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24 08:26:03被阅览数: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苏碧莹王会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监管等任务,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力支撑。档案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记录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档案资源体系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的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仅促进着档案资源内容的丰富,并不断优化档案资源的结构,持续改善档案资源体系的空间布局,将有助于推进档案资源体系的优化与升级。

  研究过程

  在表征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指标选择中,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权威,关于31个省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利用的相关数据全部来源于2001—2020年《中国档案年鉴》,确定“馆藏档案数量、接收档案数量、征集档案数量”共3个指标。在表征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的选取中,GDP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度量,研究选取2001—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数据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

  在整体上,通过对各地区各类数据按照年份相加,运用线性插值的方法对缺失值进行补充,得到全国2001—2020年馆藏档案数量与GDP数据,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该方法假设两变量呈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适于该类数据特性。同时,该数据的规模较大,覆盖了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因此数据的统计特性更适合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1—2020年馆藏档案数量与GDP数据相关性检验

1.jpg

  在区域上,根据国家统计局《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将全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对各地区“进馆档案数量、征集档案数量”2个指标与GDP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分别得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各地区之间与GDP的分析结果。数据显示:第一,东北地区进馆档案数量与征集档案数量二者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性不高,如表2所示;第二,东部地区的进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极强相关关系,但是,征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显著性不高,结果如表3所示;第三,中部地区的进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征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良好,如表4所示;第四,西部地区的进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相关,但是征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明显不足,如表5所示。数据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表2  2001—2020年东北地区进馆档案数量与征集档案数量与GDP数据的相关性检验

2.jpg

  表3  2001—2020年东部地区进馆档案数量与征集档案数量与GDP数据的相关性检验

3.jpg

  表4  2001—2020年中部地区进馆档案数量与征集档案数量与GDP数据的相关性检验

4.JPG

  表5  2001—2020年西部地区进馆档案数量与征集档案数量与GDP数据的相关性检验

5.JPG

  结果分析

  1.整体视角:档案记录保证了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与整体连续

  从整体视角上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关系,这归结于档案维系人类社会时空统一性与整体连续性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第一,从档案资源规模上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与复杂,留存下来的档案规模会更加庞大,促进档案馆藏资源的不断扩充。第二,从档案资源类型上看。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档案资源的载体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表现为包含照片档案、录音档案等资源结构的多样化。第三,从档案资源建设上看。随着信息化战略推动数字经济的兴起,档案数字化、数据化成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与地方政府通过专项拨款保障信息化工作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升,因此,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档案资源规模、资源结构、资源类型的完善与升级,表现为馆藏资源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

  2.区域视角:推动档案资源区域共建共享,优化资源结构的空间布局

  从区域视角上看,在进馆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中,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不同地域的进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在征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中,打破了东部明显优于中西部的固有印象,中部地区征集档案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最为良好。从客观现实视角出发,在档案征集工作中,档案部门常常存在征集宣传不到位、征集方式固化、征集缺乏保障等问题。

  展望与启示

  1.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伴随体制转轨的深入,档案作为记录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原始信息载体,来源较广,数量庞大,内容繁杂,档案资源建设需进行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交融、市场主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不断完善档案归集方式,保障档案资源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特色,不断优化档案资源的结构,处理好公私档案之间的关系,并建设落实非国有企业的档案监管制度十分必要。第一,保障馆藏资源来源多元化。从传统单一国家主体到改革开放以后档案资源体系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融入了企业、家庭、个人等重要的建设主体,可见,需要通过多源的进馆模式对传统单一垂直模式进行补充,增强档案馆藏的完整性、准确性、多样性。第二,重视对非国有企业档案资源的监管工作,需要加强对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服务、新兴产业等重点行业档案的收集工作。例如,健全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档案工作机制,健全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档案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档案移交进馆和接收工作,推动重要职能部门和国有企业档案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专业档案依法有序及时进馆,不断丰富档案资源体系的完整性。

  2.推动档案资源区域共建共享,优化资源结构空间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文化发展任务,需要档案工作者在推动档案资源共建共享、优化资源结构布局、推进档案文化资源资政育人方面持续发力。在区域馆藏能力建设方面,针对经济实力较弱的东北、西北地区。一方面,可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通过系统内、区域内机构的联合,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如共同开展档案目录建设、聚焦共同主题举办展览等,进而推动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在档案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加强合作。另一方面,通过文旅融合的形式实现区域内档案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挖掘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特色的档案资源与特色旅游资源,以区域档案资源协调发展为重点,打造互利共赢的档案生态体系。

  在完善档案征集工作方面,应推进档案资源体系现代化,以档案资源结构的高质量建设助力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应建立保障档案征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与奖励措施。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档案征集工作规范》(DA/T96—2023)基础上融入地域特色,形成本馆特色的档案征集方案。第二,加强对档案征集活动的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档案的管理意识与对档案馆的文化认知,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扩大征集工作的影响力。第三,不断完善档案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提升档案征集活动的专业性、科学性。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