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档案馆结合红色文化传承效果的调查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0 08:25:59被阅览数:15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孙博研 张素芳

  摘要:在档案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省级档案馆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着力提升文化创意服务效能,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对全国省级综合档案馆的调查分析,深入探究了省级档案馆在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成效,揭示了制约省级档案馆在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引领作用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旨在为提升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档案文化传承;省级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文化创意服务;档案馆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为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这为全国档案部门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省级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任。

  近年来,学界围绕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有学者针对红色档案内涵、特征、价值等进行了探讨,还有学者从红色档案资源助力党史学习教育、革命精神传承等视角展开有益尝试。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以省级档案馆为主体对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研究不够充足。鉴于省级档案馆作为连接国家级、地市县级档案馆的枢纽,且在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中承担着重要职责,深入调查省级档案馆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困境[1],对于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省级档案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省级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政策保障、工作机制、业务开展等现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省级档案馆提升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省级档案馆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参考。

  1  省级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现状

  1.1 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政策引导日益完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将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列为重点任务,为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提供了总体指引。同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有关红色档案资源或红色资源保护的专门法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具体概念、利用形式、保护措施等内容。这些政策规范的逐步完善,有力推动了各地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2]。然而,目前国家层面针对红色档案资源的专门立法仍有待进一步健全,省级法规体系建设也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级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1.2 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工作机制日趋健全

  为确保红色档案征集工作有序规范开展,各省级档案馆积极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包括专人负责的工作小组机制、档案资源评审鉴定机制、分级管理机制、监督问责机制等。同时,省级档案馆还注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推动与党史研究机构、红色纪念馆等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然而,受体制机制方面的影响,省级档案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大多局限于某一具体项目或阶段性任务,尚未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各方资源要素的整合程度有待加强[3]。

  1.3 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业务实践全面推进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省级档案馆在红色档案资源征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调查显示,各省级档案馆普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红色档案征集工作,采取主动征集与社会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吸纳多模态的红色档案资源,并注重发挥重大时间节点的宣传效应,集中开展专项征集行动。在档案资源管理方面,部分省级档案馆开展了红色档案普查工作,推进重点档案数据库建设,采取技术手段加强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同时,各馆还积极拓展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渠道,通过线上展示、编研出版、主题教育、文旅融合等多种途径[4],充分发掘红色档案的革命历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尽管如此,省级档案馆在红色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征集的针对性与持续性不强、档案数字化程度不高、编研深度不够等问题,红色档案资源内在价值的系统开发有待深化。

  2  省级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展的现状

  2.1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主体日益多元

  随着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省级档案馆为主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已成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的新趋势。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级档案馆从不同程度、不同维度开展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在具体实践中,省级档案馆积极引入高校、媒体、文创企业等社会力量,以项目合作、品牌共建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这种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有效地弥补了档案馆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注入了新活力。然而,档案馆与合作主体间的权责边界仍不明晰,缺乏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和统筹规划,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2.2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近年来,省级档案馆着力创新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内容形式,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样化、更高品质的档案文化产品。一方面,各馆立足于本土特色档案资源,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名人故事、非遗文化等主题,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意服务,既有实体展览、互动教育、文旅体验等线下活动,又有数字展厅、融媒体传播等线上服务[5]。另一方面,档案馆注重发挥档案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内容魅力,在创意文化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档案元素,使档案记忆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省级档案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网络直播等,进一步拓展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时空边界[6]。但多数档案馆仍存在内容趋同、形式单一、受众局限等问题,高品质、有特色的档案文化创意服务供给仍显不足。

  2.3 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省级档案馆的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调查显示,多数省级档案馆已将普通市民、青少年学生等作为文创服务的重点受众,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同时,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品牌美誉度也在明显提升,有力地宣传了档案文化,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然而,受限于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建设等诸多因素,省级档案馆在文创服务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公众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具体而言,多数档案馆仍秉持“以馆为本”的传统服务理念,对新时代公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把握不够;各省级档案馆的数字化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对相应的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不充分,使得公众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互动性有待提升;档案馆针对地方特色文化宣传推广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大众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省级档案馆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综上可看出,省级档案馆文化创意服务整体效能的提升,需要在理念更新、制度创新、模式重塑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好“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多元协同的运行机制,才能不断增强文化创意服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彰显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3  加强省级档案馆文化传承效果的路径

  3.1 积极推进红色档案资源的系统化建设

  省级档案馆需进一步提升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首先,各馆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出台档案分级保护、档案征集利用、数字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次,省级档案馆要着眼长远,科学编制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专项规划,明确中长期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特别是要强化与地市县档案馆的工作统筹,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资源建设新格局。再次,省级档案馆要不断创新红色档案资源的征集方式,综合运用购买征集、委托征集、公众捐赠等多种渠道,确保红色档案征集工作的持续性、广泛性。最后,充分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加快红色档案数字化与智慧化进程,着力打造集存储、管理、利用于一体的动态数字档案资源库,夯实红色档案资源高质量发展基础。

  3.2 着力深化红色档案资源的创新性利用

  省级档案馆要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充分激发红色档案资源创新利用的内生动力。一方面,省级档案馆要聚焦主题主线,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积极发挥红色档案在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综合运用展览展示、微视频拍摄、实境体验、情景再现等方式,塑造生动鲜活的红色档案形象,不断增强档案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另一方面,省级档案馆要主动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等战略行动,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多元价值。例如,通过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景区的跨界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推出红色文创特色产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深度开发红色档案数字资源,打造面向社会公众的智慧档案馆、数字党建平台等,从而促进红色档案资源的转化应用和价值拓展。

  3.3 切实强化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供给能力

  省级档案馆要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着力破解制约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如通过制定档案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拓宽社会各界获取和利用档案的渠道;设立专门的文创部门,配备专业人才队伍,为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其次,省级档案馆需着眼体系重塑,构建开放包容、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机制。不仅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全过程,还要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提供创意策划、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探索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积极作用。再次,省级档案馆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数智时代的大背景下,强化档案大数据治理,完善数字档案标准规范,夯实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数据基础;引入“文化+科技”思维,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的创新服务,对接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档案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雯,蒋冠.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征集模式优化研究:基于省级综合档案馆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征集公告的分析[J].山西档案,2023(4):46-52.

  [2]谢童柱,马双双.我国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以29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为例[J].兰台世界,2022(1):110-114.

  [3]叶青,戴旸.社交媒体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调查:以省级档案馆为例[J].山西档案,2022(2):171-180.

  [4]张夏子钰,周林兴.档案网站互动性研究:以我国省级综合档案馆网站为分析对象[J].山西档案,2021(4):49-63.

  [5]高晓静.省级综合档案馆线上珍品展览现状、问题及策略[J].兰台世界,2023(12):53-55,59.

  [6]杨文,叶晓晨,卢玉华.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移动服务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对副省级市及以上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山西档案,2023(1):107-118.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治理赋能韧性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3BSH063);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中华文化传播为导向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SJGLX078Y)。

  【作者简介】孙博研(2002—),男,汉族,河南濮阳人,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张素芳(1976— ),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