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发布时间:2025-02-07 08:30:02被阅览数:14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程兰芝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自信增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姿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非遗档案;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民族智慧,对于维系民族认同、传承文化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非遗档案作为非遗的物化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非遗的发展脉络和技艺内涵,更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非遗档案具有活态性、原生性、多样性等内涵特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多极化的加速演进,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非遗档案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诸多困境[3]。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濒危的非遗亟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有效保护。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非遗的认识与理解,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其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清晰又独特的视角,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4]。

  1  非遗档案资源的跨文化传播困境

  1.1 内容表达:本土性、神秘性与国际受众认知的矛盾

  非遗档案所记录和承载的丰富的非遗信息及其文化内涵,往往体现了鲜明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内容大多源于特定区域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环境,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非遗项目经过世代传承,其精湛的技艺、复杂的工序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文化魅力。然而,非遗档案的这些本土性和神秘性特点与国际受众的知识背景、审美情趣存在明显的差异,容易引起认知偏差和理解障碍。一方面,非遗项目通常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态资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这种深厚的本土性使得国际受众难以完全理解其产生的土壤和传承的脉络。另一方面,许多非遗项目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具有技艺门槛高、工序复杂、内容晦涩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受众难以洞悉其深层含义,容易流于表面化的欣赏和简单化的诠释。此外,受制于非遗档案自身形式的局限以及开发利用水平的不足,许多鲜活生动的非遗档案内容难以完整呈现,影响了国际受众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全面把握。

  1.2 话语体系:民族性、地域性特点与国际表达趋同的冲突

  非遗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创造并传承的文化遗产,承载的话语体系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而其国际传播则需要使用国际通行语言,遵循国际表达方式和逻辑习惯。非遗档案是在母语环境中产生的,其概念表述、修辞方式、叙事逻辑等方面都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这与国际表述规范不尽相同。如果直接将方言俚语、文化典故等民族性话语照搬到国际语境中,国外受众难以准确领会。另一方面,国际传播需要采用相对趋同化的表达方式,淡化地域色彩。然而非遗恰恰以特色化的表述彰显其独特魅力。过于迎合国际表达,又可能导致非遗话语失去其灵魂。因此,如何在非遗的传播中实现民族性话语与国际性表达的有机转换,协调差异性与趋同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非遗档案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打破原有的话语藩篱,用国际受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述非遗故事,实现话语转换和文化转译。

  1.3 传播渠道:单向传播、被动接受与互动参与的鸿沟

  我国非遗档案的对外传播目前主要依托展览、出版物等传统渠道,存在渠道单一、互动性差、针对性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国际受众对于个性化、沉浸式文化体验的需求,进而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非遗档案的展示和利用主要局限于线下的实体空间,而线上的数字化应用相对不足。这使得国际受众难以便捷地获取非遗信息,更无法直接参与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传统渠道多为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缺乏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已发生了巨大变革,他们更加注重文化传播的参与感、体验感和沉浸感。然而,非遗档案的传播利用尚未充分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缺乏创设沉浸式、参与式的跨文化传播场景的能力,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受众。此外,国内非遗档案机构的传播主体地位不突出,国际传播渠道主要掌握在国外机构和个人手中,缺乏话语权,使得非遗档案的国际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1.4 传播环境:文化折扣、他者化诠释与平等对话的障碍

  非遗档案的对外传播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不同国家、民族在历史渊源、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影响了非遗档案传播的有效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习惯于以自身文化标准来评判外来文化,难以做到换位思考,容易产生误解、隔阂和偏见。一些国外受众对非遗档案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存在误读和片面理解的情况,而一些媒体也时常出现以偏概全、带有偏见的报道倾向。西方社会推行话语霸权,对非遗文化进行“他者化”诠释,甚至将其妖魔化、景观化,导致非遗档案的对外传播受到阻碍,消解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力,也给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不利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借机抹黑、污名化中国的非遗,质疑其合法性和正当性,严重损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形象。客观全面、平等互鉴的国际传播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档案的有效传播。

