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务——档案保护技术适用性验证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3-05 08:57:02被阅览数:18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国家档案局科研

  2023年12月20日,随着《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认定首批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的发布,依托于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科研所”)的档案保护技术适用性验证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申报重点实验室是不断提升条件能力的过程,借机促进档案科研发展”,时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解津伟在现场评审会上对实验室和科研所共建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与会的专家也提出了“找准研究方向、集中发力”“设备共享方面要主动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动”等针对性建议。科研所围绕领导专家的要求和建议,逐步完善实验室制度、提高科研条件、加强人才培养,确立了实验室的总体目标:加强对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的深入研究,对开展基础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适用性验证、设备研发、标准研制、标准符合性测试、国家级人才队伍培养等专项工作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实验室具备较为完善的研究实验环境,科研用房面积达876.12平方米。先后建设完成纸张老化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光谱实验室、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实验室、缩微影像技术实验室、声像档案数字化技术研究实验室、档案仿真复制技术研究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昆虫实验室、精密仪器实验室、声像档案数字修复实验室、档案馆建筑绿色节能实验室、档案馆环境控制实验室等。拥有仪器设备总计300余台(套),主要仪器设备通过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进行定期校准,并制定期间核查计划,确保开展试验的准确性与溯源性。

  实验室主任为王善柏,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柴德华,陈永生、李志红、钱毅、董建任委员。实验室学术指导队伍由来自档案学、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档案信息化、档案影像技术研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基础软硬件、电子文件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研究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

  目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0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2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40岁以下青年业务骨干16人;全国档案领军人才、国家级档案专家、全国档案青年业务骨干共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此外,实验室积极借助外部支撑力量,中国档案学会影像技术委员会挂靠在科研所,有35名专家定期通过会议、通讯方式沟通交流;实验室的外部专家库纳入了近100名专家,可进行多学科、跨领域咨询指导。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鼓励带薪接受博士学历教育、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座谈、会议、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三支人才队伍”引领作用。注重人员队伍来源多样化和知识优化,引进青年人才,改善人员年龄结构。

  近年来,科研所承担的《信息技术OFD档案应用指南》《档案数字资源备份策略及数字胶片技术应用研究》《档案消毒杀虫灭菌技术方法对比研究》《纸张加速老化行为与自然老化行为的比较研究》《中性笔书写字迹耐久性研究》《档案数据存储用LTO磁带检测技术及管理规范研究》《OFD/A标准符合性检测工具研究》《绿色档案馆能耗监测与管理研究》等重要标准规范、科研项目,均是针对档案保护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性能、水平的测试,验证其适用性、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是否符合档案行业要求,预测分析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判断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一线档案工作提供参考。

  作为“适用性验证”类实验室,需要对事实和数据有客观公正的判断,对前沿技术产品有科学的认识,对相关的标准和衡量方式有充分的了解。2022年1月19日,科研所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正式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科研所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独立开展检测活动,采用科学先进的标准方法严控检测过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数据准确,保证量值的溯源性,为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下一步,实验室将围绕管理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稳步开展工作。紧密围绕档案管理新技术新产品适用性验证工作,开展档案长期安全保存及相关技术产品验证研究,切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十四五”期间档案科研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将实验室建成一个聚焦档案安全保管,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文、理、工综合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生产的综合性平台。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