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工作的特点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2-20 08:20:22被阅览数:3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黄霄羽   赵雅杰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我国与印度尼西亚不断构建积极友好的国家关系。2024年4月,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举行第四次会议,双方围绕推进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主线,就当下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在两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笔者聚焦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开展研究。

  文献研究发现11篇中文文献与14篇外文文献。中文文献主要介绍中印尼档案交流、印尼国家档案馆简介和印尼档案管理基本准则。外文文献则主要涉及印尼国家档案馆的重建、印尼档案保护技术、印尼档案内容研究、离散档案保护、档案与数字政府建设及档案数字化等。文献数量表明国内外对印尼国家档案馆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成果多为对该馆工作的局部介绍,缺乏从整体视角分析其工作的近期特点。笔者基于文献研究、新闻案例和网络调研,系统分析印尼国家档案馆工作的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工作特点评析

  基于多种调研和新闻案例梳理,笔者发现印尼国家档案馆在灾难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特色鲜明。

  1.反应迅速、内容丰富的灾难档案管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地质构造非常活跃,海啸、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为记录和保存地震、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以及应对措施,印尼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灾害监测与应对系统;同时为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记录和管理,印尼国家档案馆专门建立了灾难海啸档案馆,以保存灾难数据,并详细记录政府在灾难发生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灾难海啸档案馆不仅仅是存放数据的场所,更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和教育场所。

  (1)特定灾难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项目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的9.1级强烈地震诱发了印度洋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海啸灾难。灾难波及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近15万人在这场灾难中失去了生命,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为了铭记这场人间惨剧,印尼与斯里兰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联合申报“印度洋海啸档案”。这批档案不仅包含文字记录,还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录音带和视频资料,全面反映灾后恢复和重建的真实情景。2017年,作为重要历史记录和见证的印度洋海啸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展示了受灾人民面对灾难的坚韧、力量和勇气,获得全球关注。

  一方面,印度洋海啸档案不仅记录了灾难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和影响,还详细记录了灾后重建、社区复苏和救援行动的策略与效果。这些档案成为未来防灾的宝贵资料,帮助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有效的灾害响应和预警系统,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印度洋海啸档案也成为灾难档案管理的国际范本。其他国家或地区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在灾难发生后收集、整理和保存相关资料,以及如何利用档案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加强防灾抗灾的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范围内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可见,印度洋海啸档案不仅是对受难者的纪念,更是对全球社会长期学习和进步的贡献。通过其保存备灾和作为国际参考的双重功能,这些档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的灾害预防、应对和救援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应时顺势建立灾难档案中心

  2004年的大地震引发可怕的海啸,几乎摧毁了整个亚齐省,给印尼政府工作及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破坏。灾难发生后,印尼国家档案馆立即行动,联合印尼国家图书馆和亚齐省国土资源管理局成立特别小组,抢救亚齐省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土地档案。包括土地证书、测量函、笔记以及其他在海啸中受损的重要文件在内的珍贵档案被运送至首都雅加达,由印尼国家档案馆负责修复。2009年,在亚齐省恢复与重建局的支持下,印尼国家档案馆创建亚齐海啸档案中心(BATA),致力于管理亚齐省在两次重大灾难后的重建档案。作为印尼国家档案馆下属的技术服务单位之一,其使命是处理、保存和归档亚齐省的灾后修复和重建档案。

  2017年,亚齐海啸档案中心升级为亚齐海啸档案与归档中心(BAST)。机构更名意味着职责范围的拓展,作为印尼国家档案馆的技术实施单位,BAST不仅承担海啸档案与归档文件的收集、加工、保存和利用等重要职责,还利用先进的复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保存和在线利用。此外,还通过教育和服务提升公众对灾害历史和应对策略的认识。当前,BAST正逐渐转型为档案学习中心,推动灾害档案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灾难档案的可访问性和利用率,2021年10月22日,灾难/海啸档案研究中心成立,旨在为想要利用灾难档案的研究者提供原始档案。2022年,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激发公众兴趣,BAST开放了灾难档案网站,借此提高公众对灾难档案的关注。无论是新建灾难档案研究中心还是开放灾难档案网站,都是为了实现BAST到2025年成为国际灾害档案/海啸档案研究中心的工作愿景。

  2.主动作为、包容合作的文化遗产保护

  印尼国家档案馆作为国家记忆的守护者,承载着印尼数千个岛屿的历史。自2003年以来的二十余年间,印尼国家档案馆申报的11项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7项与其他国家联合申请,反映了印尼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开放包容和积极合作精神。

