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规范》解读

发布时间:2025-02-17 08:01:24被阅览数:10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作者:黄静涛

  《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DA/T100—2024)规定了基于安全片基的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数字化外包服务机构的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其他电影胶片档案保管机构参照使用。《规范》将于2025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编制背景

  电影胶片档案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载在电影胶片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宝贵记忆。电影胶片的使用已经历经百余年,一些形成年代较早的电影胶片档案因为使用的材质、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有些档案馆因缺乏电影胶片播放设备和播放场地,电影胶片档案难以得到有效利用。抢救、保护电影胶片档案,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刻不容缓。

  通过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以实现再生性保护和有效利用,已成为行业共识。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应用技术及管理工作较为复杂,相关软硬件设备的操作环节多、专业性较高,仅凭借工作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难以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亟须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指导这项工作规范开展。

  《规范》列入2021年档案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由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中国照片档案馆、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起草。起草单位包括科研机构、档案保管机构、企业等,依据档案馆的实际工作,结合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经验,并针对《规范》的内容进行相关实验,科学开展制定工作。

  编制思路

  1.强化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管理要求

  为确保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控制和管理,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规范》第5章针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其后各章内容中包含了针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各环节管理方面提出的相应要求。

  2.细化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技术要求

  充分考虑档案工作实际需求以及电影胶片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各个工作环节的技术特点和操作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技术要求。

  3.加强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安全管理

  《规范》强调要加强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安全管理,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在管理方面,提出数字化场地应适宜电影胶片档案的保护,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并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在技术方面,提出加强对数字化工作的全流程的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解读

  1.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的数字化对象是基于安全片基的电影胶片档案。电影胶片在发明初期,普遍使用硝酸纤维素酯片基(以下简称“硝酸片基”),其缺点是易燃易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之后,乙酸纤维素酯片基和聚酯片基等安全片基得到了广泛使用。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易燃片转安全片”工作,目前馆藏的电影胶片档案使用的片基类型主要为安全片基。硝酸片基容易自燃引起火灾,如需对使用硝酸片基的电影胶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议委托具有相关实际经验的专业机构开展该项工作。

  2.总体要求

  应统筹规划、有序实施、规范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真实反映电影胶片档案内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应按照《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第2部分:档案数字化服务》(DA/T68.2)的要求执行。

  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应保存相关元数据。“数字化项目信息”相关元数据主要包括数字化时间、数字化对象描述、数字化授权信息等,“技术环境”相关元数据主要包括数字化设备类型、数字化设备制造商、数字化设备型号、数字化软件名称、数字化软件版本、数字化软件生产商等,“数字化技术参数”相关元数据主要包括视频编码格式、帧率、画面宽高比、分辨率、色度采样率、视频量化位数、视频比特率、音频编码格式、音频采样率、音频量化位数、声道、存储格式等。

  3.组织与管理

  《规范》针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组织和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机构人员设置、基础设施配备、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流程控制和工作文件管理等。

  机构人员方面包括组织机构的职能、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工作场地的布局、环境要求以及安全设施、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设备的配备。管理制度包括岗位管理、人员管理、场地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档案实体管理等。工作方案方面包括数字化工作方案制定和实施等内容。工作文件方面包括工作文件的收集范围和整理归档等。工作流程控制方面强调应对数字化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安全管理,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流程如图所示。

1.jpg

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流程示

  4.档案出库

  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快速波动会对电影胶片产生不利影响,档案出库时应特别注意温湿度的变化。若库房与数字化工作场地的温湿度差异较大,从库房调出的电影胶片档案应先放入缓冲间进行温湿度平衡,确保平衡调节过程中胶片不结露,温湿度缓慢变化直至达到工作环境要求。

  5.数据库建立

  遵循《档案著录规则》(DA/T18)的要求,结合电影胶片档案的特点,制定目录数据库结构及数据表规则。依据档案目录和档案内容进行档案著录,形成准确、完整的档案目录数据。

  6.数字化前处理

  数字化前应对电影胶片档案进行外观检查,如果出现卷曲、变形、脆裂、粘连、折断、齿孔损坏、受潮、灰尘、脏点、霉斑、污渍、片轴松脱、牵引片不完整或过短等影响电影胶片数字化采集的情况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清洁和修复,最大限度地维系档案的原本面貌和延长档案寿命,满足数字化采集要求。

  7.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数字化成果质量。使用电影胶片扫描设备进行档案信息采集,生成保存画面的DPX、TIFF等序列帧文件和保存声音的WAV音频文件。DPX格式是一种专业的用于存储和交换高质量数字图像序列的文件格式,在影视行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通常将图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一帧表示一个单独的图像,以序列帧的形式将一系列图像形成视频。

  画面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色彩空间为RGB,色度采样率为4:4:4,色深位数不低于8bit,分辨率不低于2K,对于有特别用途的35mm电影胶片档案分辨率不低于4K。

  声音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采样率不低于48.0KHz,色位深度24bit。

  8.声画校正

  采集的画面、声音文件需要经过声画校正后才可以正常播放。需进行声画对位以达到声画同步,并对序列帧文件的画面进行颜色校正,以纠正偏色。可从播放环境、存储空间占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序列帧文件、音频文件合成为MXF、MP4等格式的文件。

  9.数字修复

  数字修复不是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必需环节。为提升利用效果,提供利用的音视频文件可以根据不同用途或要求,对画面及声音进行优化和修复。数字修复时应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持档案原貌。通过信息采集生成的序列帧文件、音频文件以及声画校正后的合成文件都应进行长期保存,不能只保存数字修复后的文件。

  10.质量鉴定

  应成立专门的鉴定组,针对采集的序列帧文件及音频文件、声画校正形成的音视频文件、数字修复形成的音视频文件,通过播放查看的方式对画面、声音的质量进行鉴定,并出具质量鉴定意见。

  11.数据挂接

  借助相关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目录数据和与其对应的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音视频文件进行挂接,以实现目录数据与音视频文件的关联。

  12.验收与移交

  质量鉴定通过后,成立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组对数字化工作进行验收,对全部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全面检验,不应进行抽检。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成果主要包括采集的序列帧文件及音频文件、声画校正形成的音视频文件、数字修复形成的音视频文件,以及目录数据、元数据、数字化工作中产生的工作文件、存储载体等。验收通过后应及时移交,并履行交接手续。

  13.档案入库

  完成数字化的电影胶片档案应及时归还入库,按照电影胶片档案入库相关要求检查档案载体是否清洁,对受污染的档案载体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若库房与数字化工作场地的温湿度差异较大应进行温湿度平衡。

  作者单位:国家档案局科研所

  责任编辑: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