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八桂风情: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02-10 17:27:50被阅览数:168 次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作者:本报记者 程子淇

  新春佳节,人们带着一年的收获回到家中,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八桂大地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根琴弦正悄然奏响民族团结的新旋律,引领我们探寻少数民族档案工作背后的文化纽带与民族情谊。

  一根琴弦,能否奏出悠扬旋律?京族独弦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它从千年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京族的文化记忆。如今,它不仅是东兴京族博物馆的“明星藏品”,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见证。“独弦不独音”,这不仅是对京族独弦琴的称赞,更折射出广西各少数民族档案工作协同发展、共促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

  一把琴,奏响京族的文化传承

  记者来到东兴市江平镇,风景如画的澫尾岛上,东兴京族博物馆悄然矗立,它是京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馆内收藏的大量实物档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台琴弦创下“世界之最”的独弦琴。身如龙船、形制典雅的独弦琴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更是一件生动的实物档案,诉说着京族人对海洋的依恋以及世代传承的文化记忆。

1.jpg

东兴京族博物馆馆藏“世界之最”独弦琴 本报记者 程子淇 摄

  “独弦琴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京族文化的生命脉络。”博物馆馆长赵霞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赵霞本身就是京族独弦琴艺术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她深知这件乐器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我们在展厅设置了让参观者弹奏体验的环节,如此一来,他们不仅能一睹国家级非遗风采,更能真切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力。”

  为了使独弦琴成功“破圈”,赵霞等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和线上课程让独弦琴走进大众视野,焕发新生机。此外,京族博物馆也通过举办独弦琴音乐会、独弦琴比赛等活动,积极搭建演出平台,全力推动京族独弦琴艺术的弘扬、传承与传播。“我们还在中小学建立京族独弦琴艺术培训基地,开展公益培训,共有40余名从国家级到县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一半都是充满活力的‘90后’和‘00后’。”赵霞骄傲地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它,更要让它活跃在现代社会中。”

  这也与东兴市档案馆少数民族档案保护工作不谋而合。在市档案馆,记者看到这里同样珍藏着一把古老的竹制独弦琴。“我们将独弦琴视作文化档案,它不仅记载了京族与海洋的深厚联系,更是京族历史的见证。”馆长苏建英表示,“我们在收集相关资料时,不仅征集实物,还收集演奏谱系、传承人信息、演奏音像、活动照片等并对其进行整理归档。”

  在她看来,独弦琴还包含了文化、社会以及历史的多重信息。市档案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这一传统乐器的历史资料进行详细整理与保存,为后代提供系统的文化记忆,也使这些珍贵档案能够更好地传承,增强公众对京族文化的认知。如今,京族独弦琴的艺术生命力已然得到有效延续,其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也日趋完善,成为“活态档案”保护与传播的成功范例。

  两座馆,架起文化传播的桥梁

  除了独弦琴的保护与展示,东兴市也在努力将京族的文化记忆整理、保存并传播开来。

  京族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充分利用了档案资料,让文化记忆有了鲜活的展示场景。“我们通过收集和整理京族的历史文献、实物档案和口述历史,建立了完善的体系。”赵霞介绍道。从传统的渔业工具到记录渔民生活的照片,从字喃歌本到京族哈节“海上祭祖”仪式的活动资料,每一件档案都在讲述京族的文化故事。参观者不仅能欣赏到京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京族的过去与现在。

  “我们与广西其他博物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联合举办主题展览,展示广西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设置文化交流平台,鼓励不同民族的参观者分享各自的文化故事,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感。”赵霞说。

  档案的深度保护与长期保管并非博物馆的核心职能。这些任务则在市档案馆得以实现。

  除了保存行政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市档案馆还特别注重少数民族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与数字化保存。通过接收、下基层征集、代管等方式,收集到《京族传统民歌译注》《京族传统叙事歌集》《京族社会历史铭刻文书文献汇编》《京族书法》等反映京族生产生活与风俗的书刊,以及独弦琴、京族服装、京族哈节等非遗相关资料。“截至目前,我馆征集到少数民族档案51件,接收进馆的少数民族档案3199件,且已经全部完成数字化工作。”苏建英介绍。

  数字化不仅让档案的保存更加安全,还大幅提升了其传播效率和文化价值。苏建英说:“我们建设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更便捷的查档利用服务,还充分利用展厅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深挖馆藏资源,将京族服饰、字画,以及反映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图片等珍贵档案展示给公众。截至目前,已接待社会各界参观1300多人次。”在这里,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成为文化认同和浓厚民族情谊的桥梁。

  东兴市的文化图景,因为这两座馆的默默耕耘,正变得更加鲜活生动。而广西的民族团结故事,也因为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而更加感人至深。

  八桂大地,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不仅局限于东兴一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这项工作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作为自治区民族档案工作的牵头单位,自治区档案馆立足职能,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创新思路,推动少数民族档案事业迈上新高度。

  “广西拥有12个世居民族,对于他们的档案资料,我们不但要收集起来,还要收集全。”自治区档案馆编研利用部主任范岐山向记者表示。自治区档案馆多年来重视民族档案的收集与保管工作,积极征集散存在社会中的相关资料。目前馆藏的民族档案已涵盖“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花山壮拳等500余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还包括非遗实物和传承人口述档案,如壮族天琴、瑶族黄泥鼓、仫佬族刺绣与染布技艺等。这些档案资料是广西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托。

  自治区档案馆还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近年来,通过积极申报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大力开展民族档案专题研究,“广西民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挖掘与利用”“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研究”等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其中,《广西民歌档案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入选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论文集,充分展现了广西民族档案研究成果的学术高度和文化价值,为广西民族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此外,自治区档案馆承办了一系列特色主题展览,通过档案资料和影像记录展示广西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例如,“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民族团结之花——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档案图片展”“神奇魅力广西——民族风情风光档案资料展”等全景式展现广西各民族的文化风貌与团结实践的展览,不仅吸引了广大市民,也提升了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宣传推广领域亦是多点开花。新媒体平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及时发布各类资讯,政策解读深入浅出,重大活动实时跟进,工作亮点精彩呈现。同时,推进馆藏民族档案与大众日常生活深度交融,设计开发出“民族团结之花”系列独具匠心的档案文创产品。“我们将馆藏照片《大瑶山团结公约》与壮族马骨胡、侗族牛腿琴等民族乐器以及电影《刘三姐》剧照等元素融入茶杯、纸巾盒等文创产品中。”范岐山介绍道,“这样既展现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拓展了档案文化的社会辐射范围。”在文化教育方面,通过主题展览、档案巡展等形式,深入农村、社区与校园。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马山县等地,主题巡展的足迹遍布城乡。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设立,让馆藏档案化身民族文化的“生动教材”,悄然在青少年心间播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从东兴独弦琴的悠悠弦音,到八桂大地的民族文化交响,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件件档案正穿越历史长河,连接起过去与未来,凝聚起广西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深厚情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正在八桂大地奏响新篇章。每一件档案都是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每一次文化传播都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接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和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将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2月10日 总第4248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