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4 08:12:49被阅览数: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贵州省档案馆课题组
为管好用好红色档案资源,贵州省档案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保管保护开发等情况开展调研,并向相关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在充分了解贵州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现状基础上,系统梳理存在问题与短板,提出优化贵州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对策建议。
建设保护开发现状
1.资源建设情况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贵州开展革命斗争,足迹遍布60多个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色档案约7000余卷、8000余件,主要有抗战档案、红军转战贵州期间电文、红军标语等。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征集工作,并从中央档案馆征集到红军长征在贵州时期珍贵档案复制件54件。探索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三线建设等口述档案采集工作。
2.资源保护情况
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不断改善保管条件,提高保护意识,构筑安全防线,常态化开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工作。一是馆库条件得到改善。通过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等,馆舍面积不足、保管利用条件差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二是档案载体保护能力得到提高。加大档案保护和修复技术应用力度,对全省约80%的红色档案进行了除霉除虫、除尘去污,对约70%的红色档案进行了修裱。
3.资源开发情况
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结合馆藏实际,不断探索红色档案资源开发模式。
一是出版红色档案史料汇编。出版汇编是全省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在开发成果中占比75%。如省档案馆出版的《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汇编(1934—1936)》《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重要档案纪实》等;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编印出版的《贵阳的接管与社会改造》《贵定县脱贫攻坚档案汇编》等。
二是举办红色档案展览。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红色档案展览有:省博物馆举办的“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展”,观展人数达50万人次;省档案馆与省文旅厅、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文物文献展”,观展人数超过30万人次;省档案馆举办的“抗日战争中的贵州”、德江县档案馆举办的“档案里的德江抗战史”等展览,观展人数均超过1万人次。
三是拍摄红色档案视频。惠水县档案馆、惠水县融媒体中心制作《红军长征过惠水》系列片8集;省博物馆拍摄《红色革命文物篇》系列视频5集。四是开展红色档案教育。省档案馆与遵义干部学院共建贵州第一家党性教育主题教室、深入中小学讲述红色档案故事,以红色档案史料为教学载体,让红色基因浸入心扉。
存在问题
1.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整体规划
一是范围界定不清。调研显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普遍狭义认为红色档案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共产党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各种对敌斗争和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导致红色档案保护开发受限。二是缺乏政策指引,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统筹性不够,造成重复开发或开发不系统、不完整。
2.基础工作滞后,保护开发受阻
一是征集成效不够明显。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征集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二是管理不够精细。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未单独建立红色档案资源保管台账,家底不清,对红色档案资源破损情况了解不够。三是开放审核进展缓慢。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放审核力度不够大,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开发利用。四是数字化工作滞后。部分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目录数据不完整,专题数据库建设未全面铺开,全文数字化率偏低。
3.资源保管分散,整合力度不够
按照档案属地管理原则,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开发相对独立,还有一些散存在各个纪念馆、陈列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区域整体历史的研究脉络,客观上增加开发难度。以《红军长征转战贵州重要档案选编》为例,为收集相关档案,省档案馆深入9个市(州)及21个县(市、区)开展调研,走访纪念馆、陈列馆等达32处,经多方协调,持续近1年时间才完成收集工作。
4.思维模式固化,工作缺少创新
一是传统利用方式占主导。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工作进展不一,能够实现全文查阅的红色档案占比较小,查阅利用仍以原件为主。二是宣传手段单一。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于新媒体的运用、立体宣传模式的构建仍显不足,主要依托于传统的线下展览、以静态照片为主的线上展览及门户网站进行宣传。
对策建议
聚焦贵州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工作、聚焦共建共享、突出技术引领等方面提出如下优化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规范标准体系
明确红色档案资源范围。一是明确形成时期,不仅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应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二是明确形成主体,一般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机关、组织和个人。三是明确内涵和价值立场,红色档案资源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其所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先进正义的、奋斗进取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
制定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规划。按照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制定贵州省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整体规划,提出总体要求,明确各自任务重点,避免重复开发。从政策层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为全省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工作提供方向性引导。
出台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制度。通过出台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相关制度,明确开发途径、保护手段;探索珍贵红色档案资源名录认定评审制度,为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提供指引。
2.夯实基础工作,持续提升档案治理水平
进一步加大红色档案资源征集力度。扩大征集渠道,在媒体上发布征集公告,扩大知悉范围。丰富征集形式,除纸质档案外,同时征集照片、录音录像、实物档案、口述档案等。拓宽征集方式,除传统捐赠外,同时采用征购、寄存等方式征集。
进一步强化红色档案资源保护措施。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数量、内容及保管状况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保管台账,做到“家底清”。对红色档案资源实行分级保护,红色档案资源较多的档案馆可建设专用库房予以保管,还可编制不同等级的红色档案资源保护指南,实施预防性保护,做到“管理精”。
进一步加快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制订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力求高效有序地推进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对列入珍贵红色档案资源名录的档案,优先开展数字化,减轻原件利用压力。开展目录编制工作,形成专题目录数据库。
进一步提升红色档案资源开放审核效率。根据利用频率,制订红色档案资源开放审核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红色档案,优先开展开放审核工作。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档案形成单位间建立档案开放审核协同机制,明确责任措施,强化工作落实,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开放审核工作提质增效。
3.聚焦共建共享,合力打造高效能新格局
数字赋能,建立红色档案数据中心。制订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分阶段分专题汇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红色档案数据。红色档案数据可考虑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档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线建设、脱贫攻坚等具有贵州特色的专题红色档案为主,通过数据共建整合分散的红色档案资源。建设贵州省红色档案数据中心,对全省红色档案目录数据和全文数据进行统一存储、集中管理。对符合相应共享条件的红色档案,依托贵州省红色档案数据中心实现全省红色档案资源共建共享。
多元合作,共创协同开发新局面。加强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际联动,探索建立资源上共同建设、开发中各展所长、利用时成果共享的机制。加强与党史研究部门、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以联席会、协调会、工作组等形式,构建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长效机制。助力红色档案资源进高校、进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拓展思维,多形式开发红色档案资源。助力打造红色旅游经济带。依托各地革命遗址遗迹,结合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打造“红色档案资源+美丽乡村”“红色档案资源+研学培训”等多种业态。推出红色文创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精神内涵,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打造红色档案文创IP。
4.突出技术引领,加快推进融合创新发展
在保护中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除开展常规除霉除虫、除尘去污外,针对馆藏红色档案纸张,研究有效的去酸和字迹固化方法。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红色档案资源转化为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数字模式,降低档案因老化造成字迹无法辨识的风险,减少原件在利用过程中造成的损耗。
在开发中全方位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激活档案价值,以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为支撑,提升搜索广度与深度。丰富展览元素,加入现代化声光电技术,采用VR看展、虚拟讲解员、电子游戏等形式,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拓展开发手段,在做好传统档案史料汇编的基础上,通过红色影视剧、微视频等,多角度立体呈现档案背后的人和事。利用线上平台增强与公众互动,根据线上利用数据分析,参考公众需求针对性地开发红色档案资源。
在宣传中打造全媒体矩阵。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利用期刊、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思想深、站位高、传播广的优势,以重大选题为抓手进行深入、全面的宣传报道,提升红色档案资源宣传的权威性、专业性、系统性。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省内官方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宣传红色档案资源,扩大辐射面,形成“一次选题、多形式传播”模式,让红色档案资源“活”起来。
(贵州省档案馆课题组成员:田红、金琼、刘亚文、李茜、方文鹂、邓丽、吴转宁、赵弟军)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