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档案38年初心不改,福建省宁德市档案馆一级调研员郑伟——“吾心归处是兰台”

发布时间:2025-03-03 17:19:42被阅览数:13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安涛

  “这是一张由日本出版的近代中国地图,对于研究三都澳历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我费了很大周折才从一位民间收藏者手中征集到。”在福建省宁德市档案馆三都澳历史展示馆内,该馆一级调研员郑伟向记者细数各类档案的来源,“这个展馆里的大部分档案都是我一件一件征集来的。”

  当问到征集档案缘何亲力亲为时,他的回答朴素而有力:“职责使然!”

  已近耳顺之年的郑伟是土生土长的宁德人。1986年,进入市档案馆成为一名档案员。2021年,任市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直到2024年6月卸任。他扎根兰台,一干就是38年。

  如今,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郑伟仍十分关心和关注宁德档案事业的发展。只因为,兰台是他生活的乐土、心灵的归处。

  “哪里有线索就要奔到哪里去”

  “于档案馆而言,丰富馆藏是除安全工作外第一位的。”郑伟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丰富的馆藏,才有后面的“存、管、用”。

  工作以来,他踏遍闽东的山山水水,收集了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料,写就了宁德市档案馆独有的“山海经”。木拱廊桥碑文抢救性搜集,就是他做的被业界广为赞誉的一项工作。

  木拱廊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我国现存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闽浙地区,其中福建廊桥一半以上在宁德。廊桥碑刻不仅记载了修建的缘由、历程、时间及修建方、捐赠名单等信息,也包括历代文人墨客为此留下的诗文美篇,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廊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岁月洗礼,如今许多廊桥被尘封在荒郊野外,其碑文也几遭侵蚀,濒临灭失。为完整记录廊桥文化、留存廊桥记忆,2012年,任征集科科长的郑伟启动廊桥碑刻拓印工作,并收集整理拓片档案。

  据他统计,宁德有53座木拱廊桥,其中26座有碑刻。谈及这段碑刻拓印经历时,虽已过去10多年,但他仍记忆犹新:“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远超预想”。

  ——拓印条件复杂。有的碑刻位于桥墩位置,距桥面和水面有一定距离。他便带队涉水,用梯子爬至桥墩处,将木桩分别插入桥墩左右缝隙之中,上置一块木板,人站在木板上进行拓印,危险系数很高。

  ——廊桥位置偏僻。以屏南县寿山村的龙井桥为例,在宁屏公路未开通之前,从城关到乡里驱车要3个小时,从乡里再走到廊桥所在地,还要背着数十斤的工具步行近两个小时。

  ——任务重工序多。挖掘石碑、清洗、上胶、铺纸、戳字、上墨、晾干,七八道工序,既是体力活,更是绣花功。而且,每篇碑文要拓3份,分别由省档案馆、宁德市档案馆和当地县档案馆保存,有的桥多达四五块碑。

  ——工作时间有限。廊桥多处于山谷低洼地带,起雾时间长,湿气重,只有在夏天抢抓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有限的几个小时,遇到雨天只能暂停。

  2015年,经过3年不懈努力,郑伟终于收集到了26座廊桥的40多块碑刻拓片档案,成为馆藏之宝。

  “我们做的虽是‘静功’,但也要‘动起来’,哪里有线索就要奔到哪里去,延伸档案的触角。”郑伟说。近年来,市档案馆通过举办展览等各种方式,征集到了木拱廊桥碑刻、畲族族谱、民间契约、三都澳发展历史、宁德城市变迁等极具闽东特色的民间文书、照片等档案10余万件,极大丰富了馆藏。

  “当好‘闽东之光’的传播者、弘扬者”

  “茶叶种在对面山,姐妹采茶做阵行,你那提篮我提篮,齐人来采笑泱泱。”这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山歌”的一段词,具有鲜明的畲族文化特色。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畲族文化一度面临断层。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辖区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3项,其中省级以上84项,畲族文化是“闽东之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闽东引以为荣的特色和优势。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闽东之光”,发挥档案工作资政育人作用,近年来,郑伟牵头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动畲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传承。

  参与举办“传播闽东之光 建好福建窗口”研讨会,举办首届闽东畲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围绕畲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非遗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讨;出台《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宁德市畲族文化档案管理办法》,将畲族文化和非遗档案管理纳入规范化建设轨道;建立局馆联动机制和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工作模式,协同推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落地……

