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4 08:18:53被阅览数:6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赵霞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信息爆炸、利用不足等诸多挑战,亟须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其管理变革。系统梳理了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各环节应用的典型场景、突出优势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从顶层设计、技术标准、人才培养、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期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更好地服务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
随着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在不断增长,由此产生的工程档案数据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档案工作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因此,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水利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学者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有学者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海量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云计算模式下,档案部门可利用云服务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档案资源共享和服务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档案自动分类、数字化识别、智能检索等环节,显著提升档案管理效能[1]。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的融合应用层面,对水利工程档案这一特定领域的针对性研究仍相对欠缺,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隐患、伦理风险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基于此,本文聚焦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特点,详细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技术路径和应用场景,总结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从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多方面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1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现状与信息技术应用
1.1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涉及诸多专业领域,产生的档案数据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然而,受管理规范的不统一和协调机制缺失等影响,各参建单位在档案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和约束。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尚未得到普遍认知,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归档不及时、监管缺位等问题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形成的档案彼此割裂,缺乏必要的关联和整合,数据碎片化问题突出,数据价值难以得到有效释放[2]。此外,传统档案库房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纸质档案的损毁和泄密风险无时无刻都在威胁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诸多问题间相互交织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水利工程档案事关工程运行和国家信息安全大计,其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1.2 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与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持续推进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全面铺开,大量历史档案通过扫描识别、数据入库等方式实现数字化。各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档案部门积极开发应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目录数据库、电子文件归档、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一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还积极探索跨地区、跨部门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档案交接和异地备份,进一步拓展了档案资源的应用范围。然而,档案部门也要认识到,当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拓展,业务协同和数据贯通仍存在短板,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与新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要求之间尚有差距,需要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1.3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变革赋能的新机遇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备受期待。具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可为海量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呈现提供强大支撑,为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开辟新路径;云计算技术可整合分散的档案管理系统,打通数据壁垒,以灵活的计算存储方式实现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按需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自动分类、智能检索、信息提取、安全审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有效破解了档案管理中的诸多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区块链技术则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为解决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总之,新技术中蕴藏的革命性力量正不断释放,必将重塑档案管理的理念、模式和生态。
2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机遇与挑战
2.1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维场景
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为档案价值的释放和工程建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引擎[3]。档案采集与整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档案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智能化整理和知识化组织,能将档案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更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在档案检索环节,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引入,使得档案资源的关联挖掘和智能推送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档案信息的发现能力和利用水平。在档案保管方面,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则为解决档案存储空间不足、风险高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档案利用环节,VR、AR等新兴技术赋予档案以鲜活的生命,使其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立体,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档案体验。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正全方位渗透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各环节,为水利工程档案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风险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机遇和挑战并存。首先是安全问题。大数据时代,海量档案数据的汇聚固然会带来巨大的利用价值,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外部攻击、内部泄密等“黑天鹅”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不可估量。其次,人工智能系统存在“黑箱”问题,缺乏可解释性,使得档案工作的关键决策环节缺乏可追溯、可问责的机制,权责界定困难。特别是在涉密档案管理中,算法的微小偏差都可能酿成大祸[4]。再次,技术驱动下的档案管理模式重构必然会冲击既有的体制机制,如何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考验管理者的智慧。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强,对档案数据的规模与质量要求高,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新挑战,这些都是摆在档案部门面前的难题。因此,唯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方能在智能浪潮中把稳方向,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3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划
面对汹涌袭来的数字化浪潮,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要主动出击、先行一步,在国家和部门层面系统谋划、超前布局,才能在大势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这就要求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嵌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纳入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的统筹考量视野,借助国家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同时,档案工作应主动对标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着眼服务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加强与水利信息化、智慧水利建设的统筹协调,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释放档案的基础性、资源性、战略性功能。要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还需层层传导、步步深化,在制度建设、规划引领等方面形成配套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现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3.2 构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和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革故鼎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鲜明主题。但任何创新都不能逾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必须以健全的制度规范作为基本遵循。对此,档案部门要以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积极应对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加快相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步伐,为相关档案行为划定基本边界。就技术标准而言,亟须针对档案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环节,制定数据规范、流程规范、接口规范等,实现各类新兴技术与档案业务的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借鉴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相关标准,强化档案系统的可靠性、保密性设计,筑牢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安全防线。就法律制度而言,要及时修订档案法律法规,针对新技术应用中出现的版权归属、隐私保护、责任界定等问题作出明确回应,以法治力量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要将法律要求内化为档案工作的行为准则,外化为档案机构的重要职责,使遵法守法、依法治档成为档案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3.3 强化对档案工作者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蜕变,关键还在于档案工作者的能力革命和观念革命。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新时代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档案管理作为基础工程,首先要全面梳理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工作的任职要求,构建与时俱进、科学规范的档案专业人才能力框架,并据此优化调整教育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训练等方面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应用的需求导向,培育一批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档案人才。其次,要充分利用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分层分类开展全员信息化技能提升行动,着力破除档案人才知识结构老化的瓶颈。再次,要注重人文关怀,在技术驱动的档案事业变革中,给予档案工作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化解其面对新技术的焦虑和困惑,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为现代档案管理注入蓬勃的人文动力。
3.4 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生态
面对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必须拓宽视野、突破边界,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次中谋求发展。这就要求打破档案工作的“信息孤岛”,自觉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宏大场域,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贯通,在数据流动中实现链接价值与生成价值。因此,水利工程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接,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首先,要加强与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创新主体的交流合作,在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开放中获得发展。其次,要积极对接智慧城市建设,融入数据要素流通、数字政府建设的时代洪流中,提升档案工作的整体效能和社会影响力。再次,要着眼全球视野,借鉴国际档案界的先进经验,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水平谋划档案事业现代化,以开放包容的全球化视角拓展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蒋金磊,卢吉,李黎,等.让新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思维创新成为新时代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双翼:从新冠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检视与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20,51(S1):191-196.
[2]牟郡蓥,白文琳.工程项目档案数据治理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案头案例法研究[J].山西档案, 2024(8):160-167,171.
[3]潘艳峰.工程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及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4):181-183.
[4]刘春培,刘茜,陈慧,等.签证智能化在电网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中的可行性应用探究[J].山西档案, 2021(6):120-126.
【作者简介】赵霞(197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副研究馆员,学士,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