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新目标 展现新作为——甘肃省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24 17:22:56被阅览数:5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甘肃省档案馆馆长 张秀丽

  去年以来,甘肃省档案馆认真对照业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凝心聚力、扎实苦干,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显著的工作成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为建馆65周年增色添彩。

  局馆协同凝聚新合力

  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市县数字档案馆测评验收、市县档案馆业务指导等,协同完成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

  服务大局展现新作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甘肃实践,出版国家重点档案项目《甘肃省馆藏祁连山与黄河历史生态环境档案叙录》丛书7卷本,对甘肃省档案馆,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临夏、甘南10个市州档案馆以及有关部门保存的清代、民国时期祁连山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档案进行分类叙录,共整理叙录条目1.1万余条,较为完整系统地反映了甘肃省1949年之前气候、林草、土地、矿产、河湖等历史生态环境档案的相关目录情况、数量和案卷特点,首次将“叙录”编写引入历史档案编研体例,首次提出“历史生态环境档案”概念并进行系统界定,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紧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主线,开展“颂陇原古今 赏兰台珍藏”“馆长讲档案”“涵咏兰台”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阅动兰州”寻找城市记忆老照片展览,传承历史文化 展现陇原魅力——同甘与共“陇原记忆”档案文献展,参观人数达16万人次。与四川等22个省区市联合举办“江河奔腾 红色浪潮”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江黄河流域专题档案展,用档案再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甘肃记忆”“历史将永远铭记”等展览为党纪学习教育提供现场学习平台,被评为“第一批省直机关党员活动阵地示范点”,接待人数超过6300人次。

  资源实现新提升

  制订2024年档案接收计划,全年接收省政府办公厅等36家单位各门类档案3万余卷,各种图书资料1万余册,接收声像档案数据量超过10TB,馆藏档案资料累计达到108万卷(件、册)。征集谢觉哉、王定国夫妇和丛德滋烈士相关红色档案,西北盐业档案及非遗档案共1360多件(张),征集知名社会人士书法50余幅,制作完成口述档案12期,馆藏结构全面优化。

  编研开创新局面

  编报《红色档案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过惯“紧日子” 树牢“节俭风”——档案中厉行节约的经验启示》《把脉黄河、守护安澜——历史上的黄河甘肃段洪灾纪略及其启示》《洮水清粼入陇中、峥嵘千山显辉荣》档案参考4期,得到省委和省人大领导批示肯定3次,其中《红色档案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甘肃信息资政专报呈送省委主要领导和省委常委。从馆藏档案中精心挑选明清以来旅居或定居甘肃的杨继盛、吴可读、竺可桢、顾颉刚、黄文中等74位名人的200余幅手札,编辑出版《甘肃省档案馆藏名人手迹》,不断拓宽延伸服务领域。《档案》杂志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全民族抗战、甘肃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档案学科、工作实践,推出了140余篇理论文章,在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和档案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5年获得全省期刊社会效益考核优秀等次。

  宣传呈现新亮点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宪法日、“6·9”国际档案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和全馆干部职工真抓实干的生动实践,“一网一号”刊发各类主题文章1600余篇,阅读量34.7万次,点击率131万次,微信公众号稳居全国副省级以上档案馆前十。开展“红色档案润童心、兰台启梦向未来”“学史力行、童心向党”档案馆开放日活动,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以“兰台寻源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思政大讲堂,深化“红领巾读档人”“青春读档人”等活动,用红色档案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民服务实现新突破

  制定《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审核工作细则(试行)》,成立工作专班,完成馆藏清代、民国11个全宗13.8万件档案开放审核,依法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2.9万条,解密审核830件涉密档案,首次建立省档案馆、档案形成单位、档案移交单位解密审核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创新利用方式,着力构建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与陕西、辽宁、天津等5家档案馆签订跨馆查阅利用协议。开展“优服务、破难题、创佳绩”行动,持续推进查阅利用工作提质增效,全年接待利用3200余人次,电子档案查询3.6万卷(件、册),调阅纸质档案400余卷(件),受理全国档案查询利用平台查阅70例,电话查询240例。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主动融入数字政府建设,信息化建设提升项目获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批示,上报国家发改委提级审核。按照数字档案馆“三网三库”建设要求,建设涉密计算机室及馆藏涉密数据管理体系,实现涉密非涉密数据分开管理。推进文档一体化深化应用,打造电子文件生成、办理、归档与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全流程试点。大力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依托国家重点档案基础体系建设项目,著录文件级目录24.5万条;持续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扫描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档案143万画幅,著录目录5万条,完成4.3万件文件的双层PDF合成,数据校正2万余件,接收32家单位文书、专业、重特大事件档案等共20万件的数字化副本数据,累计完成馆藏数字化文件级目录497万条,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

  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认真落实“每日一学、每月一课、每季一考”制度,开展专题辅导讲座13场次,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交流8次,召开“守兰台初心 献青春力量”青年干部座谈会,举办“情定兰台终不悔 流风所及竞芳菲——档案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颁发仪式,成立青年干部档案科研指导小组、学习研究小组,围绕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20多篇理论研究成果,在档案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组织召开省档案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和负责人,修订完善学会章程等6项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学会日常管理,组织开展2024年度学会论文征文活动,不断激发全省档案工作者和广大会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全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大传统载体档案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力度,对新接收档案开展常态化消毒保护,整理移交原省工商管理局商标注册档案1738卷,修裱整理民国时期西北盐务局、黄河水利、兰州水烟等珍贵文献资料1300卷,修复裱糊馆藏15号全宗档案1315张。按照保管功能和档案历史时期,调整优化库房分类布局,完成163个全宗22万余卷档案的倒库和9.83万卷档案的质量检查工作。积极开展档案异质异地备份,赴中国海洋档案馆备份数据6.4T,合计827.5万余画幅,确保重要档案数据安全。

  接下来,甘肃馆将围绕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142”行动深化年,紧盯会议安排部署,科学制定工作要点和目标责任书,守正创新、脚踏实地,凝心聚力、团结共进,努力实现“十四五”完美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24日 总第4266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