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4 08:19:00被阅览数:7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荆欣 郭硕楠
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档案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档案事业发展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往多有学者对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命题展开定性研究,但缺乏定量分析,研究结论的精确度、可靠度略有不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档案治理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档案治理对象是包括档案管理、档案行政管理等在内的整个档案事业体系,档案管理和档案行政管理长期以来的积累为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虽然“档案治理体系”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在客观实践上,其内在构成要素在档案事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档案治理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具备可行性。
档案治理体系关联指标选择
1.选择依据
《规划》指出,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任务包括“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严格档案执法、强化普法”“加强重点领域档案工作监管”“创新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方式”5个方面。结合上述5个方面以可得、完整为原则从相关数据源中遴选出5项量化指标:反映档案体制机制建设的档案事业机构数量、档案人员数量,反映依法治档进程的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数量,反映档案创新和科学化水平的档案科研项目数量,以及档案事业发展所必要的档案事业经费。上述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作为档案治理对象的档案事业发展情况,确保研究有效。
2.指标内涵
(1)档案机构数量,指年度我国档案事业机构数量总和,《中国档案年鉴》统计中包括各级档案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处、科)3个层次。
(2)档案人员数量,分为2个层次:一是包括档案行政部门及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专职人员在内的人员总数,二是可以有效代表档案队伍建设质量的档案行政部门及国家综合档案馆本科及以上人员数量。
(3)档案事业经费,指年度我国各级档案行政部门和国家综合档案馆事业费。
(4)档案制度数量,指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法规标准库中公开的该年度国家级有效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数量。
(5)档案科研数量,指我国档案科技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总数,包括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档案学项目数量总和。各项指标内涵及选择依据如表1所示。
表1 档案治理体系关联指标内涵
数据收集与分析
1.数据收集与统计
机构、人员、经费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档案年鉴》;档案制度数据来源于国家档案局官方网站法规标准库列出的国家级政策法规,年度数量统计以当年有效制度数量为准;档案科研数据来源于《中国档案年鉴》中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的档案学项目,以当年公布的批准数量为准。数据统计表如表2所示。
表2 档案治理体系数据和GDP统计
2.数据分析方法
以数据验证档案治理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用于测定离散型变量间是否存在单调相关性(不一定是线性关系),不要求变量的正态分布、数据等距等,且在数据有异常值的情况下也能得出相对稳定的结果。本研究受小样本量及异常数据约束,例如年度在建项目较多导致当年档案事业经费较高、国家档案局规范性文件清理导致档案制度数量突然下降等,故选择斯皮尔曼相关系数验证GDP与档案治理体系关联指标相关性。
3.数据分析结果
使用SPSS软件对GDP与档案治理体系变量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已知档案治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相关性,数据分析预期效应方向确定。这种基于明确先验知识和经验的分析通常采用单尾检验,以提供更精准的分析结论。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GDP与档案治理体系关联指标相关系数
结论与启示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档案治理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呈高度正相关。根据相关系数数值大小,可以看出在2000—2019年间GDP与档案治理体系关联指标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本科及以上人数、档案制度数量、档案事业经费、档案科研数量、档案机构数量、人员总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如下启示:
一是在档案体制机制建设中应兼顾素质与规模。GDP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比档案事业机构数量、档案人员总数显示出更强的相关性。原因在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以及我国档案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吸引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档案事业。而档案事业机构数量与人员总数不仅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也受制度等刚性约束影响,因而相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量而言,与GDP相关性较弱,但从统计意义上讲,三项指标都与GDP呈高度正相关性。这表明,促进档案体制机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不仅在于基层档案机构健全和档案队伍规模扩大,更应充分重视素质提升和人员队伍精细化管理,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档案善治进程。
二是在档案制度建设中应兼顾制度数量和质量。制度数量多少是衡量档案制度体系完备度的重要维度,反映档案依法治理进程、档案事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程度。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前提的依法治理是档案治理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档案依法治理进程下的制度体系完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的施行,以及不断健全的各个领域档案工作标准规范,如《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规范》等,直接彰显档案事业在促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这表明,档案事业应以服务中心大局为目标,档案制度体系健全需兼顾数量与质量,建立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制度体系,推动档案法治进程。
三是档案科技创新中应兼顾科技项目立项及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早已揭示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高水平档案科研项目代表了档案科技的发展方向,数量多少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参考,在2000—2019年间,高水平档案科研项目年度数量增长凸显出国家对档案科学研究的重视以及我国档案科研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我国档案科技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应用等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这表明,未来应当加强档案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档案产学研协同,使档案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档案智治进程。
四是增加档案事业经费投入。档案事业经费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档案事业经费高低体现我国对档案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及总体重视程度。我国档案事业经费数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上升趋势一致。由于档案事业的特殊性,往往无法精准量化档案工作效益,档案事业经费与GDP数据验证了档案工作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增加档案事业经费投入,并在各类发展规划中重视经费保障,从而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