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4 08:36:03被阅览数:7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
一座襄阳城,半部华夏史。襄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发源地、汉水文化核心区和三国文化之乡。作为国家战略确定的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紧紧聚焦“一枢纽四基地”的目标定位,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襄阳章节。
近年来,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三个走向”目标任务,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以“精进奋进、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2024年,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被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坚持党管档案工作原则,扛稳扛牢政治责任
一是党委领导坚强有力。市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档案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为档案事业发展定方向、划重点。市委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市级督查检查考核范围,档案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党办优势充分发挥。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坚持将档案工作与党办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常态化开展调度。市委办领导班子会议定期研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等事项,破难题、强保障。市委办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带队开展调研督办,梳理问题、靶向施策。聚焦重点工作,及时制发年度档案工作要点、有关工作方案、提醒函,并持续跟踪问效,强力推进落实。
三是多方协同凝聚合力。建立局馆工作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重点档案工作,实现重要事项共同决定、重要文件联合发文、重要工作合力推进。加强部门横向联动、条线纵向整合,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彰显档案担当
挺膺担当,档案先行。襄阳市委办公室(档案局)主动融入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景记录襄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奋斗成果。
一是画好区域协作“同心圆”。牵头成立汉江流域档案工作交流协作秘书处,在各馆网站同步开设“汉江流域兰台之窗”专栏,立体展示多样性档案文化特色。举办汉江流域城市群档案工作协作交流会,13个城市共同签署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合作协议、编撰出版《汉江流域城市群珍档荟萃》。联合市县两级档案馆,举办汉江流域城市群“百馆读档庆华诞”活动。襄阳都市圈档案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加快推进圈内档案资源利用体系建设。加大与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档案部门合作力度,先后与武汉、宜昌、荆州等档案馆签订跨馆查档协议,辽宁、四川、陕西等多地来襄交流学习。
二是抓住重点领域“牛鼻子”。围绕长江大保护、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建立沿江岸线生态文明档案资料收集清单。聚焦贯彻落实《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发布年度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清单。健全及时参与、全程服务工作机制,围绕重大活动进行收集归档,留存了精彩难忘的城市记忆。靠前服务重点建设项目,对引江补汉前期工程、汉江新集水电站等重点项目进行业务指导和档案验收。统筹做好精准扶贫和疫情防控“两类档案”归集、主题教育档案收集整理和移交进馆,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
三是展现襄阳发展“新气象”。在襄阳主流媒体开设“奋进·襄阳记忆”文化专栏,用档案史料反映襄阳奋进历程。加快推进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高质量完成《引丹渠建设风采实录》书籍出版、《永远的引丹渠》专题片制作,成功举办“引丹50年”大型成果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出襄阳历史典籍、米公祠碑刻集等一批档案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毛庭芳烈士家书”入选省第二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四是厚植为民便民“大情怀”。聚焦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档案馆”,创新“互联网+”模式服务,将档案查询和预约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向基层拓展,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改善查档大厅环境,打造优质服务窗口。7个档案馆新馆相继投入使用。2024年以来,市县两级档案馆提供查询利用服务3万多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坚持依法管档治档,持续增强档案治理效能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档案治理,以普法促进执法,以执法带动普法,全力提高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市1780家单位获得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省二级及以上资格。
一是推陈出新开展法治宣传。利用国际档案日等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推出宣传活动。举办档案文献展、专题图片展等展览。国际档案日前后,汉江两岸专题灯光秀璀璨闪耀,1000多辆城市公交车化身“流动档案宣传站”,机场航站楼电子屏幕滚动展播宣传片。依托档案“五进”活动,发放文创产品,开展知识问答、业务指导。摄制系列档案宣传片、档案工作综述在各媒体平台刊播,让公众走近档案、让档案走向社会。
二是加强执法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湖北省档案检查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全面推行档案执法“三项制度”,档案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并全程使用执法记录仪。健全联合执法模式,会同市纪委监委、市档案馆、市委机要和保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每年集中1—2个月时间,规范开展执法检查。检查范围既涵盖市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又包括基层党委办公室(档案局)、档案馆和中介服务机构等,有效拓宽了检查覆盖面、放大了监督效能。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督促受检单位举一反三抓整改、清零销号抓落实,夯实了全市档案法治建设根基。
三是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全市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战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政府建设统一部署、一体推进。目前,襄阳市档案综合管理平台完成阶段性验收,正在分批推广使用。襄阳市档案馆等4家单位建成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室),14家试点单位正有序推进;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
坚持人才强档工程,聚力锻造生力新军
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干部人才队伍是关键。以“三支人才队伍”为引领,做好“聚、引、育、用”文章,把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组建档案执法检查人员库和档案专家人才库,培养国家级、省级、市级专家47名;72人获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工作满30年人员荣誉证书。通过招考、遴选、挂职、轮岗、师徒结对和举办“兰台大讲坛”“兰台大比武”等方式,加快青年人才培养。2023年,全市6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
二是创建档案实训基地。率先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模式,整合资源创建首家档案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推出精品课程,全省档案局长培训班、全省档案管理基础业务实训班等多个省级培训先后在襄举办,吸引省内外学员踊跃参加、多地档案部门考察学习,打造了实训样板、形成了品牌效应。
三是强化多维立体赋能。采取以赛促训、实训操作、专家授课、实践参观、能力测试等方式,多层次开展档案干部培训、从业人员培训,全市年均培训2000余人次,有力推动档案人才队伍结构快速优化、素质全面提升。
襄阳市档案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实干为墨、以实绩作答,持续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现兰台担当。
责任编辑: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