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语言资源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传播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5-02-10 08:36:07被阅览数:14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孙培华

  摘要:从档案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视角出发,界定档案语言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该资源作为历史见证、人文景观呈现以及语言价值研究的独特表现形式。进而,探讨从语言形态学、语言地理学和历时语言学等视角挖掘档案语言资源文化价值的路径,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档案语言资源在拓展传播途径、促进学术研究、助力文创产业以及服务公共教育等方面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充分认识和发掘档案语言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提供新的思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档案语言资源;社会文化价值;价值挖掘

  档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其中蕴含的语言资源凝聚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档案语言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尚缺乏清晰界定。在档案学领域,档案语言往往被视为档案文献的附属部分,其独特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语言学领域则更侧重于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对作为特殊语料的档案语言关注不够。档案语言究竟指的是何种语言形式,它在档案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基于档案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视角,将档案语言资源定义为以档案文献为载体,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反映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文化面貌的语言遗存的总和。它既包括档案文献中直接呈现的书面语言,又涵盖档案语言所折射出的社会语言生活图景。作为档案记录中的重要语言要素,档案语言资源既是档案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独立于档案载体而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认识和挖掘档案语言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档案语言资源社会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

  1.1 档案语言的历史见证价值

  档案语言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遗存,承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印记。档案文献中使用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档案用语的特点,可以洞察当时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例如,民国时期档案语言中频繁出现“先生”“女士”等称谓,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以及民主平等观念的兴起。档案语言忠实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质,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其价值不容小觑。因此,深入发掘档案语言的历史见证价值,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档案语言的人文景观价值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档案文献,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都彰显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档案文献往往采用较为委婉柔和的语言,这体现了当地人温和恭谦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而北方地区的档案语言则多为直率豪放的风格,折射出北方人民刚毅果敢的性格特征。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语档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语档案等,既大量吸收了汉语词汇,又保留了本民族语言的基本特点,蕴含着独特的草原文化和绿洲文化精髓。同时,档案语言也记录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方言俗语、民间谚语、文学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挖掘档案语言的人文景观价值,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3 档案语言的语言研究价值

  档案语言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研究价值。一方面,档案文献保存了大量古汉语和方言语料,是研究语言演变规律、探索方言特性的重要素材。考察档案语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轨迹,可以推动古汉语和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档案语言资源对于研究社会语言学、文体语言学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档案在语体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语言运用与社会变迁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彰显了语言的社会属性。档案语言资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语料,有助于揭示语言运用的社会规律和文化内涵,因此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2  档案语言资源社会文化价值的挖掘方法

  2.1 基于语言形态学的档案语言资源文化价值挖掘

  语言形态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包括屈折形态学和构词法两个方面。将语言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档案语言资源研究,可以系统分析档案用语的结构特征,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分析档案文本中词汇的构成方式、词频分布等,可以考察档案内容所记录时期、地域的用词习惯和语言偏好,进而研究社会、经济等发展态势[1]。再如,分析档案语句的结构类型、修辞方式及其变化和发展,可以揭示其语言风格的演变历程,进而反映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人民在生活中所展现的文化特质及其变化趋势。总之,将语言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档案学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档案语言资源的定量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更有效地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为人们认识社会、把握历史提供重要依据。这不仅有助于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而且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

  2.2 基于语言地域特征的档案语言资源文化价值分析

  语言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以方言的地域分布和地理形式为基础,研究一般性语言问题,如语言母体与谱系继承性、历史比较语言、语汇词汇多样性、语形变化的地理特征等。将语言地理学引入档案语言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区域独特的人文特质和文化内涵。分析各地档案的方言语料,绘制语言地图,能直观展现语言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轨迹,也能为比较区域文化提供实证材料。此外,整理和研究一些濒危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档案资料对于传承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运用语言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和田野调查等实证方法,分析档案语言资源的地域特征,可以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和视角。同时,开展跨区域档案语言对比研究,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2.3 基于语言演化轨迹的档案语言资源社会价值阐释

