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0 08:31:51被阅览数:16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丁
摘要:大数据时代,文博机构亟须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充分挖掘海量档案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梳理档案大数据特点与多元价值的基础上,从构建知识图谱、深化数字人文研究、优化智能服务等方面探索档案大数据文化价值的多维度挖掘路径,并进一步提出搭建文博大数据智库、拓展政企数据服务、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等创新应用思路,以期推动文博机构在科学决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关键词: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文化价值;数字人文;知识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博机构作为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阵地,亟须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海量档案大数据资源“活”起来,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学界围绕档案大数据、文博机构数字化转型等展开了积极探索。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环境下多元异构档案资源的不断汇聚,学者们注重运用数据挖掘、知识图谱、智能分析等技术,深化档案数据关联整合与知识化利用,以数字人文、虚拟展陈等新方式推动档案文化价值的融合传播[1],但目前该领域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总结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文博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化资源建设、智慧化应用场景构建等方面[2],而对文博大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其管理决策支持作用的关注有待加强。此外,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政府、企业等对数据服务、知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当前的研究视野较为局限,缺乏从宏观社会应用出发、对接现实需求的研究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在梳理档案大数据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档案大数据文化价值的多维度挖掘路径,并进一步拓宽大数据在文博机构管理决策、政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思路,以期为新时期文博机构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的特点与价值
1.1 大数据视角下文博机构档案资源的革新
大数据技术为文博机构档案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文博机构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档案资源,这些数据呈现出数量巨大、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大数据特征。具体而言,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文博机构数字档案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此外,档案大数据的来源日趋多元化,除传统的文书、图表、声像等载体经数字化处理形成的档案外,还涵盖了文博机构在日常管理和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办公系统数据、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舆情数据等,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内部外部相统一的格局。与传统载体形态的文博档案相比,数字档案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新技术对文博机构档案资源的感知、存储、计算、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数据驱动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应运而生,呈现出由被动式向主动式、静态式向动态式转变的趋势,为深层次发掘档案价值提供了技术条件。
1.2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所蕴含的多元价值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是文博机构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真实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史价值的维度来看,档案大数据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提取出来的信息结晶,为历史研究、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档案依据。从现实价值的维度来看,文博机构档案所记载的丰富信息涉及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经过数据处理、整合、关联,能够形成新的知识和洞见,为国家治理、科学决策、产业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此外,文博档案大数据的文化传播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通过新一代的交互技术,如数字展示、智能问答机器人等,能够提升全民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文博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源泉。
1.3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文博机构档案工作的职能正逐步从传统的单纯保管向主动服务转变。这要求文博机构不仅要科学管理数据资源,更要注重以知识需求为导向的价值创造与服务供给。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大数据分析为提升档案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路径,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深度揭示档案文化内涵提供了工具,而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则为拓宽档案价值实现渠道提供了思路。但同时也要看到,海量异构的文博档案数据给资源的集成融通、质量管控、安全保障等带来了不小的挑战[3]。多元主体的数据利用需求也对档案治理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挑战,文博机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突破制度藩篱,创新工作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大数据浪潮。
2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的文化价值挖掘路径
2.1 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夯实文化价值挖掘的基础
档案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是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语义建模、知识抽取和关联融合的过程。通过对档案实体、属性、关系的形式化表示,能揭示档案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结构和语义脉络。构建档案领域的知识图谱,能够为研究人员深度挖掘档案大数据的文化价值奠定基础。从横向维度看,档案知识图谱通过关联档案与相关的历史语境、事件、人物活动等,使研究人员能够从宏观视角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从纵向维度看,档案知识图谱可揭示不同档案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不同时空维度档案资源的有机融通,形成贯通古今的历史文脉。当前,知识图谱技术在故宫博物院、国家档案局等机构的档案大数据管理中得到应用,为档案文化内涵的关联挖掘提供了支撑,但如何建立具有领域特色的本体体系,提升知识抽取和推理的智能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2.2 深化数字人文研究,拓展文化价值传播的广度