  (1)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

  目前,印尼11份文献遗产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体现了印尼国家档案馆持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久久为功。一方面,扎根本国文化遗产,积极开展保护。印尼由众多岛屿构成,历史上曾经出现数百个王国,共同保存印尼民族的文明和集体记忆。这些王国留下的历史记录对研究印尼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为了保存并利用这些档案,印尼国家档案馆实施国家静态档案和文化遗产抢救计划。2017年9月,印尼国家档案馆保护局在马鲁古省图书馆和档案馆实施文化遗产档案修复计划,在修复马鲁古省图书馆和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的同时,还积极传播纸质档案修复的理念和技术。2024年2月,印尼国家档案馆协助井里汶市图书馆和档案馆建立收藏信息系统等保存当地的古代手稿,方便公众在线浏览。2007—2019年,印尼国家档案馆开展的国家文化遗产档案保存计划已覆盖17个王国和文化中心,共抢救了18347份档案。该计划持续进行,有望在印尼所有文化中心和王国中得到广泛推广。印尼国家档案馆也继续与各地档案机构、大学、企业和社区合作,以实现文化遗产档案的持续保存和公众的便捷访问。

  另一方面,主办国际国内活动,保护文化遗产。一是积极主办国际活动。2023年6月,为纪念世界记忆项目30周年和亚非会议召开68周年,印尼国家档案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办事处合作,在万隆亚非会议博物馆举办以“提高文化活动家和专家对文献遗产的认识”为主题的脱口秀和海报设计竞赛。2024年6月,印尼梭罗市主办太平洋视听档案协会年会,致力于保护和弘扬视听文化遗产。二是主动举办地区活动。2024年3月,印尼国家档案馆与哥伦打洛省档案和图书馆合作举办以“维护地区静态档案的可持续性和安全”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专注于档案风险评估,旨在保护社区和机构宝贵的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通过此次活动,参与者能够亲身体验并掌握评估档案损坏风险的相关技术,识别对档案构成长期可持续性威胁的潜在风险,并学会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档案损坏或丢失的风险。

  印尼国家档案馆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通过国家静态档案和文化遗产抢救计划对珍贵档案进行修复和数字化,加强与地方档案机构的合作,确保档案长期保存和便捷访问;又通过主办和参与国际会议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对印尼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展现出印尼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作为。

  (2)注重多层次合作

  近年来,印尼国家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国内外、不同馆别的多层次合作。一方面,与本国其他机构合作。2021年2月,印尼国家档案馆对印尼第二古老的博物馆—拉迪亚·普斯塔卡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抢救。这些档案大多来自苏拉卡尔塔卡苏纳南王国,许多档案因年代久远和病虫害受到损害。印尼国家档案馆采用数字化修复技术,成功修复并保存400余份档案。2023年12月,印尼国家档案馆与亚齐省的塔诺·阿比图书馆合作对馆藏档案进行修复和数字化。印尼国家档案馆与本国其他组织合作共同开展保护项目、分享专业知识,增强了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彰显了印尼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决心和行动。机构积极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为保护和传承印尼文化遗产贡献了力量,不仅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也为印尼的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典范。

  另一方面,积极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2021年4月,印尼国家档案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主题为“性别平等:档案文献遗产与记忆”的国际网络研讨会,此次直播吸引了约1000名来自不同机构的公众参与。2022年10月,与荷兰国家档案馆签署档案领域的谅解备忘录。2023年8月,与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海啸和减灾研究中心开展交流,旨在探讨两国在灾害/海啸档案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印尼国家档案馆通过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档案馆及相关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通过举办主题网络研讨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开展灾害档案研究等多种活动,提升了公众对灾害档案的认识和重视,展现了其在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历史完整性方面的国际视野,为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启示

  印尼国家档案馆在灾难档案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显著成绩可为我国提供参考,同时,其工作的不足之处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1.灾难档案管理更加主动

  印尼国家档案馆在灾后立即行动、建设备灾馆网方面展现了一定优势,对于抢救和保护灾后档案至关重要,这对我国灾难档案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一方面,我国需建立灾难档案管理专门机构。印尼国家档案馆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立即行动,成立特别小组,并于2005年建立专门的海啸档案中心,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建立专门的灾难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库,以便未来的研究、教育和灾后重建。比较之下,笔者欣喜地发现我国也已开展档案容灾备份管理:2015年山东省电子文件(档案)容灾备份中心正式成立,至今已接收管理222家单位的备份数据,省、市、县三级档案馆备份率达到100%;2023年湖北省黄石市档案馆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档案馆共同签订电子档案异地容灾备份协议,异地备份数据量达1.8TB,约有14万条文件级目录数据和100万幅面全文数据。虽然我国在逐步建立灾难备份系统,但缺乏专门的自然灾害档案馆及相关研究中心,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地震局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明确提到要建立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基础数据库和数字地震档案馆,但目前仍在建设筹备中。

