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0 08:28:59被阅览数:6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潮州市档案局 潮州市抽纱公司
长期以来,广东省、潮州市档案主管部门围绕潮州独特的抽纱技艺与丰富的档案资源展开系列工作,推动抽纱档案实现良好保管、有效利用。2014年,潮州抽纱刺绣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档案主管部门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抽纱档案工作提质增效,为实现从载体到文化的深度保护、技艺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索创新思路。
缘起抽纱:档案为凭
抽纱是由手工刺绣、编织、抽通、镶拼等工艺制成的日用工艺品,盛行于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自清末潮州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以来,抽纱制品与其技艺、纹样随西方人传入潮汕地区。在潮州民间,传统的刺绣工艺与西方技艺融合发展、创新蝶变,产生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的独特民间刺绣技艺——潮州抽纱。
在潮州地区,抽纱是家喻户晓的手工艺产业。1954年,为响应国家公私合营号召,足有87家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抽纱私商携其生产经营的设计纹样、文档稿件等入股潮州市抽纱公司,成为潮州抽纱的初始技艺档案。经过细心整理与精心保存,潮州市抽纱公司现存有1954年以来的纸质文档图稿、生产记录和样板实物等档案资料10万余件,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抽纱档案作为抽纱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潮州抽纱融合本地传统技艺与外来抽纱技巧而发展出的式样丰富、布局严谨、富丽立体、绣工精致等特点,凝练了交融协调、轻盈淡雅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融通中西的精湛技艺水平,更详实记录了抽纱从业者弘扬抽纱文化的奋斗历程。从最初仅有的几种针法,创新发展至上百种常用针法技巧,这独具一格的特色手工艺品里,体现了生产者的智慧、创造力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人文特征与时代价值。
抽纱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类档案记录了传统作坊式手工业、百花齐放的各类私商、产业化集约化的公有制企业的流变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形势的变化。在纹样、原稿档案中,既有刺绣英文单词、西洋花式的创作,又有记录井冈山会师、“双百方针”提出等历史事件的作品。档案中保留的“一针一线”,串联着历史发展的沧海桑田。同时,抽纱档案记录了潮州抽纱在产值产量、技艺设计等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历程,更体现了这一独特工艺对潮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潮州抽纱成为潮州市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和城乡经济支柱产业,1991年,潮州市抽纱公司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
当下,潮州市档案部门与潮州抽纱公司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价值,既传承传统抽纱工艺、设计精华,又使刺绣产品更契合现代设计和市场需求,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做出了重要探索。
加强管理:在保护中传承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广东省档案局、潮州市档案局就潮州市抽纱公司的档案管理开展多次业务培训和指导,要求按照系统完整、分类有序的基本要求,对宝贵的抽纱技艺资料开展分类归档、编制目录、建立索引等工作。为此,潮州市抽纱公司分别对贸易合同、协议书、生产工序流转单证、设计纹样图稿、针刻印刷版、彩色分色图稿、样板实物和文书、财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依据抽纱档案基本内容、形成特点以及不同载体形式,逐步实现档案分类、整理、编目、检索、保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便于档案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形成抽纱档案管理的总框架。
目前,潮州市抽纱公司将文书档案按照年度整理归档,其中1995年以前的已移交潮州市档案馆;会计、声像、实物档案均按件整理;设计图稿、印刷图版等技艺档案按件整理,且按同类别的年度顺序或生产编号分类归档,并编制目录。在这部分已整理档案中包括1954—1995年抽纱技艺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全过程直接形成的流转单证、设计图稿、印刷图版等资料,共有107893件。依据应用功能分类为:玻璃纸印刷版43550件,设计原稿、生产底稿16848件,分色图稿9467件,手巾专稿2896件,生产记录35132件。目前已完成9467件分色图稿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如果就此将这10万件珍贵的抽纱档案封存保管,就只能留住曾经的底单原稿,却留不住民俗技艺与独特制品,更无法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为此,潮州市抽纱公司在对档案载体做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好实现传承、保护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加强保护力度。潮州市抽纱公司在抽纱档案保护工作方面缺乏专业人才,保护设备设施不足,一些档案资料特别是彩色分色图稿可能因为缺乏适当的技术手段和保存条件而面临脱色等风险,管理压力较大。经潮州市档案局协调,潮州市档案馆正在积极筹划接收抽纱档案的准备工作,为更好更科学保护抽纱档案文献提供硬件保障、专业支撑。同时,积极以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目标,进一步对接省、市档案局业务指导,不断完善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
