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资源光盘存储管理要求

发布时间:2025-02-18 08:30:58被阅览数:16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张禧琳

  光盘是信息时代重要的数据存储载体之一,因其具有通用性高、单盘价格低、一次性写入不可修改等特点,亦是档案行业常用的档案数字资源存储载体之一。经调研,78%的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已采用光盘开展档案数字资源存储和备份相关工作。

  经过数十年发展,光盘技术从CD、DVD到BD,容量越来越大,技术日趋成熟。档案行业也因单盘存储容量等问题,CD、DVD逐步被BD所取代。

  目前,档案行业对使用光盘开展档案数据资源存储等工作具有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档案级可录类光盘CD-R、DVD-R、DVD+R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21)、《电子档案存储用可录类蓝光光盘(BD-R)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74—2019)等,相关标准明确提出了档案级光盘的技术要求、性能测试方法和使用要求及30年的寿命要求,规定了使用光盘存储档案数字资源的工作流程,包括刻录前检测、数据刻录、刻录后检测,光盘的标签,光盘的保存、使用和维护要求,光盘的三级预警和性能监测,以及光盘的数据迁移等操作流程,为档案行业使用光盘存储档案数据资源提供科学指导。

  采用光盘存储档案数据资源应使用档案级蓝光光盘。蓝光光盘在使用前,应首先对其外观、机械参数和技术参数进行检测。外观方面,通过人工观察或测量,确保光盘表面无污渍、划伤、形变、破损及其他类损伤;机械参数方面,利用测量工具测量盘片外径、中心孔直径、盘片厚度、夹持区直径、夹持区厚度,确保各指标项符合要求;技术参数方面,通过光盘检测仪进行定量测量,确保ECC(偏心度)、TILT(翘曲度)、Rg-v(空白光盘反射率)等指标项符合要求,聚焦误差FE应小于45nm,跟踪误差TE应小于13nm。

  数据刻录过程中应使用经检测性能优良的专业光盘刻录机并能识别光盘的最佳写功率和写策略,先将电子档案制作成映像文件,在刻录之前关闭系统其他应用程序,然后采用全盘一次刻完方式进行光盘数据刻录。

  数据刻录后应使用光盘检测仪对光盘的技术参数再次进行检测。刻录后随机误码率RSER应小于3.5E-04,极值突发误码串长度总数BESum应小于600,不可纠正错误UE应为0;信号不对称性ASYM应在-0.10至0.15之间;BD-R25光盘的数据对时钟抖晃DCJitter应小于8.5,BD-R50光盘则应小于9。检测合格后才可进行保存,不合格光盘进行报废处理并重新刻录。

  将存储档案数字信息刻录进BD仅仅是采用蓝光光盘开展档案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后续的保存和维护,特别是保存环境和定期检测两方面。在保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光盘的存放方法和保存环境,置于光盘盒存放,保存环境符合温度4°C~20°C,相对湿度20%~50%,昼夜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2°C,相对湿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5%。另外,大气压强、照度、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也应符合相关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光盘会随时间推移因保管方式及材料本身老化等原因出现性能变差等情况,为保证数据安全,应定期检测光盘的技术参数,并在损坏前提前进行数据迁移。定期根据相关标准设定的三级预警线技术指标开展性能监测。一级预警线指标为:随机误码率RSER为5.0E-04,BESum为800,UE为0。二级预警线指标为:随机误码率RSER为7.5E-04,BESum为1200,UE为0。三级预警线指标为:随机误码率RSER为9.5E-04,BESum为1700,UE为0。实际操作中,如未达一级预警线,每4年检测上述指标一次;从一级预警线到二级预警线之间(不含二级预警线),缩短检测周期,每2年检测一次;从二级预警线到三级预警线之间(不含三级预警线),再次缩短检测周期,每年检测一次。与此同时,可为光盘建立监测档案,绘制RSER、BESum时间曲线,更好地掌握光盘寿命情况。

  未来,光盘会朝着容量更大、能耗更低、寿命更长的方向进一步发展。202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发出“超级光盘”,“超级光盘”以其超大容量,突破了传统光盘的局限,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大数据存储面临的挑战,为光盘技术提供了更为光明的前景和全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科研所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