  另一方面,我国的灾难档案管理需加强专业支持与跨领域整合。印尼海啸档案中心的建设得到印尼国家档案馆、亚齐省恢复与重建局等专门机构的支持,其职责范围不断拓展,不仅管理海啸档案,还涉及重建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收管存用。日本则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档案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地方和中央政府、学术界及公众之间的协作与沟通。类似的档案支持救灾工作在我国已有开展,2023年北京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昌平区档案部门及时配合区住建委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为相关10个镇(街道)449户的文件材料建立专题目录统一管理,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安全可靠。同年12月,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甘肃、青海档案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干部职工下沉联系村社,协助抗震救灾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跟进指导抗震救灾档案收集和灾后重建档案工作,并同步为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服务。但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灾难档案馆,因此在建设前文提及的“全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基础数据库和数字地震档案馆”时,可以参考印尼国家档案馆跨机构、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模式,积极参与灾害档案馆网建设,确保档案管理得到充分资源和专业指导,为灾后重建提供全面支持。

  2.文化遗产保护开放包容

  印尼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过程中与多个国家开展合作的做法有助于分享资源和经验,共同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时,印尼国家档案馆既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展开合作,凸显其国际视野;又强化机构间的协同合作,加强政府层面与学术机构及民间社会的合作,促进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我国各地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目前已经开展至第五批,发现、整理并申报了一系列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文献遗产。二是摸排非遗档案家底,加大非遗档案保护研究力度。2019年9月开始,湖南省岳阳市档案馆开展“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情况调研”,组成非遗档案工作调研小组,采取召开座谈会、情况交流、走访问卷、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全市非遗档案工作整体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发现了一批可申报为非遗项目的档案。三是数字赋能非遗档案内在价值挖掘。利用新兴技术和数字人文的方法将碎片化的档案信息聚合起来,促进非遗档案价值由“信息价值”向“数据价值”“知识价值”转化,主动提供非遗档案文化知识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档案馆也面临着非遗保护参与深度不足和联动效果不足等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我国档案机构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存在规模小、方式受限、效果边缘形式化等特点。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档案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保护模式局限、体系发展失衡以及缺乏联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档案馆主动作为,挺膺担当,在坚持建档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保护途径,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迎接数字化浪潮,在推进遗产档案保护过程中,积极争取非遗保护联席会议资格,提升自身话语权。另一方面需要档案馆攥指成拳,合力致远。针对我国档案馆与其他非遗保护机构合作松散的问题,在非遗档案保护过程中,可借鉴印尼国家档案馆跨机构协同合作的优势,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推进非遗档案保护。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责任重大,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力量。

  印尼国家档案馆积极主动作为,在灾难档案管理和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为保留国家和民族记忆作出贡献。评析印尼国家档案馆的工作特点并总结启示,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档案事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参考文献:

  [1]孙娜,储牧原.湖北省档案局赴山东省电子文件(档案)容灾备份中心开展备份工作[J].山东档案,2017(2).

  [2]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EB/OL].[2024-07-12].https://www.mem.gov.cn/gk/zfxxgkpt/fdzdgknr/202205/t20220525_414288.shtml.

  [3]邓欢.地震之国的记忆传承—论日本震灾档案的管理[J].中国档案,2015(12).

  [4]徐彤阳,顾婷婷.日本震灾数字档案参与灾难记忆构建的研究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22(1).

  [5]汤路.北京昌平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档案工作[N].中国档案报,2024-1-15.

  [6]甘肃省档案局、青海省档案局.甘肃青海两地全力抗震救灾[N].中国档案报,2023-12-25.

  [7]汨罗市档案馆.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情况调研[R/OL].[2024-07-12].http://app.junshan.gov.cn/daj/6630/6648/65514/content_2152007.html.

  [8]崔旭,杨煜,李姗姗.基于LDA模型的我国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挖掘与演化分析—与非遗保护中心对比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22(23).

  [9]赵跃.新时期档案机构参与非遗保护的反思与再定位[J].档案学通讯,2020(2).

  [10]王巧玲,孙爱萍,陈考考.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档案,2015(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