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兰台初心 谱东极新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档案馆成立66周年综述

发布时间:2025-03-14 17:11:41被阅览数:10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吴振江 齐立德

  1959年1月15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档案馆正式成立。66年来,一代代佳木斯档案人秉承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切实履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岗位职责,为全市发展建设留存珍贵记忆。1989年至2018年间四度获评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牢记初心使命 完善体制机制

  局、馆历经多次变更、合并,职责使命不断深化。1964年4月22日,佳木斯市新设档案管理处,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增加行政管理职能。1980年7月,档案管理处更名为市档案局。1985年1月,原合江地区档案处并入,实行局、馆合一体制,管理更加完善。2018年12月,全市党政机构改革,档案局行政职能划入市委办公室,实行主要负责同志“局馆一肩挑”。

  自成立伊始,即抓紧制定档案整理规则等制度,接收各机关保存的革命历史档案。抓好全市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落实,指导87家中省市直部门开展文书归档工作。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严谨细致地收集、整理、保护、利用档案资源,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决策参考提供坚实的档案支撑。特别是2024年新设资政科,推送史志资政10期,为党委政府提供及时高效的资政服务。

  聚焦重点工作 接收征集并重

  坚持接收与征集并重。围绕中心职能,收集历史档案、机关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社会民生现行文件等12.7万余卷(件)。其中,包含抢救性挖掘出的清朝末期档案602卷、民国桦川档案7832卷、民国佳木斯档案7495卷。馆藏档案153个全宗37万卷(册、件),藏有各类史志资料3.9万多册。收集保管的市属各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名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涵盖不同时期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历史记忆,记载着发展变迁,是佳木斯的宝贵财富。

  加大资源管理 提升管护水平

  持续加大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提升管档护档水平。馆库建设实现跃升,从成立时只有一间库房和一间办公室,经历多次迁址扩建,馆舍环境几经升级改造,发展到如今使用面积3326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2362平方米,建成了管理规范、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档案馆。始终以硬件强化作为基础建设的保障,持续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预留30年建设规划,配置消防、温湿度监测、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拨付资金350多万元,添置密集架等专业装具和现代化办公设备。争取财政保护经费135万元,全市15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计划,抢救和保护档案2.3万卷(件)。成功完成“无酸纸卷皮、卷盒用纸(板)技术标准适用性研究”等课题研究。所研制的无酸档案卷皮卷盒用纸及纸板,成为档案行业标准。

  转化编研成果 切实服务民生

  充分挖掘和利用档案的信息价值与文化价值,切实服务民生,推动编研成果转化。培育国家、省级档案系统专家、工匠型人才和青年业务骨干11人。利用馆藏历史档案、民生档案及文书档案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零费用”“零距离”“全方位”服务。为社会各单位提供利用档案6万余卷、资料3813册、照片380张,年均接待查档1200余人次,提调档案资料5770余卷,为人民群众办理社会保障、解决经济纠纷等提供有力凭证,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面向社会,先后编辑出版《佳木斯百年图志》等书籍。举办“东北小延安”“档案在你身边”展览,参与《铁血三江》《决战黎明》等电视纪录片的统稿工作,与佳木斯电视台联合推出《档案背后的故事》专题片,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档案走进人们的视野,激发公众对档案的兴趣和关注。

  强化技术赋能 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为新时代档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市档案馆积极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16年建设数字化工作室。2022年制定数字化档案建设三年攻坚任务,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158个全宗,文件级档案16.8万件,案卷级档案6.3万卷,工程项目档案9624卷,死亡干部档案1705卷,合江地区61个全宗1万余卷,历史档案8485卷,诉讼、法律援助档案9974卷,现行文件及重要资料等共计12.3万卷。利用“全国档案事业统计调查软件”,填报档案统计信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无遗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市档案馆将继续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13日 总第4261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