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记忆 世界的记忆:让珍贵的文献重获生机——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的新要求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5-03-14 08:40:57被阅览数:9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王红敏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在参观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时,面对因内战被摧毁的建筑和散落废墟的珍贵文献遗产,他敏锐地意识到保护文献遗产与保护人类记忆同等重要。为唤起人们对珍贵文献的保护意识,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的最高目标和宗旨,在马约尔的积极支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世界记忆名录》,通过评选对人类文明延续有重要意义的文献遗产,提升全人类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世界记忆项目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构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旗舰遗产项目,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的牵头单位,国家档案局根据《世界记忆项目总方针》的要求,于2000年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中国国家名录),迄今已评选5批,198项文献遗产入选。目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不仅是全球档案文献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名录,而且已经成为中国文献遗产保护领域的龙头成果和旗舰项目。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有新要求

  2024年,为更好发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资源库和蓄水池的作用,国家档案局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新后的《世界记忆名录》申报书,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书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更加重视文献的宣传推广,要求文献名称准确、具体,避免笼统或宽泛,以利于公众理解和入选后的宣传推广。另外,明确要求提供6~10张文献的照片或其他音像资料,并签署授权书,同意国家档案局在未来出版和展览等宣传推广活动中使用这些照片和音像资料。

  二是对文献完整性作了进一步说明。所谓“完整性”是针对申报书所要表达的主题而言。即申报文献是否有散存没有纳入本次提名?文献是否有更改或损坏?是否有章节或页面缺失?文献遗产是否有部分遗失?因此,在选择申报文献时,要根据主题对文献进行梳理取舍,而不是简单打包整体申报,把无关文献也纳入其中。

  三是要求对文献的历史意义作重点阐述。文献历史意义的阐述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关键点是要说明文献遗产的国家和世界意义,以及它的“影响力”“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文献遗产的影响可能是当时的、直接的,也可能是微妙的、潜移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要说明文献遗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该文献遗产丢失了,会对人类的记忆遗产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文献的历史意义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主题”以及“社会、社群或精神意义”几个方面来阐述。文献遗产是否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产生的年代?是否与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地有关?是否涉及某个著名人物?是否反映了历史进步或某项发明创造?是否对某个社群有情感价值?对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国家和世界意义、起源和出处、真实可靠、罕见性和独特性是评价一项文献遗产是否适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几个主要价值标准。但文献遗产的形式与风格也是判断其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风格迥异,在美学、考古学、文献学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反映了某种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面貌的档案文献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份文献遗产不需要满足所有标准,但应该有它的“独到之处”。在申报准备过程中,首先,对文献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是最重要的工作。要了解文献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关系,它所包含的价值是否对其他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影响。其次,要研究同类文献,找出文献与同类相比的“独一无二”之处。

  需要提示的是,申报书代表了申报单位对于档案文献的研究和理解,是决定最终能否入选的重要依据。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评审过程不是看申报项目的名头,不会想当然决定取舍,很重要的是看申报材料的质量和水平。要实事求是进行价值挖掘。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文献申报书,将同入选国际名录和地区名录的文献申报书一样,在国家档案局网站上公布,以此确保评审的公开透明和权威性。

  并不是所有的档案文献都可以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文献来源和保管链不清楚、无法确定真伪的档案文献不能申报。申报文献须是原件,在原件不存在的情况下,须为最早、最完整或最好的复制件或版本。例如,《本草纲目》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传播,且翻刻本众多。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收藏并申报的金陵版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本草纲目》最早版本,也是唯一一个由李氏家族自己编纂的版本,后世诸多版本均是在金陵版基础上衍化翻刻而来,金陵版是中外一切《本草纲目》的祖本。第二,涉密的档案不能申报。第三,不符合文献遗产定义的实物不能申报。根据世界记忆的定义,文献由符号、文字、声音或图像构成,且可移动可保存可复制,即它须有内容和载体两个要素。第四,申报文献须是“限定”的,即有明确起止日期,或已不再增加的文献。第五,申报文献须为有明确主题的一件或一组文献,不接受一个档案馆、图书馆或博物馆的全部馆藏。第六,口述史是非遗的范畴,不建议申报口述史打印稿或录音录像。第七,虽然艺术、文学或音乐作品可以申报,但在评审的时候并不是只按照它们的艺术价值来评审,而是根据作品对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来评价。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程序有新变化

  2024年,为进一步科学规范推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切实把好申报项目的政治关、学术关、质量关,参照世界记忆项目申报评审流程,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咨询委员会下设立了名录分委会,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具体流程是,收到申报材料后,名录分委会对申报项目进行技术审核和内容研究,与申报单位进行沟通,对申报文本提出修改或补充说明的建议和要求。申报单位根据名录分委会委员的意见建议对文本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收到反馈后,名录分委会将提出初审意见,提交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国家咨询委员会审议。国家咨询委员会作为专门对文献遗产进行评审的权威机构,由国内档案、文献、图书、古籍、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各地申报的档案文献进行准确的评价,以确保入选的档案文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经审定入选的档案文献遗产将被收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国家档案局计划在2025年“6·9”国际档案日期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评审结果。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申报项目之间不存在竞争,入选数量也没有名额限制,关键是看文献的价值、知名度和影响力范围。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和国际名录都是每两年评审一次。亚太地区名录单年度提交申请(2025年9月),双年度(2026年6月)出结果,每个国家最多可以申报3项。国际名录双年度提交申请(2026年),单年度(2027年)出结果,每个国家可以申报2项。两个名录都鼓励国家之间联合申报,对联合申报项目数量没有限制。未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也将更加机制化、制度化。

  以名录申报为契机扩大文献遗产宣传推广

  近年来,国家档案局通过建立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开展文献遗产项目评选、举办展览、名录结集出版、专题视频拍摄、报刊专栏连载等方式为做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宣传工作作了不少努力。下一步,国家档案局将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围绕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项目出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百科全书》,让公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和作用,提高档案文献遗产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与有关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文献纪录片,加大文献遗产传播力度。另外,国家档案局将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与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工作有效联动起来。对于已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支持上加大倾斜力度,使珍贵档案文献的保管保护工作与开发宣传工作一并推进、相得益彰。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记录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历史变迁。这些档案文献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见证,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哲学智慧和社会伦理,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做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工作,让珍贵的文献遗产走出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成为中国记忆和世界记忆,成为传承历史和延续文明的力量和源泉,助力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