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3 17:31:15被阅览数:193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何春阳 刘殊林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星空中,内蒙古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北方闪耀着独特光芒。作为我国首个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享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岁月悠悠,档案为证。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陈出新,将红色档案文化与思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相连、深度融合,拂去岁月的尘埃,揭开档案的“神秘面纱”,让其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绽放出全新魅力。
“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1960年5月9日,自治区党委对接收孤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定要做到,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寥寥数语,背后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故事。在那段特殊的艰苦岁月,内蒙古草原以母亲般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三千多名孤儿,用爱与温暖滋养他们成长。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文献展”中,这样引人注目、动人心弦的历史档案数不胜数。自治区档案馆通过举办展览,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为社会各界呈现了一场场文化盛宴。2024年,自治区档案馆被自治区党校确定为全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被自治区社会主义学院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教学点。
走进展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封封充满温度的信件、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档案,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观众们沿着展览的脉络,仿佛穿越时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和强大凝聚力,体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办好两件大事’这个部分内容选取得特别好,是我们培养年轻干部最好的精神养料。”自治区党校教研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岗前培训班暨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的负责老师感慨道。
自2024年8月23日开展以来,100余家部门单位走进展厅,观众逾7000人次。
家风是党风、政风、民风的缩影。党纪学习教育之风吹遍全党时,内蒙古积极承办“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身处基层,我们直接面对群众,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廉洁自律、勤勉奉献的重要性。”
自2024年5月20日开展以来,“家风展”参观人次超1.1万,观众们深刻领悟到家风建设的非凡意义,为党风政风注入清正之气。
“这个帆布包颜值在线、实用满分,还顺带宣扬了档案文化,设计太巧妙了!”麻花板社区的一位大姐称赞道。
档案部门精心设计制作了大批档案文创品,如帆布包、徽章、印章、明信片等,为红色档案文化宣传拓展新路径、注入新活力。时尚的帆布包成为流动的宣传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董必武副主席的诗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更增添了深厚文化底蕴。明信片上的民族团结佳话,串联起内蒙古各民族和睦共处、团结奋进的美好画卷。套章以独特新颖的艺术形式,铭刻内蒙古的档案文化与红色记忆……
工作人员走进大街小巷宣传档案文化,向群众赠送档案文创品。随着这些文创品走进千家万户,档案文化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诞生”
2024年6月9日上午10时,呼和浩特山水小区的居民们围聚在大屏幕前,专注而好奇地观看屏幕上播放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诞生》红色档案视频。视频中,历史的画面徐徐展开,从自治区成立前的艰难探索,到成立时的庄严宣告,一个个历史瞬间让观众们沉浸其中。
这是国际档案日之际,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携手呼和浩特市及新城区两级档案部门,深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山水小区,开启“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档案宣传进基层之旅的生动场景。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社区群众答疑解惑,通过细致讲解和手把手操作演示,教会群众借助“内蒙古掌上查档”微信小程序查询和利用档案。《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诞生》等馆藏红色档案视频循环播放,珍贵影像资料吸引了大量社区群众驻足观看。
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带来的精彩歌舞表演,将档案文化与艺术表演完美融合,把活动氛围推向高潮。演员们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用欢快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展现着内蒙古的历史变迁和民族风情。台下的观众们掌声不断,欢呼声此起彼伏,纷纷沉浸在这场文化盛宴中。
通过开展三级联动宣传进基层活动,让档案真正走进群众日常生活,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注档案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活动结束后,许多居民表示对档案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档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内蒙古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全区“百馆百集”红色档案视频展播活动,68部匠心独运的作品脱颖而出,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为观众呈上一场场视觉盛宴,档案专题视频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累计播放量突破百万次大关。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在总书记回信7周年之际,精心制作红色档案视频《为人民服务 为时代放歌——档案里的乌兰牧骑》,生动还原了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砥砺奋进为人民服务的足迹。
视频中,乌兰牧骑队员们背着行囊,骑着马,穿越草原和沙漠,为偏远地区的牧民送去文化和欢乐。他们以草原为舞台热情表演,赢得了农牧民朋友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最真挚的喜爱。这些画面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乌兰牧骑孕育的奋斗进取精神。
“那一抹国旗红”
“每升一次国旗,思想就得到一次升华。肩扛祖国第一旗,升起的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展现的是站起来的东方古国的尊严!”北京天安门国旗班首任班长董立敢激动地说。
去年9月的一天,阳光洒满自治区档案馆前的升旗广场。来自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的师生整齐列队,集体行注目礼,庄严肃穆。在激昂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崇敬和自豪,目光紧紧追随着国旗。这一刻,他们与祖国的历史和未来紧密相连。
自治区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助力思政课教学创新,特邀董立敢班长来到档案馆为师生授课。庄严的升旗仪式后,董立敢详细介绍国旗相关知识,深情讲述五星红旗的诞生及第一次升旗等故事,激发了全体师生、在场工作人员对国旗的崇敬之情。“聆听了董立敢班长的讲述,我意识到国旗背后承载着如此深厚的情感。还有幸与退役老兵们进行交流,他们教导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学生康佳荣说道。
这样备受青睐的特色主题活动还有很多。去年国际档案日期间,“追寻档案记忆 聆听历史回音”——内蒙古第三届中小学生红色档案研学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为青少年打造出通往历史宝库的金钥匙。
师生们走进档案馆,观看红色档案视频《国家的孩子》。在查阅利用大厅,工作人员向学生们展示各种档案资料,介绍档案分类和管理方法,让他们对档案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裱糊修复室,工匠们聚精会神修复着破损的历史档案,精湛的技艺让学生们赞叹不已。土默特学校学生张桐赫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修复的不仅是一张纸,还是一段历史。红色文化知识既滋养了我们的品德,也使我们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我们对国家的热爱。”
此外,自治区档案馆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抖音账号,在6月7日下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档案共享利用线上直播。网友“青青子衿”通过弹幕留言:“以前不知道档案跟咱们生活这么贴近,今天可算长见识了!”
6月13日,“奔腾融媒”记者受邀走进档案馆,开启“奔腾我在 打卡档案馆开放日”直播之旅,7.6万人次同步观看。记者化身导游,带领观众漫步档案馆,从档案收集整理的精细流程,到保管利用的多元场景,从“清末垦务档案展”到“印章票证展”……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直播画面感受档案中的厚重历史,悄然拉近了人民群众与档案工作之间的距离。
展望未来,自治区档案局、档案馆将秉持初心、砥砺奋进,讲好新时代内蒙古档案故事,展现新时代档案行业风采,让档案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让历史的回响在新时代激荡出更为昂扬的旋律,为全区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稳步前行贡献档案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13日 总第424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