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世界遗产文化价值的关键密码——中国丝绸档案馆“破界·创游:文化拓扑的无限探索”主题沙龙微观察

发布时间:2025-03-17 17:11:11被阅览数:9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玄甲轩

  你能想象吗?当29592卷“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与游戏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还会解锁哪些创意密码?风从姑苏来:这正是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以下简称“中丝馆”)一直思考也一直在做的事。

  3月7日,北京中轴线上,正阳门旁,“破界·创游:文化拓扑的无限探索”主题沙龙在PAGEONE书店(北京坊店)上演。

  始于零的探索

  作为国内首个创意档案主题IP,“第七档案室”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流量爆款,去年还获得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

  “在游戏的世界里,每个英雄的旅程都是从新手村开始的。我们也不例外。”中丝馆副馆长陈鑫分享了4年多来一路“打怪升级”的创业之路。从编写解谜书《第七档案室》到打造沉浸式互动空间“漳缎疑云”,从出版《查无此人》剧本杀实体书到推出大型实景解谜活动“追踪者的倒计时”……每一次通关,都是一场全新的探索之旅。

  为了让年轻群体认同并喜欢,创作团队不但在解谜书中融入了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叙事和满满的档案知识,还设计了可扫码进入的H5界面,很多道具、线索也都是以档案为内容或形式进行设计呈现的。在打造“漳缎疑云”的过程中,这群文科生化身“手工党”,拿起电钻和螺丝刀,钻研起芯片和电路板,就这样“硬生生”闯关成功。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时还需要一点表演天赋。《查无此人》作为自编自导自演作品,从启动到正式运营历时3年,像极了难产的哪吒,其间数易其稿,游戏时长也从7个小时浓缩为3个半小时,最终才有了饱满新颖的剧情设定和玩法机制。正是有了不断给自己“挖坑”与“填坑”的积淀,“追踪者的倒计时”在短短3天内就有2000人次参与,新华社拍摄的活动短视频浏览量高达105.8万。“一路摸爬滚打,‘第七档案室’矩阵已臻于完备,就像是在体验一款现实版养成类游戏,也是件蛮酷的事情。”陈鑫说。

  开启跨界对话

  对于一场沙龙而言,多元启智、思想碰撞,是其最大的意义,也是给彼此的最大惊喜。

  “随着《黑神话·悟空》《哪吒》等的火爆,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彰显。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去挖掘和保护社会记忆,用数字技术手段推动传统人文科学的范式转型,并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命题。档案人应躬身入局,为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加小双看来,数字记忆、数字人文、数字叙事这3个命题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梦霏老师有一个特殊身份——“游戏的人”档案馆馆长。坐落于北师大艺术楼地下一层的这家档案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游戏档案馆。从2018年创办至今,“游戏的人”的使命除了研究游戏档案、游戏史,还力图搭建起游戏作为文化传播价值的桥梁,传播游戏育人、游戏解困的观念。刘梦霏认为,比起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游戏就是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加强游戏素养教育。同时,深耕游戏文化这条路,基于经济模式对游戏做分类,筛选可用游戏表达的数字文化遗产。

  “四名汇智”计划专注于名城保护。该计划秘书长、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助理王虹光,从人与城市互动的视角给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如果把古城作为游戏的实景场地,同时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与之相关联,那么,名城就会被打造成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人和城市的互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互动,还有可能增强代际互动,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

  看着“第七档案室”这颗梦想的种子不断发芽成长,解谜大师创始人、策展人,该项目合伙人戴莹,深知其中的痛点和难点。怎样从厚重的档案文化中剥离出一个年轻人喜爱的、符合游戏逻辑的IP,打造出“第七档案室”宇宙,让更多年轻人感慨“原来档案还能这么好玩”。这虽是困难,但更是初心。她表示,此次“第七档案室”从苏州到北京“出差”,是IP输出的一个新的开始。

  追求更多可能

  面对DeepSeek等推理模型的横空出世,数字技术如何激发文献遗产的生命力?档案跨圈破界又有哪些新的可能?世界遗产多元“玩法”的下一个风口又在哪里?

  “Everything begins with PAGEONE。如同书店的slogan一样,苏州档案部门一步步以鲜活的方式赋予档案更多活力,现在又让档案以跨界的姿态进入公共阅读空间。作为与故宫同龄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未来与苏州市档案馆能量共振,将催生何种新质?”一史馆文化交流处处长杨太阳对此充满了期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李昕则贡献了来自国际组织的锦囊妙计。他希望未来能够联动影视、科技、媒体等领域资源搭建跨界合作平台,以游戏为媒介助力文化遗产活化与青少年成长,为新时代文化复兴注入创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认为,“拓扑”可以引申为以变形不变质的形式丰富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在世界遗产传承再造的过程中,应把握好“规则”“自由”“时空变换”“人的互动”这些关系。同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档案文化,揭开档案的神秘面纱。中丝馆的实践探索点燃了新一代档案人的梦和理想。

  “从‘第七档案室’游戏到‘第七档案室’宇宙,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丝馆馆长谢静坚定地说。这支年轻的团队将一如既往,汇聚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视野、高校团队的学术智慧、档案业界和文创企业的实践经验,继续做好探路者和追梦人。

  ——游戏之外,还有更多可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17日 总第4263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