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实责任摸清家底 盘活资源彰显价值——湖北省全面开展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

发布时间:2025-03-04 08:07:47被阅览数:21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艾海滨   袁作军   苏平

  2024年5月以来,根据国家档案局统一部署,湖北省档案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布置交流会精神,精心组织、高效实施,扎实推进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如期完成普查工作阶段性任务。截至2024年7月25日,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数据完成审核汇总并上报国家档案局,取得阶段性成效。

  普查情况

  省档案局严格遵照国家档案局工作要求,按照谋划筹备、安排部署、实施推进、总结分析4个步骤,通过业务指导、现场检查、电话调度等方式,分梯次有序推进普查工作,不断提升档案普查工作质效。普查期间,共有包括159家档案馆、8591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1326个乡镇街道在内共10076个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部分中央在鄂单位完成数据填报。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总量为10609.085万卷、15042.483万件,排架总长度17.032万米,电子档案192.73TB,照片档案782.39万张,录音录像磁带、影片档案36.54万盘,缩微胶片585.4万幅,实物档案177.9万件。

  主要做法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系统谋划推进,健全工作机制,注重成果转化,确保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1.系统谋划推进,压实普查工作责任

  一是提高站位抓推进。省委坚决落实党管档案工作的政治责任,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吴海涛亲自谋划,主持召开省委办公厅厅务会会议专题研究并明确工作要求。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陈昌宏要求各级党委办公厅(室)将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省委副秘书长高建舟迅速部署安排工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刘劲松在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培训班上作讲话,提出具体要求。省档案局实行普查任务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制定全省普查实施方案和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普查任务都有台账可查、完成情况可随时掌握。各地各单位将普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强领导,有序推进,确保落实到位。

  二是分片包干抓推进。采取划片包干与协同联动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分级分类明确普查工作责任,系统推进普查工作。省档案局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全省普查工作,并具体指导省直部门、省属高校、省属国有企业、中央在汉监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普查工作。市、县两级档案主管部门成立普查工作协调小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组织培训、监督指导等方式,形成上下联动提质量、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氛围,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倒排工期抓推进。普查启动之初,省档案局就加强工作调度,要求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理顺工作环节、卡准时间节点、摸清档案家底、把严数据质量,有序推进名录库维护、数据填报、汇总审核3个阶段工作任务。在确定普查对象时,省档案局逐一致电各部门,明确报送渠道,确保普查对象全覆盖、不重不漏、应报尽报。在数据填报中,通过编发工作提示、电话指导、面对面辅导等方式答疑解惑,帮助解决普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普查口径一致。在汇总审核数据时,结合各普查单位实际情况,一对一审核把关。同时,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及时研判调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点对点”督促进度滞后的部门,以闭环式工作机制推动普查工作有效运转。

  2.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普查工作任务

  一是构建档案清点机制。坚持统一清点工作标准,明确档案馆报表、档案室报表、乡镇街道报表和乡镇街道汇总表等重要指标和指标间的逻辑关系,细化填报要求。针对填报困难的单位分类推进,未建立档案馆(室)、档案交由上级单位集中统一管理的单位由上级单位统一填报;规模较小、档案体量小且尚未开展归档工作的单位要求立即启动归档和普查工作;对以成立时间较短、单位工作外包等为理由申请不开展普查工作的单位,明确告知其按要求参加普查,并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加以督促。通过统一标准、分类推进等措施,推动各级档案部门开展“地毯式”清点核查,确保摸清档案底数。

  二是构建业务指导机制。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业务指导机制,畅通培训重点讲、现场当面教、网上及时答的多种指导交流渠道,确保第一时间解答各地各单位的工作疑惑。注重培训引导,6月6日组织收看全国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培训会,并同步开展全省培训,各级档案部门共1500余人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训。注重业务指导,对于档案体量大、人员调整后不熟悉工作等存在现实困难的单位,省档案局工作专班多次上门指导,“手把手”教授档案清点工作。注重信息互通,建立全省普查临时工作群,为省直单位、市县档案部门提供全过程指导服务,累计协调解决1600余个系统故障和工作疑惑。

