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摘编)

发布时间:2024-01-24 08:44:19被阅览数:289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

  文/杨文  张斌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

  第一,本土化与国际性相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要求话语体系构建主体必须聚焦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从中国档案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境况和需求出发,提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本土理论与实践的、自主的档案学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国际性,要求要在话语体系本土化的基础上,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从话语的概念、内涵、理论、表达等层面增强对域外档案学的覆盖性,扩大话语的影响力。

  第二,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学术性主要体现为人们以既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档案事务和档案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与阐释,最终抽象成关于反映某一档案现象、事物的专业术语,并被学界和行业所认同和采用。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档案学话语形成并服务于档案实践,由此形成的档案学话语对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性和约束性。

  第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传承是发展的前提,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传承性,意味着新时代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要在充分尊重和继承既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赋予其全新的现代学术性,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下。中国特色档案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性,要求聚焦国内外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的生动实践,总结出有学理性的档案学理论,提炼出具有标识性的档案学概念,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第四,内向性与外向性相统一。内向性主要是指档案学聚焦于自身的纵深发展,在已经相对稳定的学科范畴内关注学科内涵建设,以此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外向性主要是指档案学聚焦于自身横向发展,将档案学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加以思考,面向社会和服务社会,开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术语、研究概念等,由外及内建立起中国特色档案学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第一,强化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支撑。进一步强化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为档案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夯实根基;进一步优化学术体系,规范研究体系,为档案学话语体系的丰富提供动力和源泉。

  第二,立足中国实际打造中国档案学派。打造中国档案学派,推动话语体系构建与创新,必须发挥高校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生力军的巨大优势,以研究中国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国档案实践现状与中国档案学发展诉求,团结和形成一批档案学研究队伍。

  第三,扎根中国大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档案学话语体系,一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档案理论。二是要坚定档案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自觉和自信,加强档案学溯源研究。三要立足丰富鲜活的中国档案实践贡献中国知识。

  第四,面向“两个大局”推进理论创新。一是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观能动性,以中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指引,围绕其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做到发现真问题、提出真对策,凝练好理论,做出真贡献。二是要围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从档案学视角回答好其中亟待学界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三是要围绕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提出的档案学理论和实践课题,提出能够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需、兼顾人民之需与时代之需的真理论、好思想、大成果,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中国档案学理论储备。四是要围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需要新要求,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为档案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以时代为观照融通中外话语表达。从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叙事逻辑层面来看,要凝练融通中外的档案学概念和表述,努力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和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从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叙事文本层面来看,要系统梳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档案学优秀学术成果与理论贡献,阐释中国档案学对于国际档案社会的原创性贡献,并组织专业力量将其翻译成不同语言的版本加以推广,让全世界都能接触到。从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叙事技巧层面来看,要善于根据档案话语表达的社会背景、国际惯例、目标受众、地域和场景,选择适当的语言策略,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档案好声音。

  [摘自《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档案学》(京),2023(1);原文发表于《图书情报知识》(武汉),2022(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责任编辑:周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