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0 08:46:41被阅览数:154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田安利 刘铭洁
在武陵山脉东北部、长江三峡西南边,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年来以生态文明建档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档案服务“两山”转化的新路子。五峰是全国4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81%,生态禀赋优势突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以来,五峰积极响应省市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建档工作部署安排,发挥档案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全链式服务五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生态文化打造,有力推动了绿水青山“颜值”和“价值”双提升。
用档案链接资源,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五峰是武陵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所在地,拥有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五峰国家地质公园、百溪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字号”生态品牌。其中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3302种维管束植物,接近欧洲种类总和;1500亩水丝梨群落“中国仅有,世界罕见”,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近年来,在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过程中,档案显示出了独特作用。后河管理局根据历时5年的本底资源调查成果,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将影像、图片、文字、成果等资料分类整理保存,为后续做好生物资源保护、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资源专项调查计划制定等提供有力档案支撑。此外,在生态司法领域,五峰在全省首创“林长制+生态司法”协作机制,依托档案数据率先建设“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将档案作为司法判定、经验推广、社会宣传的重要依据,在“护绿”行动中注入档案力量,2023年4月荣获首批全省林长制激励县称号。
用档案赋能产业,助力生态价值转化
五峰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世界茶旅之乡,全县茶叶面积22万亩。为了让这片“金叶子”帮助山区农民鼓起“钱袋子”,五峰以建设“世界茶旅古镇”为核心,探索实践“茶基地+茶庄园+茶遗产+茶博馆”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茶与旅在灵魂深处耦合于文化,而档案正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茶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档案的支撑。近年来,五峰从湖北省档案馆、宜昌市档案馆和五峰县档案馆等处收集茶文化资料共1000多万字,服务全县茶旅融合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形成《宜红简史》《宜红茶大事记》等档案编研成果,用茶历史、茶故事为五峰茶赋予了特有魅力和附加价值。与茶一同构成五峰特色主导产业的还有中药材、中蜂,档案在服务“两中”产业方面的成效也颇为显著。以探索实践“林药蜂”立体种养模式为例,五峰积极挖掘“林药蜂”档案资源,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发展”的中蜂养殖案例成功入选“全球110个减贫最佳案例”,并被写入国务院《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2023年,五峰茶、中药材、中蜂产业综合产值分别突破40亿元、10亿元、1亿元。
用档案书写名片,助力生态文化打造
档案全面记录和反映着五峰生态文明建设历程。近年来,五峰通过对档案资源进行专题整理,打造出茶文化、飞地经济、野生动植物、生态司法等专题展览,形成了一系列亮眼的生态文化名片。在武汉·五峰民族工业园建设打造的便企服务和规划展示中心内部,五峰发展“飞地经济”的历程、实现资源经济互补的典型案例得到了充分展现,该中心已成为宾客走进五峰的首发站、客商投资兴业的加油站、企业高效服务的终点站。在县城内五峰精制茶厂旧址,以保护利用为基础,系统建成了宜红茶工业遗产展示馆、土家民俗馆、非遗传承展示馆,打造集传承、研学、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宜红文创园,成为游客“打卡”必到的目的地。升级改造中的湖北省茶博馆,将成为“万里茶道”跨境游的关键节点。历时3年建成的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全面收集梳理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历史、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生态文化等档案资料,成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的缩影、全域旅游的节点、自然教育的课堂和保护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年接待量达4万人次。
五峰将生态文明档案作为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的重要支撑,用丰富的资源、高效的利用、鲜明的品牌,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利用档案拓展了县域“两山”转化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档案馆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