数字人文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化工具对人文对象进行呈现、分析的研究范式。将数字人文理念引入档案大数据文化价值的发掘,有助于创新档案历史信息的表达方式,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首先,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能够多维度、动态化地再现档案所蕴含的历史场景,使用户身临其境地感知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人文风貌 ;其次,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信息处理技术,可从档案文本中提炼关键词、解析思想倾向,进而探寻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脉络;再次,文博机构的历史档案具有时空特征,通过运用时空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可揭示档案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化规律等。因此,数字人文研究有助于唤起公众参与档案文化价值探寻、转化和再创造的热情。但是,如何处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在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碰撞中彰显档案学的学科特色,尚需学界进一步思考。
2.3 强化价值导向服务,提升文化价值感知的深度
在大数据背景下,文博机构的服务导向正由“以藏为主”向“以用为先”加速转变,但目前档案大数据服务供给与用户知识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错位。文博部门应更多关注用户的多层次文化与知识的需求,进而提供以价值为导向的服务来提升档案对文化传承的作用[4]。具体而言,可运用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技术对档案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兴趣偏好进行分析,进而构建智能化的推荐系统,向用户精准推送档案知识产品。同时,利用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档案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发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数字档案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服务公众。此外,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档案文化体验平台,打造个性化、交互式的档案文化消费场景,能够提升公众的体验感。最后,鼓励用户参与档案知识生产,发挥用户在传播、利用档案文化遗产中的主体作用。总之,文博机构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供给,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档案大数据文化服务的精准度、互动性和获得感,切实增强公众对档案价值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3 文博机构档案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
3.1 搭建文博大数据智库平台,赋能科学决策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政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博机构以海量档案数据为基础,整合多源异构的数据资源,建设文博大数据智库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持,是文博机构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文博大数据智库平台通过采集、清洗、挖掘、关联、分析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资源,形成掌握全局的知识库,进而建立“资政”“言政”的信息渠道和表达平台,为制定文博事业发展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以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5]。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网红”文创产品的特征,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启示;上海市档案馆通过构建档案大数据专题库,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翔实的历史依据和智力支持。然而,当前文博大数据智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数据壁垒,创新应用场景,并扎实做好使用效果评估工作,切实发挥大数据在辅助科学决策方面的价值。
3.2 提供政企档案数据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文博机构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不仅要着眼自身管理和学术研究,更要立足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为政府、企业等提供精准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对政府部门而言,首先,文博机构通过实行政务档案数据的共享开放,有助于政府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能;其次,文博部门可向产业主管部门提供行业档案数据分析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等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对企业而言,文博机构可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开发档案数据产品,助力企业开展市场研究、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等工作;同时,还可利用企业历史档案数据,促进产品迭代、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优化,为企业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培育提供情报支持。总的来说,充分发挥档案大数据在政企决策中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文博机构的社会服务能力,彰显档案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但如何平衡开放共享与安全保密的关系,有效对接政企需求,构建可持续的服务机制,仍待进一步的探索。
3.3 注重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序应用环境
档案大数据在扩大开放共享、助力科学决策的同时,其中蕴含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也日益凸显,给档案数据应用带来新的挑战。通常来讲,密不透风、一律不开放的态度固然不可取,但过度开放、忽视安全防护的做法也同样行不通。因此,面对海量分散、多源异构、安全需求多样的档案数据,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规标准、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技术保障,在“安全可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档案数据的共享开放与开发利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做好档案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设置数据开放条件和使用权限 ;其次,要运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水印溯源等技术手段,强化全流程、全方位的安全防护;再次,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档案数据的资产权属界定、交易流通、收益分配等,明晰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边界;最后,要加强档案数据使用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和违规惩戒机制,切实维护数据主体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方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档案大数据应用环境,确保数据“应用充分、安全有序”。
参考文献
[1]周林兴,崔云萍.大数据视域下档案数据质量控制实现路径探析[J].档案学通讯,2022(3):39-47.
[2]姚倩雯.档案大数据下数字档案馆知识服务现状与建议[J].兰台世界,2020(1):58-61,64.
[3]孙向阳,杨智勇.大数据时代档案数据安全治理模型构建[J].山西档案,2022(2):98-105.
[4]秦熙磊,孙胜利.浅谈文博行业档案档号的编制方法:以敦煌研究院馆藏档案为例[J].兰台世界,2021(9):98-100.
[5]胡焕芝.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为例[J].山西档案,2023(1):93-99.
【基金项目】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1017)。
【作者简介】王丁(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