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4 08:34:13被阅览数:1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刘丁扬   吴建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部门要将全会精神与档案工作相结合,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档案部门必须进一步深化档案利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档案的开放和共享,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以更高效的方式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推动档案利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不断提升档案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档案开放利用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主要表征,作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着力点,档案开放利用是发挥档案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环节。

  第一,档案开放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提供历史信息和知识资源,档案开放利用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提高决策效率,利用者根据自己所需的档案信息而指导其劳动,从复杂劳动及抽象劳动中创造出新的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档案开放利用传承重要文献遗产。通过档案的开放利用,珍贵的文献遗产得以保存、传播,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档案开放利用可以使历史文献、民族文化、家族记录等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认同感。此外,档案资源的开放还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珍贵的原始材料,促进学术成果的积累和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档案开放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被广泛认可,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缺乏对档案开放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虽然能够提供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但在揭示档案开放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具体关联程度方面仍存在局限。

  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关于31个省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利用的相关数据全部来源于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档案年鉴》(2000—2020,注:2021、2022及2023年尚未出版)其中收录的2000—2019年“档案统计资料”中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和利用档案、资料情况表”,《中国档案年鉴》中关于档案开放及利用的数据包括“开放档案情况—案卷(卷)”(以下简称“开放档案数量”)“开放档案情况—以件为保管单位(件)”“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4项。其中,数据缺失情况为:2006、2007年西藏自治区“开放档案数量”数据缺失,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运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缺失值进行了补充。在表征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的选取中,由于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能力和运营质量往往与经济繁荣程度相挂钩,因此,选取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既符合经济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又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31个省区市GDP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选取年份为2000—2019年。

  2.研究方法

  研究所选取年度GDP数据和档案开放利用数据均为连续的定量数据,且假定两者间存在线性关系,故选择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该方法假设两变量呈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适于研究的数据特性,同时,研究数据的规模较大,覆盖了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因此数据的统计特性更适合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分析将各地区各类数据按年份相加,得到全国2000—2019年“开放档案情况(卷)”“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GDP(亿元)”的数据。由于“开放档案情况—以件为保管单位(件)”存在大量数据缺失的情况,故研究共选取“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GDP(亿元)”4项指标进行分析。运用SPSS分别绘制“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与“GDP(亿元)”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图2、图3所示:

1.jpg

图1 开放档案数量与GDP(亿元)散点图

2.jpg

图2 利用档案人次与GDP(亿元)散点图

3.jpg

图3 利用档案卷件次与GDP(亿元)散点

  散点图的结果反映出“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与“GDP(亿元)”之间的增长趋势基本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为了准确量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变量进行皮尔逊系数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全国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利用和GDP相关分析表

4.JPG

  由表可知,该表个案数为20,说明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开放档案数量”与GDP的相关系数为R=0.927,“利用档案人次”与GDP的相关系数为R=0.974,“利用档案卷件次”与GDP的相关系数为R=0.826,同时,这些数据均在统计学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通过显著性检验。据此可以得出:“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与“GDP(亿元)”之间都是“极强相关”,其中“利用档案人次”与“GDP(亿元)”之间的相关性最强。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经济发展与档案开放利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了“GDP(亿元)”与“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之间存在极强正相关关系,表明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利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开放,提升了利用档案的人次,同时,档案资源的开放与利用对经济发展也产生积极影响。(2)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档案开放利用3个指标除了与GDP(亿元)均为“极强相关”外,“开放档案数量”“利用档案人次”“利用档案卷件次”3个指标之间亦互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8),表明档案的开放与利用之间同样存在密切联系,档案开放的增长带来了档案利用的增长,因此,档案资源的管理和组织变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开放是确保档案资源得以高效、准确利用的必要前提。

  启示与展望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与治理、资源、安全三大体系建设联系紧密:治理体系为档案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档案开放利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资源体系为档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确保档案资源的充分可用性;安全体系则为档案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在开放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贯彻落实推进建设“四个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在档案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档案利用体系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是档案事业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关键环节,强调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通过提供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推动档案资源向社会效益的转化。与治理体系的规范性、资源体系的管理性和安全体系的保护性相比,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更强调开放性和服务性。从国家、地区多层面一体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利用工作是新时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关键。

  档案利用体系建设进程中,档案开放利用与文献遗产传承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文化繁荣为核心目标,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在档案开放利用方面,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应深化开放共享的理念,实现档案资源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便捷高效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普惠性。在文献遗产的传承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档案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档案资源与文献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通过挖掘和推广档案中的重要文献和历史记录,让档案资源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