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0 17:08:41被阅览数:15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安涛
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常年埋首浩如烟海的“故纸堆”,每天面对古墨沉香的繁体字,始终心怀热爱、甘于寂寞、默默耕耘,用一部部编研成果、一篇篇资政文章,努力践行着“为时代立传 为施政建言”的诺言。他们就是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档案馆档案编研处。
深挖馆藏,精心资政,服务决策
存史、资政、育人是档案工作的价值旨归。近年来,该处围绕领导关注点、社会关切点、群众关心点,深挖馆藏资源,通过开设资政专栏、编报资政参考等方式,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有力有效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得到了省领导批示肯定。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开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实现了巴蜀人民期盼近半个世纪的筑路梦想……”2020年7月1日,省档案馆资政专栏《兰台寻踪》推出首期文章《开国第一路》。
作为省档案馆重磅打造的兼具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资政栏目,《兰台寻踪》立足馆藏档案资源,史料翔实、语言朴实、图文精美,先后编发《巴蜀星火——四川早期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等资政文章20余篇,被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收获广泛好评。
2023年底,该处在此专栏基础上进行编辑,形成了资政服务专栏文集《兰台寻踪——档案里的四川故事》一书。全书约34.4万字,通过14个档案里的四川故事,讲述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四川人民建设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书中每件档案都经过我们认真筛选和深入研究,为人们了解四川历史和巴蜀文化打开了一扇窗。”编研处处长米晓燕说。
除此之外,该处还全力做好资政参考编报工作。“今年以来,资政工作得到馆领导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全馆中心工作之一。”米晓燕说,“我们从单兵作战转向了全馆参与。”
印发档案资政服务工作方案,成立以馆长为组长、其他馆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抽派36名年轻干部组成资政文稿撰写组……省档案馆搭建起一套全新的档案资政工作体系,形成了以馆主要领导亲自抓、干部职工齐参与的大资政工作格局。
在这一工作体系下,该处紧盯社会热点、聚焦时政重点、把握重大节点,深入分析馆藏,精准策划选题,撰写了一批突显档案特色、文风朴实自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政文章。如《敢为人先 天府巨变——档案里的四川改革记忆》《成渝铁路贯“双圈”》等,均获得良好效果。其中部分内容还被省委书记王晓晖在市厅级主要负责同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读书班上讲话时引用。
实践表明,“一把手”亲自挂帅,可加快推进资政工作中重大难题的破解进程,强化核心要素支撑,促进跨部门紧密协作,汇聚强大工作合力。
追求极致,打造精品,嘉惠士林
制作精良、业界公认、反响强烈的编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家档案馆的编研能力与水平。
近年来,该处推出了一批彰显地域特色、蕴含巴蜀文化的精品力作。“如要推选一部代表性作品,《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当为首选。”编研处原处长张晓芳说。
2023年10月,由该处历时3年编纂而成的68册《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由巴蜀书社出版,并荣获当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一等奖。
“这必将对四川档案文献和古籍的抢救、保护、开发、传承产生深远影响。”“这是造福档案界、史学界、出版界的一件好事,是一件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和嘉惠士林的幸事。”甫一出版,该书便得到许多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够引发如此反响?这要从清代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说起。
该系列档案主要形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6)至宣统三年(1911),是清政府在川边涉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赵尔丰等边务大臣经营川边、筹划西藏的真实历史记录,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宗教风俗等方面内容,被喻为清末川边历史的“百科全书”。
“该书系首次向世人全面展示边务档案的真实面貌。既可为档案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术研究提供大量具象、可信的原始档案,也可兼具勘误错漏、与其他相关出版物比照印证的作用。”张晓芳说。
从档案整理到目录制作,从编辑校对到内容审核,编研处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该书的出版过程。一路走来,张晓芳坦言:“这套书能够出版,很不容易!这是全馆上下一起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容易”在前期整理。省档案馆藏边务档案1193卷1万余件,是边务档案遗留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几经辗转,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接收进馆。其间,未得到及时整理。有的封面和正文“身首异处”,有的批示和回复不一一对应,非常混乱。因此,将其整理成一套完整的档案便成了首要任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虽难,但必须做。”编研处副处长张飞说。
“不容易”在史料编辑。于档案编研人员而言,除了应具备档案学知识外,还应拥有历史、文献、地理、书法等多学科知识储备,方能编出一部好作品。“不同年代的档案,文种、体例、历史背景都存在差异,极其考验编研人员的综合素养。”编研处副处长陈尧说,“绝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字体不一,龙飞凤舞,还要懂一些书法知识,才能辨认出来。”
面对困难,3年来,该处全体人员秉持耐心细心的态度,力求精致极致的作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编中学、在学中编,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纵向指导,横向联合,精耕致远
携手并进、精耕致远,是编研处始终秉持的工作理念。
2024年10月31日,全省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座谈会召开。全省编研人员代表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做法,研讨进一步推动编研工作特别是资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这样的会议,省档案馆已连续召开了5年,推动全省档案编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开展专题调研、合作出版成果、召开座谈会……近年来,该处采取多项举措,不断加强与各级档案馆业务交流,进一步拓展编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助力全省档案编研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为切实提升基层档案馆业务能力,先后深入全省33家市、县级档案馆进行调研,开展业务指导,撰写的《守正创新担使命 真抓实干谱新篇》等调研报告得到了领导肯定。联合考察观摩,构建横向、纵向交流机制,促进省内各级档案馆之间互学互鉴。编印《四川省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规划(2024—2030年)》,推动全省档案编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档案编研工作品牌,切实推动基层档案馆编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除加强业务交流外,还与基层档案馆联合开展编研,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联合全省市、县两级档案馆,精选本地区红色珍贵档案和图片,编辑出版12册《红色四川》丛书,依托小档案反映大时代,客观真实讲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2023年,与自贡市档案馆联合编辑出版4册《“盐”而有信——民国自贡盐务书信选》。该书收录民国时期129人各类信函663封(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是开展盐业史学研究、书法艺术研究、家风家训研究等的重要珍贵史料。
在跨省合作方面,为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2023年,省档案馆与重庆市档案馆合作,组织川渝地区161家档案馆积极参与,共同编辑出版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概览》。全书约100万字、1100幅图片,集中展示了四川省及成都、自贡等15个市及其所辖的115个县(市、区)和重庆市中心城区及29个区县的历史沿革、风土文化、城乡资源、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等。该书不仅为政府决策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全面、深入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广大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潜力。
94册编研作品、35万字研究性文章、40余万字资政参考……一项项成果标注着编研处全体人员的奋斗足迹,一篇篇文稿书写着巴蜀兰台人的责任担当。
“我们将继续在资政服务上持续发力,为党委政府提供优质的决策参考。加大编研力度,围绕馆藏红色档案开展深入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汇编类和研究类书籍。”谈到下一步工作,米晓燕信心满满。
(本文图片由四川省档案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10日 总第4260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