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墨山·水·城 再现中轴线上的广州记忆——解读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

发布时间:2025-03-14 17:13:03被阅览数:11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柏德有 谭静宇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历史文化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传统中轴线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要素,充分体现其“山、水、城”的城市发展格局,凝聚了广州的文化基因,蕴藏着岭南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记忆,见证着广州2000多年来文脉、商脉、城脉相融发展。2022年10月,广州市档案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作出的“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挖馆藏特色档案资源,策划了“老城市 新活力——广州传统中轴地标档案文献展”,从档案视角展现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变迁,呈现独具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感受广州在新时代焕发的新活力。

  策展之源:展示岭南文化的城市记忆

  追溯中轴线上的历史渊源。在20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广州先后形成了两条传统中轴线。一条是从北京路至天字码头的古代传统中轴线。另一条是从越秀山镇海楼经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人民公园、广州起义路、海珠广场至海珠桥的近代传统中轴线。中轴线既是山水相连的自然风光线,也是雄伟壮观的景观轴线和历史文化轴线,对城市空间结构起着主导作用。围绕这两条中轴线,汇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下了宝贵的城市记忆。

  为此,市档案馆结合馆藏广州中轴线档案资源特色,推出反映中轴线变迁的城市记忆专题展览,以此彰显厚重的城市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梳理并展示传统中轴线上的地标发展变迁史,可以让市民群众从档案中更好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展览开展至今,共接待10万余人前来参观。

  打造中轴线上的珍档盛宴。展览共分为10个专题,包括古代城市中轴线——北京路,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镇海楼、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市府合署、人民公园、广州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等内容,展出165件文书档案、208张新旧照片档案、35组实物档案以及部分图书资料等,大部分是首次向社会公开。在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版块中,除了集中展示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镇馆之宝——中山纪念堂系列设计图纸外,还重点展现了两次建筑设计方案的征集,用档案向观众讲述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是如何花落吕彦直之手的过程。在广州市府合署大楼版块中,发掘并展示了市府合署的正面图、瓦面及五楼平面图、侧面图以及未建成的市府合署二期正面图、天面工程图和二楼平面图等,让观众充分感受岭南近现代建筑设计师林克明先生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此外,还有1927年镇海楼大修的设计施工图纸、1929年修筑海珠桥工程的英文合同以及1958年海珠广场的规划设计方案等一批珍贵档案,共同打造中轴线上的珍档盛宴。

  擦亮中轴线上的时光印记。“第一公园”何时改名为“中央公园”?广州市府合署在选址时为何频繁变更,最终选定在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后段?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为何出现弯曲?海珠桥因何得名?面对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种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档案借其得天独厚的凭证价值成为重塑清晰城市记忆的第一选择。策展团队经过仔细查找馆藏档案,终于找寻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改现在第一公园名为中央公园由》明确记载中央公园的来由:“自应本年(作者注:1926年)6月1日起改名为中央公园……令各局长及布告市民知晓。”《提议在中央公园后段建筑市府合署案》记载了广州市府合署选址缘由:“旧领署面积长狭,不敷建筑七局之用。如或收用民地,以资扩张,微论地价奇昂,负担太重”“署内古木成林,空气清绝……一旦芟夷斩伐,改为公署,用失其当”,而中央公园后段“北达观音山,南临模范马路,将来铁桥完成,更可直通河南腹地。东西大路纵横,形成网状,全市交通咸集中于此”。一个个历史细节被佐证,一份份广州记忆被唤醒——档案擦亮了模糊的时光印记。

