这一数字,不能进行均值测算,因为有的年份会出现剧烈变动。如,2020年档案专业本硕博人员从2019年的5312人,锐减至4863人,流失449人。2021年保持稳定,小幅增长至4973人。随着近年来档案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得到社会认可,2022年进入利好期,一次性吸纳988人。2023年,增幅稍有收窄,增长302人。

  学生们在就业端有着直观感受。苏州大学2020级本科生强久措姆2024年通过公开招考,进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档案局(馆)工作。这是该局(馆)5年来首次招录工作人员,且提供的岗位只面向档案学专业,排除了不少其他专业的潜在竞争者。近两年,这样的专门性岗位越来越多。

  可供报考的职位增多只是占比翻番的一个面向,另一面,是越来越多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受到吸引,主动投身行业。从苏州大学2020级本科生达娃曲珍、嘎松次仁身上,能够清晰看到这一点。

  “档案文化”课程给达娃曲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举例说,在家庭档案收集和保管这一节,老师布置了整理家庭档案的作业,而当她在家中皮箱中发现自己出生以来的所有物件,包括各种证明、奖状、作业本、照片等,都被妥善保存时,心中涌起难言的感动。在她看来,档案学并非死板的学科,反而极具人情味和人文关怀,“档案所承载的,不仅是我的成长经历,更是父母未言说的爱。我格外认同老师说的,‘因为有爱,随之才有了档案’”。毕业后,她进入某部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嘎松次仁入职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委组织部干部档案管理中心。4年的专业学习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当属用狼毒草做藏纸的尝试。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在家上网课时,他听老师讲到狼毒草可以做成藏纸,便想试一试。于是,便到附近山上挖来狼毒草,并在网上学习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从挖草、清洗、去皮、捶打,到浇造、晾干、磨平,一周多时间,成功做出了“像样的纸”。返校后,他在自己做的藏纸上写了一段藏文诗句,裱起来作为课程作业交给老师。老师看后特别高兴,专门送给他一份礼物作为奖励。“我感到,只要认真投入一件事中,一定会有成果。”之后,他更敢于动手尝试,比如练习藏文书法、学习摄影等。从专业舞台出发,与更大的世界碰撞,档案意识、档案视角融入了他的生命体验。

  显而易见,当在学习和实践中生动感受到专业的魅力所在、内涵所在、乐趣所在时,投身档案事业自然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看剖面:高层次专业人才尤为缺乏

  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1991年,档案学专业普通大专班首次开始招生,2001年,迎来首批本科生。截至2024年底,培养本科生546人、专科生397人。在西藏档案干部队伍中,其培养的本科层次专业人才数量居首。以2024年为例,高招计划40人,投放西藏计划数为25人。但近几年,该校档案学专业负责人、教授侯希文心心念念的,是争取依托其他专业开展档案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她表示,自己是档案学专业出身,但因为不懂藏语,在利用历史档案开展研究时常感觉“隔着一层”。而她的朋友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道帏·才让加博士,则就读于文化学专业,进入档案馆后,也需学习掌握档案编研的特点和规则。“这是少数民族档案开发的共同痛点。懂档案的,很多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懂语言的,很多又不懂档案和历史。这种‘两张皮’的状态极其不利于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她希望学生们不再走这样的弯路。

  为什么要强调博士研究生培养?“学生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实现研究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互促提升,这个时间,需要4—5年。”硕士生通常将就业作为第一选择,对于沉下心、扑到档案上做研究兴趣不大。“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如果我们每年能招到一两名博士生,至少能把良性循环建立起来。”侯希文说。

  西藏民族大学并非个例。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8省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地,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61.48%。在这8省区中,宁夏、新疆、青海尚未开设档案学专业,只有广西、西藏、云南拥有硕士授权点,且无一设置档案学专业博士点。

  也不只是民族地区缺乏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截至2023年底,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中,共有博士研究生137人、硕士研究生3584人、本科生29453人,其中档案专业分别为16人、769人、5321人,占比11.68%、21.46%、18.07%。而如果把档案专业人员放在42732名专职人员中考察,占比分别仅为0.04%、1.8%、12.45%。

  或可进一步追问,在专业人才培养中,为何要突出高层次学历教育?不妨把目光暂时从档案行业移走,看看“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观点。2021年,他宣布,捐资100亿元筹办一所研究型大学,目的是培养工程师,让毕业生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其中的张力非常有趣。产业工匠式人才的培养,看似应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他认为,应走学历教育之路。甚至,他还表示,想选择研究生教育作为办学起点。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时,他讲到,从自身几十年的经历看,培养高中生比初中生成功率更高,100人中,高中生可以培养出15个,初中生则锐减至三五个。差异不是因为那3年的学习,而是高中生更有自信。学历很关键,一方面,能坚定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坚持念到本科毕业时,他的先天资质和自身努力,已经在多个关口得到检测。这时再教育他、培训他,上场更快。以研究生为起点,是想要快速向社会输送人才。

  档案专业人才的自信从何而来?归根结底,依靠的是档案工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拿档案文献编研来说,档案专业的特色在哪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教授、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分析,档案学专业和历史、文博专业的课程或知识内容确有交叉之处,历史、文博专业毕业生可能对档案文献内容以及反映的史实更有研究,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则可能更熟悉档案文献的检索、编目。档案学专业还开设了大量信息技术的课程,对于数字档案编研也更为擅长。

  明白了“我是谁”,也许才能更好地抓住优势与机会。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24日 总第4266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