加强编研开发。在潮州市档案局的指导帮助下,潮州市抽纱公司高度重视档案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致力于发掘档案的文化内涵和再利用价值,编辑出版了《潮州工艺美术·潮州抽纱》《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东卷·潮汕抽纱》等书籍,系统介绍了潮州抽纱的历史沿革、特色技艺和名优精品。公司还参与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工程”和“潮州非遗数据库工程”的拍摄工作,录制了《潮州非遗全集——潮州抽纱》专题片,用详实的资料支撑让更多人看见档案、了解抽纱。
加强传播交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传播活动,提升潮州抽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潮州市抽纱公司积极支持潮州市委宣传部、南方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行走海丝精彩潮州”大型文化行走活动,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和藏品,展现了潮州抽纱的独特魅力。协助潮州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举办“寻找抽纱记忆,共绣美丽潮州—工艺美术大咖谈”论坛,邀请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和行业亲历者共同领略抽纱制品与抽纱档案的珍贵与独特,参与同志提出的珍贵技术档案资料保护利用、以抽纱档案文献打造潮州文化名片等指导意见,为更好保护抽纱档案,推动抽纱技艺活化发展提供思路。
守正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抽纱档案独特而宝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抽纱技艺传承、活化、利用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文献的应用价值。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潮州调研后表示:“(抽纱档案)是目前已知全国仅存的系统完整、内容浩繁、深具国际性的抽纱档案文献,是珍贵的中国档案的遗产。”
以档留史,推动建设专题博物馆。潮州市人民政府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系列工程,部署推进潮州抽纱博物馆建设有关工作。全方位记载描绘潮州抽纱工艺的档案文献,是丰富馆藏内容、凝聚非遗文气、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抓手。抽纱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为档案珍品的保管展出提供环境,为大众增进对抽纱文化的了解提供场所,为以独特民俗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供契机。2021年5月,潮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赴潮州市抽纱公司调研,强调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抽纱文化保护工作,打造数字化抽纱博物馆。为此,潮州市抽纱公司积极开展抽纱档案信息化工作,为档案创新、文化发展探索新路径。
以档育人,赋能潮州抽纱技艺传习。潮州市抽纱公司依据保管的丰富档案资源,编写了《潮州抽纱技艺教材》《抽纱手巾图案集》《潮州抽纱刺绣图案设计》等书籍,将抽纱主要工种绣制成纹样实物,标注文字和图解说明编撰成册,将档案记载转化为育人资源。同时,支持“潮州抽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职院,结合“技能大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协作模式,将档案记载与开发成果转化为职校学子真切掌握的技能与部分学子的职业规划,用系统性的档案资源有效赋能潮州抽纱技艺传承人的系统性培养,助力解决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传承难问题。
以档为媒,厚植抽纱产业发展动力。潮州抽纱档案在非遗档案、民俗档案中,具有首屈一指的完整性、系统性。技艺传承人、抽纱精品和丰富的档案资料、制品在首届及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深圳“深潮文化节”等活动中全方位展示潮州抽纱工艺的美术成就与文化底蕴,有效助力进一步叫响“潮州抽纱”文化品牌。潮州市抽纱公司建立刺绣技艺传习场地,组织工种针法技艺演示培训,探索档案促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有效途径。对档案中部分优秀的形式、手法、工种,开发相应机器、程序,实现手工之美与机器之精有机结合,高效生产价廉物美的日用品和文旅产品,使档案中留存的美感“飞入寻常百姓家”。对美感突出、形式特别的产品技艺,积极探索引入服装、饰品或定制等高端产品制作,实现档案赋能产业时尚化、高端化发展,在不断创新中充分显示档案资源保护开发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作用。
记载着前人宝贵成就的潮州抽纱档案,是更好传承珍贵非遗技艺,塑造潮州地区独特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一环。借由对抽纱档案的深度保护与活化利用,潮州抽纱工艺与产业正走在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道路上,为不负“南国名花”之誉不懈前行。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