  “在夯实管理基础、打造学术品牌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档案的活化利用。”郑伟说。市档案馆联合市博物馆、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共同打造畲族文化与非遗经典研学路线,吸引了6000余名青少年到馆参观学习。举办“传承畲族文化,弘扬闽东之光”闽东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图片专题展和“光影山海·追寻闽东初心记忆”主题摄影展,吸引各界干部、群众5000多人次参观,收获了广泛好评。

  在编研方面,郑伟讲求借势借力、跨界合作:“编研好比做菜,我有食材,但厨师人手不足,所以就借外面的厨师帮我们烹饪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在他的协调推动下,市档案馆与三峡大学合作,共同编研出版了《福建畲族村落文献:宗族谱牒卷》《福建畲族村落文献:歌言唱本卷》,《福建畲族村落文献:科仪唱本卷》也即将出版,为弘扬畲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宁德市档案系统共规范整理形成畲族文化和非遗档案1.2万卷、照片档案2.1万张、实物2156件、视频721个,并通过口述历史采集、影像拍摄、档案修复、仿真复制等方式,征集到相关照片档案7591张、音视频139个,仿真复制有关文书档案50余份,畲族文化和非遗档案资源进一步丰富。

  “保护传承畲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推动畲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好‘闽东之光’的传播者、弘扬者,是宁德档案部门的责任和义务。”郑伟的话语掷地有声。

  “档案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潮流”

  “大家好,我们是‘宁小档’和‘宁小盒’,今天我们来向大家介绍新修订的档案法……”2023年国际档案日期间,一部以卡通人物形象解说档案法的动画短片亮相“宁德档案”微信公众号,并被“学习强国”平台刊登,收获大量转发、点赞。这一形象便是宁德档案IP形象——“宁小档”“宁小盒”。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宁小档”手持简牍,代表市档案馆卷册浩繁、馆藏丰富;身着一袭山海暗纹褐色长袍,寓意山海闽东、史蕴深厚;胸前的“中国档案”标识和以“宁德”甲骨文为纹样的青色外袍,凸显档案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也参与了设计,写了甲骨文‘宁德’两个字。”郑伟说,“之所以选用甲骨文,是因为甲骨档案是最早的文字档案,我们要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了IP形象,紧接着就要考虑其周边产品的开发。在郑伟的带领下,市档案馆的年轻干部以“宁小档”为核心元素,大胆设计、创意频出,制作了帆布包、档案盒、线装书等文创产品,且一经推出,“圈粉”无数。2023年,“‘宁小档’及周边文创产品”获得全国首届档案文创产品展示二等奖。

  “将时代潮流融入档案文化,以实体产品承载历史底蕴,努力打造市档案馆特有的品牌形象。”谈及设计IP形象的初衷时,郑伟如是说。

  时代潮流与档案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不止于此。

  采访中,档案馆内“走进兰台”展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展厅面积不大,但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满满科技感,处处档案范儿。参观者可以在这里了解档案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动手体验文件归档流程,参与档案知识互动答题,直观感受档案的魅力,“触摸”档案的脉动。

  据郑伟介绍,设计“走进兰台”展厅,旨在以青少年易接受的方式普及档案知识、宣传档案工作、讲述兰台故事,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档案的“种子”。

  无论是设计IP形象还是“走进兰台”展厅,其目标是一致的:让档案资源“活起来”,更好发挥育人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解放思想。

  “档案工作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通过运用现代化、科技化的手段充分满足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郑伟说,“年轻人脑子活、见识广、创意多,我所能做的就是让大家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去闯、大胆去试。”

  在郑伟的支持和带动下,“梦想档案”寄存、假期实践研学、档案馆开放日、档案主题直播……一项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情参与,档案、档案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岁月不负耕耘,坚守必有回响。全省市级综合档案馆内部业务建设评价第二名、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在郑伟的带领下,市档案馆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而他也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首批档案专家、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情系档案,初心不改;乐在兰台,躬耕不辍。“吾心归处是兰台,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我都将永远保持炽热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为档案事业的发展默默地发光发热!”展望未来,这位兰台老兵的誓言依旧铿锵。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3日 总第4257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