  匠心设计:打造“读懂广州”的生动课堂

  多方位的“四种文化”融合理念。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悠久,自秦末以来,直到近代,从未改变,浓缩了2000多年不断代、不迁址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质。用中轴地标的代表颜色融合地标档案背后的故事,集中展示广州“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文化。在广州起义路版块选取起义红旗的鲜红色作为主题色,讲述起义领导人之一周文雍与革命伴侣陈铁军悲壮的“刑场上的婚礼”的红色故事。越秀公园版块选取园林树木的绿色作为主题色,讲述广州“羊城”的由来——“五羊传说”的岭南故事。海珠广场版块选取海洋的蔚蓝色作为主题色,讲述海丝文化在近代的延续——广交会的故事。北京路版块选取了大佛寺的明黄色作为主题色,展示千年古道北京路历经“绣花改造”后焕然一新的面貌,讲述广州“千年城脉、广府商街、全球活力”的老城市创新改造故事。

  多角度的叙事表达展示。展览以展现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呈现独具广州特色的历史记忆,在叙事表达上采取多种展示手段并存的方式。一是采用时间叙事。梳理每个地标建筑的建设背景、过程及特色,挖掘建筑所见证的重大事件。如,在中山纪念堂与中山纪念碑版块中,专门设置了“历史的见证者”专题内容,以时间为轴,挖掘并展示中山纪念堂所见证的重大事件。如,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1945年侵粤日军广州签字投降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第一个国庆庆典、1999年广州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联欢晚会、2006年广州亚运会会徽发布仪式、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及文艺表演等,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二是采用对比叙事。在认真挖掘和解读馆藏传统中轴地标相关老照片的基础上,主动安排馆内专业人员进行同地点、同角度的采集拍摄,并在展览中进行对比展示。如,将20世纪50年代初残破的镇海楼及周边的荒山秃岭与如今焕然一新的镇海楼及周围绿树成荫的公园进行新旧对比,彰显广州的新变化、新成就。三是采用实物直观展示。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镇海楼、五羊石像、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和海珠桥等都是代表广州的地标建筑,这些元素也被充分运用至各种票据、徽章及纪念品中。此次共直观展示馆藏30多组具有地标建筑元素的实物档案。除此之外,还联合广州雕塑院,展出五羊石像、孙中山纪念像、广州解放纪念像等著名雕塑的设计小稿,通过不同载体的档案,彰显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为展览增添亮色。

  多区域“寓教于乐”的互动设计。为避免传统灌输式被动观展,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策展团队秉承“寓教于乐”的理念,在展厅多个区域设置相应的互动展项,让观众在展厅中可以通过耳听、眼观、手触的方式,在沉浸式体验中流连忘返。打造“时光照相馆”体验区,观众可以身穿不同时期的服饰在可推动转换的新旧地标前拍照留念,既可穿越过去,又可感受如今焕然一新的地标风貌。设立“感悟与分享”互动区,观众可观看展览的主题视频,体验中轴地标的拼图、涂色卡,选取喜欢的地标纪念章盖章留念。在地标便笺纸上记录下对广州城市记忆的感言感想,或是分享与中轴地标的独家故事。这些各具特色且精彩的反馈留言展示在留言墙上,吸引观众驻足观看,有效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呈现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展览体验。

  多元开发:推出系列“档案味”的特色成果

  面对广州传统中轴线这一丰富的城市记忆专题档案,市档案馆精心筹划,推出同一主题且各具特色的多元档案文化产品,形成展览、编研、资政参考、电视节目、微视频、文创产品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成果。与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处共同筹划“伟大的见证——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故事”展览,挖掘和呈现珍贵档案文献遗产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充分感受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广州日报》刊发“走进档案馆”系列文章,生动讲述广州传统地标档案背后的故事。公开出版的《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标志性建筑档案选编》及系列丛书,从历史学、档案学的角度,将广州传统中轴线上有代表性建筑的档案史料汇编成册,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材料,提升公众对这些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精心打造的《广州档案解密》电视节目采用“专家解读+原件展示”的方式,以档案为主线,以“融媒”为平台,深入挖掘珍贵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动人故事,让档案珍藏再获新生。总结形成的《多元开发利用广州传统中轴线地标档案》的案例被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评为2023年度十佳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案例。通过专题档案资源的多元开发,充分彰显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这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档案文化精品力作影响广泛,进一步赓续了广州历史文脉,留住了城市记忆,守护了文化传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13日 总第4261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