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3 08:29:52被阅览数:7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周娜 胡杨 崔征
摘要:高校档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借鉴。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高校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应用路径。展望未来,要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源体系,创新档案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形式,充分发挥档案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档案;育人价值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主体,肩负着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期[1]。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政策层面对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的工作目标,强调要五育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保障高校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师生成长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教育资源。高校档案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高校档案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对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提升教育实效具有重要价值。
1 高校档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1 高校档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基础
高校档案是学校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的真实记录,涵盖了学校发展建设、教学科研、师生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原始材料和重要文献,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资源支撑作用[3]。首先,高校档案中的校史资料可以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案例。校史档案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韧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次,大学生在读期间形成的各类档案真实记录了其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心理状况等,通过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优势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升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产生的相关档案,是继续教育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文字、图表等形式的活动记录,如心理测评量表、个案访谈资料,以及调查问卷、数据报告等。这些资料系统地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脉络、特色和成效,对客观评估教育工作成效以及开展后续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2 高校档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高校档案忠实记录了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历史借鉴。一方面,高校档案为总结和传承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提供了可能。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实践等,都体现了高校因时、因事制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从这些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档案资料中,可以提炼总结出许多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有效方法。另一方面,高校档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档案的系统梳理,可以客观分析特定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及成因,总结规律性认识,为当前和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1.3 高校档案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育人功能
首先,高校档案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展现了一代代师生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这些鲜活的历史史料和典型事例,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通过对高校档案的系统梳理,回顾学校的发展与奋斗历程,可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高校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之中。
其次,档案真实记录了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历程,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及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档案,展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也记录下了大学生求知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些专业档案可以作为典型案例融入教学过程,让大学生在校史校情中感悟学科专业的发展脉络。
再次,档案见证了高校的文化传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4]。不同时期开展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都体现了高校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追求。这些活动的图文音像档案,展现了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也记录了一代代学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动人身影。将其作为生动案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高校档案资源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路径
2.1 构建心理档案资源体系
应从现有的校史档案、学生管理档案等资源中,有针对性地筛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反映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思想状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的资料,体现高校开展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政策举措和实践活动的资料等。同时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视野,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材料纳入收集范围,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和考评记录,大学生心理测评分析报告,心理咨询活动记录,以及师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材料、反馈意见等。通过充实完善档案内容,系统、全面、动态地反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全貌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对广泛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源,应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和编目,形成科学规范的档案分类方案和检索系统。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区分不同材料的密级和访问权限,明确界定公开档案的范围,在便于利用的同时保护师生隐私。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建设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还要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管理平台,将档案资源与相关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关联整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强资源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工作,相关档案资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一方面,应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步开展,及时收集反映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特点的第一手材料,以及体现高校创新工作举措的相关资料,做到档案内容与教育实际同频共振、同向发展。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档案信息来源,主动加强与院系学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的联系,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档案资源。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具体要求和责任分工,确保档案资源的连续性、系统性。
2.2 创新档案资源应用形式
首先,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档案原件或复制件,制作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和主题讨论,引导大学生在鲜活的校史校情中感悟心理健康知识,在优秀校友的成长历程中领悟心理调适方法。还可将档案资料制作成微视频、动漫等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互动性和时代感。
其次,以档案资源为依托,可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既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能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强健心理品质。例如,利用名人档案、优秀校友事迹等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影像展、事迹报告会、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和体验互动中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在感人事迹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再次,大学生普遍是“数字原住民”,对网络化学习和交流方式有天然亲和力。因此,应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数字档案馆、移动APP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形式灵活、参与便捷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档案“活”起来。例如,在数字档案馆中开辟心理健康相关专栏,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实时互动交流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诉求,依托心理档案数据库,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指导。再如,依托移动APP平台,定期推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档案资源和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嵌入线上心理测评、虚拟智慧疏导、咨询预约等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3 强化档案全面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彰显档案工作的时代担当[5]。
一方面,发挥档案育人功能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有针对性地发掘利用蕴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想内涵的档案资源,引导大学生在校史校情中感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大学精神,在先进典型事迹中感受信仰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把人生追求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和意志品质,使之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发挥档案资源作用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分必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档案资源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档案、参与档案征集整理,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掌握心理调适的科学方法,增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韧性,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为学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掘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源体系,创新档案资源的教育应用形式,拓宽教育教学渠道,增强教育时效性和吸引力。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在档案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高校档案部门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对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局,发挥档案优势,贡献档案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付晓林,王凯,谷博,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实践与思考[J].兰台世界,2022(11):94-97.
[2]于梦文,崔浩男.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高校校史馆知识服务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3(1):63-68.
[3]鲁昆洪,毛菊.面向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校史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6):119-127.
[4]王心妍,杨悦宾.数智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档案服务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23(11):93-96.
[5]赵爱国,樊树娟.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定位与功能浅探[J].档案学通讯,2018(2):96-100.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cxcy076)。
【作者简介】周娜(1979—),女,汉族,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及创新创业教育;通讯作者:胡杨(198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崔征(1979—),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