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党建”活力满满——山东省青岛市以高质量党建赋能档案事业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5-02-20 17:22:25被阅览数:195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王德琪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以模范机关建设为主线,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档案治理和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国家档案局新一轮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中,市档案馆位居全国第一梯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强基固本筑堡垒,锻造坚强有力的机关基层党组织

  一是突出深学细悟,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理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年度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各支部累计开展集体学习264次。创新开设兰台大讲堂、青年讲堂、“每日一学”等学习平台,组织党员常态化制度化精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根基,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重视品牌引领,打造多元矩阵。充分挖掘、培育支部自身特色亮点,开展“一支部一品牌”活动,构建起业务指导、修复修裱、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等11个特色党建品牌矩阵,促使党建实践载体更加丰富、辐射效力更加强劲,进一步推动业务工作创新发展。

  三是丰富共建形式,增强基层活力。创建“联学、联创、联建”党建互联互学机制,探索“1+1+N”党建互联共建模式,先后与10家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打造共建“朋友圈”,扩大党建“同心圆”,做到党建搭台、业务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以改革试点开题破局,助力数字青岛建设“挂挡提速”

  一是以服务模式变革助力数字政府建设。聚焦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目标要求,以政务服务“一件事”和城市运行“一个场景”改革为突破口,提出“打造全市一个档案平台”的应用场景和工作目标,在全国率先建成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试点,107家市直部门(单位)接入试点开展工作,为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大集中、服务数字青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破解了多年来全市2个重要业务系统的归档痛点、难点,分别实现电子文件“一键归档”,打通“不见面审批”最后一环。

  二是以智慧化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提档升级。积极探索智慧化转型升级,2003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档案馆,2015年首家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评。在此基础上,启动智慧档案馆建设并于2023年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提升服务能级。

  三是以信息化“六级联动”擦亮“幸福党建”底色。以乡村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国家、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联动”查询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将利用服务向民生领域延伸,全域实现“网上申请、远程办理、就近取证”的“家门口”式利用服务,查档便捷度提升20%以上,为民服务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激活档案价值,用文化“软实力”做强城市硬支撑

  一是资政襄政,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升级改版《资政参考》,推出“解放前青岛城市沿革”“青岛城市规划”等专刊,更加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为精准有力地发挥资政辅政“思想库”作用,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建立“三区两级”档案文史专班,举办青岛里院学术系列研讨会,牵头组织全市花体德文档案抢救开发,发起成立“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联盟”,编发文史档案专报,为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城市更新目标夯实了基础。

  二是丰富馆藏,征集特色鲜明。完成“数字时代口述档案采集标准化”应用研究,做好青岛市对口支援西藏、青岛自贸记忆、老字号等9个系列口述档案录制,开展工商展览、城市记忆、特色学校校史等6个系列专题征集,结合“城市记忆工程”开展40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及地标性区域系列专题拍摄,着力构建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资源体系。

  三是赓续血脉,红色资源凝心铸魂。深入挖掘青岛党组织发展、工商业发展等红色档案史料,举办“曙光”1923—1949中共青岛组织创建档案文献专题展、工商记忆展等34个主题展览,生动展现青岛波澜壮阔的城市变迁和发展历程。

  四是创新举措,思政教育启智润心。依托主题展览,采取“开学第一课”“志愿讲解员”“思政微课堂”等形式,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展厅变成“思政讲台”,将展览内容变成“思政教材”,让更多师生走进档案馆。通过公益讲座、理论宣讲、移动展览、捐书行动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进青岛大学、海军潜艇学院、青岛二中分校等院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红色档案走进校园、走上讲台。

  “靓党徽”展风采,持续强化干部作风能力建设

  一是深化作风建设,锤炼过硬队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倡导快、准、实、严工作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实行采购工作前置审核、协同监督等机制,出台重大项目内控管理7项措施,全方位健全监管体系。开展流程再造行动,共梳理完善制度、流程312项,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二是突出源头活水,全面落实“青苗干部起航工程”。开展“启航、导航、竞航、护航”行动,推进年轻干部从“满足当前基本选人用人需求”向“重视长远战略培养”转变。开设“青年讲堂”,由青年用“青言青语”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工作成果。创办《兰台新青年》,为青年干部创造发声舞台。开展“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先后赴杨家山里党员教育基地、市纪律馆等地参观。发挥“三支人才队伍”优势,成立历史研究、档案信息化、档案影像、档案安全、档案修复5个专业工作室,以课题立项、重点攻坚方式,开展专业学术研究,推动更多年轻干部更快走上国家和省级人才平台。

  三是聚焦实干实绩,深化“靓党徽”活动成效。深入开展“靓党徽”行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国家和省档案科技项目攻关、“十四五”档案进馆工程等重点攻坚工作中打头阵、当先锋,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能。深化“双报到”工作,依托社区建立“宜丰志愿服务工作室”,发挥党员干部“举旗手”作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传递社会正能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20日 总第4252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