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6 10:20:37被阅览数:182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宋竹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公开把“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凝练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并提出大力宣传科学家先进榜样,在全社会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很多科学家都曾在高校读书或任教,将这部分科学家档案作为高校名人档案妥善保管,并对这些名人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是挖掘其深层精神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名人档案巨大价值的必要手段。
通过调研总结,笔者发现资源分散化、传播碎片化、内容表面化与主体单一化是目前高校名人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内容表面化是核心问题,造成了名人档案多维价值实现上的困难。文章选取传统媒体中的纸媒和纪录片,以及新媒体中的微信公众号,分析在弘扬科学家精神视域下高校名人档案开发中的内容创作策略。
纸媒内容创作策略
纸媒采取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以印刷形态出现,可以将很多信息同时呈现给受众,便于受众根据自己的关注点选择性地阅读。
1.具体化
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较为抽象,要向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科学家形象、传递科学家精神,仅仅从档案中撷取展现其科学成就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呈现给学生的一定要是具体、真实的人物形象。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将榜样“神化”“圣化”“纯化”“泛化”等问题。
一方面,通过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科建立百年之际,《传承·土木楼—哈工大建筑百年忆述》一书正式出版。书中依托口述档案,详细描绘出著名建筑史学家侯幼彬与其夫人李婉贞相识相知的过程。这种有血有肉、与常人一样的亲近形象生动感人,使科学家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真实可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小细节带来大张力。在《景行如人:徐如人传》一书中,作者关于徐如人院士捐赠的描写,就是在一份口述档案中找到依据。其中,将徐老打电话询问工资发放情况以便凑足500万进行捐助的细节生动还原,展现出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读后不禁肃然起敬。
2.多视角
内容的叙事视角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其一,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其二,外视角和内视角;其三,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其四,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二人称叙事。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进行组合叙述。根据收集到的档案资料,选取适合的叙事视角,是内容创作成功的关键。例如,在黄旭华院士的传记中,作者王艳明就以“全知视角”对院士的学习与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评述;在苏步青院士的传记中,作者王增藩作为苏步青先生的秘书,用“内视角”的方式来叙事,展现了院士坚持学习、求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在金善宝院士的传记中,作为女儿的金作怡通过多位主体的不同视角,对其父的教书育人精神进行了多元描述;在袁隆平院士的传记中,作者郭久麟运用“你的思维”“你想到了”等第二人称叙事,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3.立体化
早期对于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一般偏向于“就事论事”,仅围绕名人自身的事迹展开论述,而对于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信息挖掘不够深入,使名人档案呈现出“孤立”的状态。“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只有将名人档案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角度挖掘其背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信息,才能够大幅提升其利用价值。在吴孟超院士的传记中,作者方鸿辉对共时性信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第四章“学术背景与科学足迹”中就记录了国际上1965年找到第一个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1966年提出全肝血流隔离下施行肝切除术等信息。以此作为比照,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吴孟超院士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4.可视化
可视化不仅指内容本身加入了图片等视觉要素,也包括使用形象表达的语句唤起读者的“视觉想象”。目前,大部分纸媒内容也同时在电脑端、手机端传播,图文并茂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进100位科技工作者》一书中,读者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观看视频以获取可视化信息。在视频篇中,讲述了传染病学家李兰娟等9位科学家的事迹,主要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来观看,文字页面仅提供简介。
纪录片内容创作策略
目前,通过宣传片、纪录片等音像视频形式来展示高校名人档案、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
1.故事化
故事化就是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代替“直接说教”,故事性被置于纪录片的核心位置。在湖北广播电视台的系列纪录片《荆楚社科名家》中,关于社科名家的讲述不是简单的成果展示或个人成就的堆砌,也不是高深的理论阐释,而是从这些名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细节和鲜为人知的一面入手。比如金融学家周骏每日逛早市、看物价,关注经济走势;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侍弄花草;历史学家冯天瑜擅长素描、热衷古董;经济学家夏振坤喜欢玩微信,还是钢笔画高手,等等。用生动的细节去讲述、塑造这些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社科名家,鲜活可亲、有血有肉,不仅拉近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也使科学家精神更深入人心。
2.时代化
纪录片要引起公众的共鸣,还要紧贴时代脉搏、紧跟时代脚步、反映时代呼声,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连。如果缺少时代特色,势必缺乏活力。应将名人纪录片置于时代的坐标系中予以表达,而不是孤立地表现一个人、一件事。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制作的纪录片《一本珍贵的手稿》,以一本80年前的手抄本档案《生物制品手册》为切入点,讲述了1937年以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西迁和合并的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医学家胡定安、免疫学家汪美先等一大批医学教授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并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些工作缓解了战时疫情、支援了前线抗战、保障了后方军民健康,不仅有科学价值,而且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对时代化的充分考量,使这部纪录片成为激励当代师生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为己任,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典范。
微信公众号内容创作策略
在“微”阅读时代,人们已经习惯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由于时间和移动终端的限制,面对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一些人很可能放弃阅读,故而更凝练、更易阅读的推送内容更受公众欢迎。此外,紧跟热点的主题、时下网络热词的应用、清新的行文风格等都能够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增强推文的传播力。同时,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要求下,也应注意避免因追求流量而导致的碎片化传播倾向。
1.简洁化
简洁化要求控制推文字数,要删繁就简,但又不能影响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一书中,记述钱三强先生的文章《神秘而诱人的路程》分为4个部分,共15页,字数约8600字。改为微信公众号推文后,依旧是4个部分,但字数减少至3250字。其中,第一部分《我同原子核科学“结缘”》由1500字减少到610字;第二部分《希望从这里萌生》由2100字减少到850字;第三部分《最高决策》由3400字减少到800字;第四部分《严峻考验》由1600字减少到1000字。以第一部分作为对比,作者重点略去了钱三强先生原作中关于1928~1935年高中学习的经历,以及关于核物理发展过程的描述,但对于钱三强先生取得的成就,仅仅略去了原文括号中的详细说明部分、国外学者的英文名字以及关于婚姻情况的说明。
2.口语化
传统媒体是一种“庙堂式文化”,而新媒体是一种“江湖式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各种新式的表达方式和用语层出不穷,并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可以适当改变过去严肃、官方的话语风格,与网络话语风格接轨,从而增强共鸣性和感召力。在“国科大档案馆校史馆两弹一星馆”微信公众号的推文《那个在金银滩潜伏17年的“王老头”》中,“他们接到的命令只有一句—不要问干什么,不准问到哪里去”,“小伙子们都幽默地称他为‘王老头’”,“工作时,王淦昌的‘牛脾气’是众人皆知的”等内容的叙事方式,都向口语化方向贴近。
目前,新媒体快速发展,从“一纸风行天下”到“E纸风行天下”,媒体的转型发展如火如荼。高校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方式要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积极创新内容创作的方式方法,让名人档案发挥出应有价值。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