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生态文明档案工作 书写长江大保护宜昌样卷

发布时间:2025-02-18 08:12:21被阅览数:18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肖宇

  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有“三峡门户”之称。境内长江径流232公里,拥有岸线536公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肩负三峡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责任。宜昌市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书写长江大保护宜昌样卷。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好生态文明档案工作,全景式记录宜昌在长江大保护中的担当作为。

  制定“作战图”,明确工作“怎么抓”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档案门类庞杂且分布较为分散,收管存用各个环节都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参与,是一个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宜昌从市级层面制定“作战图”,明确方法和路径。

  1.统一行动指南

  湖北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多次组织现场调研指导宜昌生态文明档案工作。宜昌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市档案工作情况汇报,市委秘书长关心指导生态文明档案工作,市委分管负责人多次召集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和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研究商讨工作方案,由局馆联合起草,结合中央和省级要求,紧扣宜昌目标定位,确定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力求将全市生态文明工作记录好、留存好、保管好、利用好。方案初稿完成后,征求各单位意见建议,完善数据采集清单,市委分管副秘书长带队走访对接重点单位再次沟通协商,经反复打磨修改后下发工作方案。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本级工作方案。

  2.明确各方职责

  为推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宜昌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宜昌生态文明档案工作中,明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工作原则,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分别负责本级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全市生态文明档案工作由市档案局统筹协调,市档案馆组织实施,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助配合,明确了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建局等32家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

  3.建立工作机制

  宜昌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坚持定期调度,召开局馆联席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掌握全市数据收集、案例汇编等重点事项推进进展,研究解决专题数据库建设等难点问题。宜昌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主要负责人到重点单位现场办公,业务指导科现场指导,与各单位共同商讨方案落地措施办法,并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重点单位以及各县(市、区)建立良好沟通机制。自2023年9月宜昌市启动生态文明档案工作以来,共计在局馆联席会上研究4次,到重点单位现场办公7次,开展业务指导20余次。

  对标“典范城”,找准资源“建什么”

  档案资源建设围绕重大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全面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2022年,宜昌市委全会确定了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目标定位,在资源建设中,宜昌市档案局紧紧围绕“典范城”建设这一核心,明确重点环节和任务,推动各类档案实现应归尽归。

  1.明确三个时间节点

  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文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宜昌开始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2017年,宜昌转变发展方式,启动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关停一批整改不达标企业,转产改造升级一批安全环保风险等级较低的企业。2022年,宜昌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市委全会确立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三步走”战略。结合宜昌“典范城”的使命定位和长江大保护的探索实践,市档案局明确生态文明档案资源收集的三个时间节点,即重点抓好2015年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7年以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以来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相关文件材料的形成累积和归档管理。

  2.突出四项重点任务

  为全面记录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宜昌紧扣“四个典范”内涵,突出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长江生态保护修复、美丽滨江山水城市建设、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4个重点方面的资源收集任务,以清单形式梳理共计134项并分解到各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整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文件材料共计323件,大气、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防治文件材料6000余件;市经信局整理关于湖北大江化工、宜化宜都化工等137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资料文件322件;市农业农村局整理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文件材料243件。目前,全市32家责任单位共移交案卷500余卷、文件2万余件,134个子项均已完成采集,全市13个县(市、区)已全面开展档案收集工作。

  3.及时做好业务指导

  针对各单位生态文明档案资料归集情况,宜昌市档案馆及时指导各责任单位,对照采集清单梳理文件材料,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不定期对归集进度滞后、质量不高的单位进行督促提醒。提前介入重要事项和重大活动,指导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做好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中国绿色能源发展大会等有关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档案归集工作。2023年10月,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宜昌成功举办,宜昌市档案馆提前介入,指导市发展改革委做好资料收集和汇编工作,将其分为大会演讲材料、成果文件、嘉宾及企业名录、方案汇编等8个大类,纸质和电子文档均在活动结束同时完成归集。