  三是构建数据审核机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对各地各单位上报的数据,严格按照自主审、智能审、专班审“三审”工作机制反复校验,层层审核把关,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为方便填报审核,省档案局工作专班梳理普查数据审核要点,有针对性地提醒各地各单位正确理解数据指标、准确填报数据、精准审核校验。此外,同步开展省、市、县三级数据抽检,发现问题督促限时整改。

  3.突出发挥效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一是聚焦资源建设,摸清档案家底。各级档案部门坚持查清底数、查明情况、查实数据,逐库逐类逐卷逐件进行清点核实、详细登记,全面掌握全省国有档案资源数量、现状、保管条件、开发利用成果等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45.8993万卷,其中民国档案45.4111万卷。疫情防控档案152.19万件,精准扶贫档案655.12万件,生态文明档案26.5万件,红色档案3238卷。在摸清档案资源底数的同时,加强重点特色档案梳理。宜昌市清查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宜昌照片档案243张,红色档案1649件,包括毛泽东同志乘船视察三峡、周恩来同志与苏联专家在三峡坝址上视察、江泽民同志视察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珍贵照片。黄冈市新发现珍贵档案《黄州府1911年中学同学录》,记录了董必武同志早年在黄州府中学担任英文老师任教期间工作经历。神农架林区档案馆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档案资料共计456件、录音磁带3盘,特色“野考”档案30卷。

  二是聚焦开发利用,盘活馆藏资源。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发挥普查数据成果的作用,实现普查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着眼为民服务,全省“异地查档、跨馆出证”工作持续开展,做到“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着眼开发利用,助推成果转化应用,省档案馆公开出版的编研成果达31种42册2080万字,举办“英雄史诗—湖北抗击新冠疫情决定性胜利展陈”等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武汉市档案馆撰写资政报告21篇,其中9篇被市委、市政府采用;黄石市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拍摄系列短视频《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进行播发;襄阳市档案馆拍摄《红色档案·襄樊战役》等专题片;荆门市档案馆建起全市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黄冈市档案馆深度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馆藏档案资源,编研《李先念传奇之旅》等系列书籍;鄂州市档案馆公开出版《中国共产党鄂州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鄂州革命史(1921—1949)》《中共鄂州简史》等史志资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加大档案编研力度,出版《人民英雄:在恩施战斗过的开国将帅》,较好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三是聚焦安全保管,健全管理制度。各地各单位以此次普查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科学规范开展国有档案管理和保护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反馈整改,确保馆(室)藏档案分类科学、排列有序、索引清晰、质量规范。省档案馆将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汉冶萍、江汉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档案实体收藏在新馆特藏库,确保档案安全保管。十堰市档案馆针对普查中发现的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档案保管、保护、抢救、利用等规章制度,促进档案规范化建设。荆门市档案馆组织开展档案修裱培训,培养修裱专业人才,保管好重点珍贵档案。

  重点任务

  省档案局将以此次普查工作为重要契机,继续做深做实做细“后半篇文章”,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制定湖北省档案事业“十五五”规划提供支撑,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是切实加强重点档案保管保护。督促指导各级档案部门坚持底线思维,扛牢档案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采取务实措施加大对馆藏破损档案保护修复力度,确保档案实体绝对安全。

  二是切实强化档案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强档工程,通过举办档案基础业务培训、实操培训及其他专项业务培训等途径,着力培养一批档案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为全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是切实强化普查成果运用。继续加强红色档案的收集征集,建好以开国将帅为主题的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继续加强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发挥档案独特作用;持续以深入实施“新时代湖北记忆工程”为抓手,重点加强全省档案文献遗产体系建设,建设省级档案文献遗产储备库,积极争创更多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记忆项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档案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档案局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