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大潮中探索打造档案服务农村基层治理“沂源样板”

发布时间:2025-02-17 17:22:34被阅览数:15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山东省沂源县档案馆馆长 陈霄霞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镇村规范化建设、六级联动等工作为契机,围绕“镇、村普遍建立起规范的服务体系,确保村级档案存得下来、管得安全、用得方便”这一目标,按照“三级联动、以点带面、分类施策、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着力破解基层档案工作在“建、管、用”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基层工作全面提升。

  围绕“怎么建”,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构建基层档案建设新格局

  一是统一标准。局、馆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村级档案管理的有关通知,对管理制度、分类目录、整理程序、硬件设备的规范统一作了全面要求。制定收集、保管、查阅利用等各类制度,修订完善《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档案工作奖惩制度》《文件材料归档制度》等,同时,督促各镇、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制度。编制《村务管理档案基本目录》,明确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10类79项、视情归档的文件材料5类24项,从制度层面建立起村级资源体系,确保涉农档案收集完整、利用便捷。将基层档案收集整理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1960年以来破损档案的抢救性收集、修复及保护。从分类、组卷、装订、编目等环节层层把关、严格要求,指导各镇(街道)综合档案室整理档案13.8万卷9.2万件、村级规范化档案室整理档案8.6万卷2.4万件。严格落实档案用房“三分开”和“九防”要求,大力实施用房改建扩建,所有镇级档案室库房、办公区、查阅区实现“三分开”,东里镇等3个镇级档案室面积超过100平方米。

  二是以点带面。从全县范围内择优选择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较好、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的村,深入挖掘特色档案,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村史馆,以反映村民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鲁村镇刘家坡村以沂河源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依托丰富的石板资源,以石头档案为切入点,打造石屋民宿、李怀杰艺术馆、三生书院等31处活动阵地,带动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西里镇张家泉村将“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与档案文化有效衔接,将朱彦夫事迹党性教育基地打造成区域性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前沿阵地,于2021年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名单”。

  三是数字赋能。积极推动基层档案数字化建设和省“六级联动”档案信息化工程,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接入馆室一体化系统,组织多轮培训,指导镇、村档案室熟练运用在线归档、在线查阅等功能,实现馆室互动,进一步提高便民服务效率。不断优化县、镇、村三级查档体系,12个镇(街道)全部建成查档点,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四是村档镇管。对于村级党务、财务、合同等重要档案,在明确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制定“村档镇管”管理办法,建立镇、村两级档案工作“收、管、存、用”全流程管理制度,形成有效联动、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南鲁山镇按照“一事一汇总、一月一收集、一年一整理”的原则,每年组织各村集中立卷,完成后将村级建设中形成的文书、会计、声像、照片、实物等档案当即归入镇综合档案室,累计存入档案5000卷以上,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档案的散存、遗失等问题,为全镇各村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

  围绕“谁来管”,构建“三级联动”体系,完善基层工作管理新机制

  一是做好总规划。全县上下树牢“一盘棋”意识,按照“局馆联合、馆镇联动、镇村联建、以镇联村”的原则,健全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管理网络架构,形成齐抓共管、紧密协作的格局。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推进重心下沉基层、力量聚向基层、服务落到基层,探索出一条档案工作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路子。

  二是建好大框架。各镇(街道)成立专门档案管理机构,落实办公场所,明确1名干部主抓主管,并配备专职档案员。通过购买服务、以干代训、学生实践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确保档案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组建专业工作队,分片区对行政村建档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推行档案专(兼)职人员、驻村干部、村干部“三员合一”的档案办事员改革,形成村村全力抓的浓厚氛围。

  三是上好辅导课。县档案馆通过调研指导,深入到村,边教边干,力促档案工作不跑偏、不走样。围绕收集、分类、整理、保管、利用等问题,扎实开展业务指导。结合镇、村规范化建设及村级集中立卷等各项工作,逐件逐卷梳理,点明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提出精准可行的整改意见。近年来,针对镇、村档案员兼职较多、素质不齐、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分片培训等形式,举办土地确权档案、危房改造档案、村“两委”换届档案等专项培训班150余次,累计培训8200余人次,切实做到知识更新与实操相结合、培训内容与农村建设发展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会干事、特别敢担当的沂源档案铁军。

  围绕“如何用”,立足为民导向,探索服务基层治理新模式

  一是“档案+治理”,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督促各镇、村按规范程序对“三资”管理、村务、财务、会议等档案进行公开,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激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热情,通过档案及时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如2021年,历山街道中儒林社区为推动4#、5#、6#安置楼建设项目施工,通过查阅社区1#—6#项目的32卷档案,不但加快了工程进度,还打消了群众疑虑和上访苗头。中庄镇青龙官庄村在打造“苹水乡逢乐其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过程中,几处轻钢棚、养殖大棚需拆除,但因产权不清,推进遇到阻碍。村委通过查阅档案,找到当年签订的承包合同等档案,并按合同规定进行补偿拆除,既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也保障村民权益。

  二是“档案+产业”,助力村级经济发展。聚焦产业发展,帮助经营主体建档,助力村集体增收,主动为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档案支持。如悦庄镇下龙巷村有一家樱树之缘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利用相关技术打造美早樱桃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县自然资源局的废弃矿坑图斑和下龙巷村的土地确权、土地承包合同及“三资”处置等档案,解决土地流转和股权转让等问题。这些档案为村民和合作社之间搭建了信任的桥梁,避免了纠纷矛盾的产生,促进村民就业100余人,丰果期后人均收入增加1万余元,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三是“档案+民生”,服务基层群众生活。结合“三提三争”活动、“沂源红”乡村公益医疗互助、“我为群众办实事·走千村进万户”大走访大提升大排查等各项活动,为老年人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以及新农合、医保等农村医疗档案,助力老年人养老服务落到实处。各镇(街道)通过有效利用室藏档案,为300多家“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如南麻街道通过查询镇综合档案室健康档案、低保档案以及各村(社区)的村民档案等,及时建立长者食堂名册和“一户一档”医疗手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为高龄、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提供贴心服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17日 总第4251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