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0 17:29:43被阅览数:170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王玉珏
档案文献遗产承载记忆、见证历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指明了方向。今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就着力抓好档案文献遗产传承保护进行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要在与国家整体战略的同频共振中把握大趋势,推动档案文献遗产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要看到,档案文献遗产由重点保护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转型升级。今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文化遗产工作的精神,针对当前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缺乏统一遴选标准、缺乏机制性评审的实际问题,提出健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固定评选机制的要求。针对各地、各级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层级不清、缺乏系统性管理的实际需要,鼓励各地开展省级档案文献遗产评选,建立地方名录、国家名录、亚太名录、国际名录逐级储备申报机制,形成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四级体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级名录的基础上,搭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地方—国家—区域—世界”四级名录机制,体现出逐步推进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从重点保护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转型升级的发展脉络。
要看到,档案文献遗产与各类型文化遗产逐渐形成协同机制。2024年档案事业加快发展,提质增效。推动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展现了档案文献遗产与各类型文化遗产逐渐形成协同机制的大趋势。此外,世界记忆项目各研究中心、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等机构,积极探索档案文献遗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遗产旗舰项目的协同发展机制。北京中轴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分别举办展览,利用馆藏档案文献讲好“中轴线故事”,便体现了这一点。这亦是针对档案文献遗产社会可视度低、影响力弱等现实问题所做的有为之举。档案文献遗产管理部门与馆藏机构应充分融入国家文化遗产整体建设,积极推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经济、科技融合,使其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要看到,档案文献遗产多元活化利用方式需要持续创新。近年来,全国各地档案局、馆逐渐认识到档案文献遗产是拉近与公众距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工具,打造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文创产品、互动体验活动,不断探索档案文献遗产的创新服务模式,并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其中,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打造“第七档案室”项目获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然而,整体而言,档案文献遗产的展示利用与教育宣传仍然以举办传统展览、拍摄文献纪录片、编辑出版物、制播微视频、开办历史文献讲堂等形式居多。相较于博物馆、文化馆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数智化、立体式开发利用而言,略显陈旧、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档案文献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持续探索档案文献遗产活化利用的方法路径,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立档案文献遗产大模型、文献遗产与历史记忆重现元宇宙等数智方式,深度挖掘、沉浸展示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公众文化认同。
要看到,档案文献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平台亟待建立。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提出:“做好档案文献遗产评选‘后半篇文章’。”其中既包括持续加强入选各类名录后的宣传工作,也应包括各级各类档案文献遗产的统一监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7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并先后公布5批共计198件(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不少省区市还建立了地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如此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档案文献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难度较大。档案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借鉴“中国世界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等建设经验,结合档案文献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实际需要,建立分级保护制度,为统一监管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通过智能传感、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平台,实时监测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环境,对零散的单体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确保实体安全,并通过知识图谱、关联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等方式,形成数智时代档案文献遗产的整体图景,确保安全管理、合理利用,推动档案文献遗产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实现路径和政策支持〔24ZDA080〕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10日 总第4248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