  致力“抓融合”,突出重点“强特色”

  在实际工作中,宜昌市档案局、市档案馆注重引导各单位将生态文明档案工作和部门中心、地方特色相融合。通过自主申报和市级调研,打造25个备选示范点,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加强业务跟踪指导,最大限度展现示范点的特色和亮点。

  1.与职能职责相融合

  引导各职能部门结合职能职责做好深度融合。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承担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工作,累计接收、转运、处置船舶生活污水26万余吨、生活垃圾4000余吨。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详细记录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建设的历史、进展、成效等情况。秭归服务区收集整理过去长江上垃圾肆虐与现在“一江清水东流”的照片、声像档案,今昔对比充分展示了污染处理和清漂工作实效。

  2.与特点特色相融合

  引导各县(市、区)结合区域特点做好深度融合。宜昌宜都市基于创成全国首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的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强村级档案工作,以长江沿线的乡镇及各镇所辖村(社区)作为重点建档对象,围绕基层民生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成5个乡镇20个村涉及历史面貌、发展过程、人口、土地、地质地貌、水文、生态治理、民风民俗、著名人物等内容的档案数据及实体档案10.61万件、视频161.5GB、照片4100张的收集工作,并形成了特色档案64卷、照片577张、视频26个,总数据9.15GB。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世界茶旅之乡”,五峰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的关键节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五峰县档案馆积极开展万里茶道和宜红茶有关档案征集、挖掘、编研和宣传展示,从湖北省档案馆、宜昌市档案馆和五峰县档案馆等处收集茶文化资料共1000多万字,服务全县茶旅融合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形成《宜红简史》《宜红茶大事记》等成果,用茶历史、茶故事为五峰茶赋予了特有魅力和附加价值。

  3.与优势转化相融合

  宜昌秭归县拥有丰富的库区移民档案资源,秭归县档案部门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整理出第一个新县城总体规划、第一个搬迁集镇、第一个迁建场镇、第一个移民安置村等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中N个“第一”,不断充实考据资料,力求在记录和留存好库区移民过程和取得成绩的同时,以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和三峡工程开工建设30周年为契机,将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宜昌市夷陵区率先在全国中小河流推行“地方法”治河,黄柏河治理起步早,夷陵区档案部门抓住流域综合治理这个关键,统筹资源借智借力,全面系统梳理流域综合治理档案工作架构,认真谋划展陈工作,由点及面推动重点工作带动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力求将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以适当形式展现给大众。

  落脚“两服务”,聚焦档案“如何用”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工作的价值体现。宜昌聚焦服务大局,聚焦服务群众,运用多种方式使生态文明档案工作发挥独特作用。

  1.建设专题数据库

  借助湖北省“十大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工程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档案信息化和资源建设大局,主动对接湖北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充分利用全省长江大保护档案数据库平台,对接宜昌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市财政局,确保技术和资金上的保障,建立市级生态文明档案专题数据库。

  2.编印经典案例汇编

  宜昌积极收集特色档案利用经典案例,内容涵盖利用档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流域综合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努力提升档案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采取陈列展览、编研出版等多种方式,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推出一批具有宣教价值的编研、展览成果。已采集整理生态文明档案利用经典案例300余个,编印《生态文明档案利用经典案例汇编》《档案见证“两山”转化》。

  3.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档案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围绕长江大保护、流域综合治理等进行宣教引导。宜昌市亭区建设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展馆,集宣传、教育、接待和交流等功能为一体,不仅是展示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治理与成效的重要平台,也是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形象和传播长江生态文明文化、推行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场所和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成为宜昌市第一批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自2021年开馆到2023年年底,基地已接待团队参观800余场,参观达2万余人次。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托丰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系统全面查阅后河保护区地理区位、历史渊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生态文化、人文经济等档案资料,运用到野生动植物标本馆的建设、设计、布展、标本制作与展示等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的缩影、自然教育的课堂和保护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年接待人次达到4万以上。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

  责任编辑: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