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进地市档案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3-04 08:13:48被阅览数:14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易泽莲

  地市档案部门在全国档案工作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地市档案部门力量比较有限,发展参差不齐。地市档案部门如何发挥好应有作用,是需要探索的课题。2024年以来,四川省泸州市坚持以服务提质、基础提优、转型提速、队伍提能“四大行动”为抓手,系统推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助推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曾先后多次获省档案局、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2024年1月,被表彰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并顺利创建成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服务提质,能资政更惠民

  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泸州市档案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精神,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在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

  1.有力有效服务大局

  一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民生档案共享中心,226万件婚姻、林权、土地确权、招工、知青等民生档案实现跨省查档、远程利用。同时,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增设自助查询点,解决群众查档“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二是服务产业发展。深挖白酒档案资源,浓香型白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在国家档案局立项,助力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建设。

  三是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制定《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联合市委目标绩效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对川南竹木产业园等37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展专项督查,完成53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档案登记,推进项目档案收集管理与项目建设同步落实,相关工作做法列入影响档案行业发展的大事件案例。

  四是服务市委决策。挖掘整理、分析研究历史档案,编撰形成《弘扬32111钻井队精神推动泸永江融合发展》《在档案中汲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养分》等资政参考和专报,获省档案局、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

  2.用心用情服务群众

  一是推行查档服务“一网办”。在“酒城e通”App开设“档案资讯”“档案服务”功能,全市8个综合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一网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是拓展异地查档覆盖面。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市的档案馆签订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协议,目前,签约城市已增至10个。

  三是提升查档服务满意度。实行查档窗口领导坐班制度,及时解决查档群众诉求,让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线上线下服务群众1900余人次,提供档案3540余件、9000余页,获锦旗、感谢信等33次,群众满意率达100%。

  3.利用馆藏文化惠民

  一是讲好档案故事。强化重点档案保护开发,《泸州抗战档案选编》编研项目连续5年在国家档案局立项。深挖红色档案资源,形成《“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中共泸州地方党组织和川南游击纵队资料汇编》等编研成果,推出“泸州40正当红—酒城印记”数字展厅,观展人数达30万余人次,获评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工作优秀成果奖,入围2024年度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案例。

  二是传播档案声音。承办全省“万档惠民”“万档思政”等系列活动,推进思政课展演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工作成效获市委领导肯定性批示。举办“奋进新征程·档案谱新篇”等短视频征集大赛,《红军标语》等70余部视频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展播,6篇档案宣传文化案例入选全省文化建设百佳案例,获全省“千人读档”活动优秀组织奖。报送的“酒博会照片集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报社、省档案馆“一档一文一视频”活动,泸州档案工作宣传片在国家档案局官网、中国知网展播。

  基础提优,治理更有效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提高档案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泸州市档案部门坚持把握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三个维度”,努力为加快推进泸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1.提升依法治档能力

  一是抓关键普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列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和市委党校教学培训内容,列入科级干部任前考法范围。举办“依法治档守初心·与法同行强担当”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市档案局获评全省网络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二是抓执法检查。实施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三年行动“回头看”,对民革、民盟泸州市委员会等单位开展执法检查,以问题整改倒逼责任压实。

  三是抓开放审核。实施馆藏档案开放审核10年计划,采取“人工+智能筛查”方式,连续两年在“6·9”国际档案日期间向社会开放档案7.3万余件。

  2.夯实档案资源基础

  一是强化档案接收。以两办名义发文推动档案双套制工作,累计接收136家单位档案1.34万卷、10.41万件,数字化副本16.75TB。加强涉改单位档案管理,17个涉改单位已制定档案管理与处置方案,接收原市金融工作局3800余件档案进馆,计划于11月底完成档案“三合一”制度编制。

  二是加强重点档案归集。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档案记忆工程,加强疫情防控、主题教育、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等重特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档案归集,建成“四重”档案专题数据库13个。

  三是突出特色档案征集。印发《泸州市重要档案征集工作指南》,征集到朱德在泸视察工作的照片与题词、“奥运五金王”邹凯个人档案、首发首张“泸州—成都”实体高铁票等珍贵档案165件。采集红军后代、抗战老兵、三线建设者等口述史料,留存特殊历史记忆。

  3.织密档案安全防线

  一是全力以赴建新馆。坚持把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实施,项目选址位于市龙马潭区学府路东侧,紧邻市政务服务中心、高铁站,占地35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2.1万平方米,总投资2.46亿元,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委会审查,完成项目初设和概算等后续工作,新馆建设推进顺利,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二是着力防范保安全。加强档案保管保护,落实库房管理“九防”要求,做到“三查四登记”,每周科室查、每月分管领导查、每季主要领导查;温湿度必登记、调档必登记、人员出入库必登记、安全检查必登记。实施安全提升工程,与36家档案服务外包企业建立动态联系机制,与达州市档案馆开展异地备份,建成区域性电子档案同城异地灾备中心,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演练,档案实体、数据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升。

  转型提速,科技更赋能

  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泸州市档案部门坚持以档案工作“三个走向”为根本遵循,推动泸州档案事业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1.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强化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示范引领作用,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1122”行动,即:“1”馆(室)为省级数字档案馆(室),“1”试点为“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2”平台为档案资源普查平台、政务内网电子档案资源系统管理平台,“2”中心为民生档案共享中心、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灾备中心。全市累计争取省级专项资金630万元,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泸州老窖档案馆通过全国企业集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验收,龙马潭区档案馆通过省级数字档案馆初评,市中级法院等7家单位启动数字档案室建设工作。争取资金100万元实施政务内网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建设,启动“泸州市数字档案馆综合管理系统III期”项目,政务服务、民政、不动产等行业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列入首批标准化、自动化、高效化归档试点。建强档案资源普查平台,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执法检查、外包监管、职称评审、安全报备等工作,提升档案数智治理质效。

  2.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

  加大科技项目攻关力度,“档案外包服务信息安全风险与治理机制研究”项目在国家档案局立项,“‘互联网+’环境下档案资源普查流程优化与创新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取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正在申请国家档案局验收。“电子文件自动采集归档工具研究”等国家级试点成果在全市近80家单位推广应用。

  队伍提能,发展有支撑

  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根本保障。泸州市档案部门注重搭好档案人才队伍发展与建设的舞台,着力营造齐心协力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1.强化党建引领

  持续开展档案系统“五好模范机关”“四强党支部”建设,打造“档心永向党·同心筑兰台”党建品牌,工作案例“党建引领促发展档案赋能谱新篇”获全市一等奖,市档案馆第一党支部获评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档案领域法纪教育、廉政教育、警示教育,打造“廉洁兰台”。

  2.强化干部提能

  将档案干部培训纳入全市干部培训年度计划,启动全市专兼职档案人员“三年轮训”,2024年7月22—26日,举办全市档案系统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班,“线上+线下”受训300余人次。加强工匠型、专家型人才引育,组建“酒城兰台”专家智库,推广“名誉馆员”制度,常态化举办“酒城兰台讲堂”19期,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全市13人次入选全国、全省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开展档案工作使命和档案职业精神教育,评选表扬“优秀护档人”“优秀档案员”各12名,引导档案工作者增强职业认同、涵养职业操守。

  作者单位:中共泸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