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8 08:28:07被阅览数:141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左剑华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立足实际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12月,被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之路。
直到2020年年底,大理州档案馆还基本以传统手工方式管理和提供档案利用,发展步伐落后于信息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迫切需要建设大理州数字档案馆。在州委办的领导下,州档案馆抢抓云南省首批信创云试点(苍洱云)和信创产业园落地大理、州委州政府全力建设数字大理的历史性机遇,及时报请州委州政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数字大理总体布局。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的要求,围绕“统筹规划、国产化替代、档案云平台一体化管理和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单套制)归档”4个方面建设大理州数字档案馆,整体实现全州一张网,推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大理建设。
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州委州政府领导对项目实施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全州“十四五”重点信息化项目,融入数字大理建设,提出“要抢抓数字云南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能,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要求。省档案局精心指导,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多次现场指导,为数字档案馆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业务和技术基础。
协调有力,保障到位。在州委办公室的领导下,自项目实施以来,州财政先后划拨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专项用于数字档案馆建设,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针对原有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数字档案馆创建的实际,经积极协调,州委编办于2023年10月给州档案馆新增6个编制,同时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江泽民对大理的题词等21件馆藏珍贵档案进行了抢救修复,购置了消毒杀虫、温湿度自动控制等设备,对库房进行了修缮,及时改善档案保管条件。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库房内设备进行有效联动,全天候实时调控检测库房内环境,真正做到集中统一、科学管理。此外,还新建了保密室,专门保管涉密电子档案数据,严格落实保密要求。
局馆联动,协同发力。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州档案局、州档案馆成立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项目建设,下设数字化工作组和系统软硬件平台工作组具体负责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将责任分解到科室、个人,工作压实到各科室工作人员和相关企业。采取每周召开一次项目建设推进会的方式,倒排工期,对照时间节点及推进情况加班加点,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研判整改,加快建设工作。州档案馆结合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对馆内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废改立”,规范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数字赋能,成效凸显。通过各方努力,基于中国电子PKS信创架构适配的大理州数字档案馆已经建成。系统涵盖了局域网馆内管理一体化平台、政务外网馆室一体化平台、互联网公众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三网段平台。一是筑牢了安全底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产化。州档案馆努力践行国产化“真替真用”,结合档案信息化在国产替换中的痛点、难点和卡点,依托云南省信创(大理)产业园高效便利的软硬件系统集成适配工作环境,推动国产替代从“可用”到“好用”渐进式迈进。二是整个系统实现了档案业务范围、档案业务流程和档案服务对象的全覆盖。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对局域网、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的功能分别进行规划布局,共建设13套系统,涵盖数字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三是开发部署了州移动信息采集系统,创新档案收集工作方式,通过手机App将档案收集归档推进到有关工作第一线,融入业务工作进程,第一时间将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数码照片、音视频档案归集到数字档案馆,既保障和服务了各项重要工作,又提高了归档工作的及时性,实现了档案管理机制创新。四是坚持整体布局,档案云平台管理实现一体化。依托大理州“苍洱云”平台,形成全州一张网。州、县(市)、乡(街道)3级立档单位可以通过集中式数字档案室系统实现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并使用“苍洱云”平台CA认证中心基于国密算法的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技术打通原生电子文件从形成、办理到办结、归档的流转渠道,搭建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平台,确保所有电子档案“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实现“增量电子化”,为政务服务等“一网通办”电子档案规范管理奠定基础,加速推进州档案工作整体上从双套制向单套制过渡。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档案馆
责任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