  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考察档案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轨迹,可以揭示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层逻辑。追踪档案语言中某些词汇、语法现象的兴衰更替,可分析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动态再现社会发展进程,进而阐释社会文明演进的规律。例如,梳理明清时期档案中“缙绅”一词的语义演变脉络,可以看出士大夫群体地位的消长变化,这也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再如,分析民国档案语言中“民主”“科学”等新词的出现频率和语境,可以揭示新文化运动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语言演化的视角,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纵向考察档案语言资源,可以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社会历史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阐释。同时,这种动态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从语言的变迁中捕捉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3  档案语言资源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利用

  3.1 档案语言资源的有效传播路径

  档案语言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然而,作为特殊的语言文化遗产,它长期以来却鲜为公众所了解和利用。在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下,档案语言资料大多隐藏于案卷之中,难以被公众所接触和认知。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掘档案语言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就需要拓宽其传播渠道,构建便捷、高效的传播路径[3]。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为档案语言资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处理,可以将档案语言资源转化为可检索、可共享的数字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平台、新媒体工具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极大提升了档案语言资源的可及性和传播范围。同时,应线上线下相结合,采用数字展厅、实体展览等多种方式,创新档案语言资源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以吸引更多受众的参与,提高社会各界对档案语言文化价值的认知水平。此外,加强档案部门与高校、研究机构、文化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档案语言资源的整理研究和社会化利用工作,有助于集聚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传播效应。

  3.2 档案语言资源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档案语言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在传播和利用档案语言资源时,要充分发挥该资源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档案语言文献对于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历史学者可以从档案语言中发掘社会历史变迁的痕迹,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语言学者可以考察档案语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规律,揭示语言运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则可以从档案语言表达中解读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充分利用档案语言资源,有助于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相关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方法突破。另一方面,加强档案语言资源的整理和学术开发,可以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提供契机。例如,通过整合不同时空背景下的档案语言资料,运用数字人文、语料库语言学等新兴研究方法,可以开展大规模的档案语言数据分析,探索社会文化现象的发展脉络和演变机制。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藩篱,实现不同视角和方法的融合创新,从而深化对档案语言社会文化内涵的认识。

  3.3 档案语言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一种产业形态。档案语言资源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与文创企业合作,依托档案语言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4]。例如,可以以档案语言文献为素材,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格的文创衍生品,如文具、纪念品、数码配件等;也可以以档案语言故事为蓝本,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动漫等,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形式。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加强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既能彰显档案文化魅力,又能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档案语言资源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重要的灵感来源和丰富的创作素材。例如,文创工作者可以将档案语言中的历史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创意设计中;同时,文化企业也可借鉴档案语言的表达技巧和修辞艺术来创新文案策划和广告创意。深入挖掘档案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并与现代审美理念相融合,将有助于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3.4 档案语言资源在社会公共教育领域的利用

  档案语言资源不仅具有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在社会公共教育领域同样大有可为。传播和利用档案语言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公共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与中小学、社区等机构积极合作,将档案语言资源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和社区教育中。例如,可以开发以档案语言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举办特色讲座,引导学生和社区民众深入感悟档案语言之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如,定期举办档案开放日、档案文化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民众走近档案、了解档案,从而进一步提高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5]。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可以与教育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开发档案语言教育资源。例如,可以整理编纂档案语言读本、史料汇编等教学资料,为教育类学科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同时,还可以开展档案语言解读、文献辨析等课题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档案语言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芳霖,边媛.档案文本的文化诠释和价值重构[J].档案学研究,2020(3):32-38.

  [2]富霞,张雯.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价值研究:以五当召蒙古文历史档案为例[J].兰台世界,2021(9):89-91.

  [3]马仁杰,李曼寻.论“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J].档案学研究,2020(6):104-114.

  [4]高大伟,严睿倩,周志尊.档案数字文创供给研究:转向、机制与策略[J].山西档案,2023(4):53-61.

  [5]张文兰,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探赜[J].山西档案,2023(4):80-8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的主要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556)。

  【作者简介】孙培华(1980—),男,汉族,云南华坪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