  2  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

  2.1 档案资源:强化资源整合,更新呈现形式

  非遗档案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实现非遗档案的全球共享,必须以全人类利益为出发点,系统梳理、精心遴选能够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产生广泛认同的非遗档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体现人类共性的国际表达档案库。其一,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挖掘能够体现和平友好、开放包容、协作共赢等相关内容的非遗档案资源,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二,选取能够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经典非遗档案资源,以此展现中华文明的恢宏气度。其三,关注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感体验,选取反映人类普遍价值追求,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非遗档案资源。同时,要不断创新非遗档案的加工利用方式,从国际视野出发对非遗档案进行深度开发。一方面,要发掘非遗档案中丰富的故事,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强非遗档案的情感张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创新表达,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产品,以提升非遗档案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2.2 话语转换: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非遗档案所承载的民族性话语,必须通过转换才能实现与国际表达范式的对接。要善于创制国际话语,用全人类通行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一是加强中外话语转换的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文化话语体系的异同,探索非遗档案国际表达的规律与特点,找准中西话语的契合点,形成兼具民族性与国际性的话语体系。二是加强典型案例的提炼与总结,从已有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汲取经验,将其规范化、体系化,形成可复制、可推行的话语模式。三是完善中外文化对话机制,搭建更多的中外文化话语交流互鉴平台,通过对话交流增信释疑、化解隔阂,在国际话语博弈中争取更多话语权,让世界读懂中国。四是创新文化译介的方式,在政府引导下,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外文化话语译介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中外文化又擅长国际表达的复合型人才,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文化转译。五是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平台,以国际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讲好非遗档案故事,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和国家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2.3 渠道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拓展传播方式

  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须与时俱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大势,创新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线下要进一步拓宽实体展览、文博会、学术论坛等传统渠道,为国内外社会公众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在综合运用图文、实物、音视频等多种展示手段的基础上,注重现场体验,创设沉浸式场景,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提升非遗档案的展示效果和感染力。线上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建设非遗档案国际传播网络平台、数字展厅、虚拟博物馆等,让非遗档案“活”起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档案数字产品,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还要积极推进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维护工作,积极发声,主动设置议程,实现非遗档案资源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此外,还要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媒介进行立体化传播,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传播闭环。

  2.4 情境营造:消除文化隔阂,增进情感联结

  非遗档案的跨文化传播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多元包容、交流互鉴的人文情境。这需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增进中外民众间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情感上实现共鸣与联结。一是拓展文化议题广度,聚焦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以非遗档案为载体阐述中国的理念与主张,彰显中国在应对人类挑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二是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加强中外民众间的沟通交流。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策划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民心相通。三是创新话语表达艺术,善用国际社会喜闻乐见的创意表达方式,如动漫、戏剧、影视、体育、旅游等,实现跨文化情感共鸣。四是凝聚全球伙伴力量,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非遗保护机构的合作,让非遗档案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2.5 主体联动: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传播格局

  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应坚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国际合作的工作格局。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规划。统筹各类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二是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扩大民间文化交流。档案部门要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民间组织的沟通协作,增强传播合力。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播推广相结合,拓展传播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遗档案文化品牌。四是加强各国政府、民间团体、企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网络。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档案相关标准、规则的制定工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为非遗档案跨文化传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传承和弘扬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文化自信,关乎民族复兴。非遗档案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资源,理应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大国风范,彰显文化自信。

  新时代呼唤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文化,放眼人类文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为非遗档案赋予时代内涵与国际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让世界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1]张文兰,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探赜[J].山西档案,2023(4):80-88.

  [2]刘明真,李元旭.数字文化战略视域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机理、挑战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4(5):107-116.

  [3]丛楠,刘寻.“四全媒体”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3(2):45-51.

  [4]白洁,马嘉悦.档案记忆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J].山西档案,2022(6):74-80.

  【作者简介】 程兰芝(1979—),女,汉族,河南夏邑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及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