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5 09:58:49被阅览数:206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蔡蕊
摘要:聚焦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在梳理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红色档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叙事价值、育人价值和资政价值,指出了当前红色档案资源与大学生存在时空距离感、高校对档案资源的系统整理开发力度不足、教学转化和创新应用有待深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深化档案资料征集整理、创新教学模式与育人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红色档案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红色档案资源;高校思政教育;育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发掘、保护与利用,并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继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好红色资源”。可以看出,利用好以红色档案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用好红色资源方面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近年来,高校围绕“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开展了诸多理论探索与实践尝试,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发挥其润物无声、铸魂育人的作用。已有研究就地方红色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融合应用进行了有益探讨,凸显了红色资源在丰富教学资源供给、创新教学形式载体、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等方面的价值意蕴[1]。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红色档案资源这一特殊文献形态的关注度不够,对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应用路径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掘红色档案独特的育人功能,创新方式方法,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档案学领域视角切入,聚焦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通过系统梳理红色档案资源的内涵特征,剖析该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独特应用价值,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创新应用模式、拓展应用路径的思路对策,以期为进一步用好红色档案这一独特的档案资源形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意蕴
1.1 作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红色档案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原始记录,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它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发展脉络,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重大意义。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的重要使命,而红色档案资源正是阐述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鲜活案例,是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认识的直观教材[2]。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立体呈现该理论的实践依据,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性、真理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红色档案资源真实记录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对该资源深入挖掘与利用能让学生在历史细节中感悟真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价值引领。
1.2 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滋养
红色档案资源真实、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这些档案资源所反映出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场景,无不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信仰之魂与奋进之力。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些档案资源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从红色精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收获崇高的价值追求。
1.3 引领校园意识形态构建
红色档案资源折射出百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逻辑,集中彰显了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将引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历史结论。这些档案资源客观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秉持的性质宗旨、目标追求、价值导向,充分印证了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这些红色档案资源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蕴含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资源,能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提供历史依据和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2 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2.1 红色档案资源与大学生的时空距离感较为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历史的认知更多来源于间接的课堂学习和文本阅读。而大多数红色档案资源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距较远。这种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隔阂,致使部分大学生较难获得切身体会,在情感认同上会有疏离感,对红色档案所承载的峥嵘岁月和革命历程缺乏感性认知,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抽象性,红色档案资源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在运用红色档案资源时,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简单地将其视为历史的留存、过去的记忆,未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这种脱离时代语境的历史叙事模式,容易加大红色档案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感。因此,如何跨越红色档案资源与大学生之间的时空鸿沟,搭建起学生与历史、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情感桥梁,是当前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亟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2.2 高校对红色档案资源的系统整理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全国各地对红色档案资源的抢救、征集、整理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的教育作用奠定了基础。但从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审视,红色档案资源的系统整理与深度开发还存在短板。首先,部分高校对本校和所在地的红色档案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育人价值的发掘与总结不够充分,尚未真正形成可资利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其次,高校对红色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转化力度有待加强。受技术手段、经费保障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数据库、知识库建设相对薄弱,较难适应“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要求。再次,各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发达地区和名牌高校可利用的红色档案资源相对丰富,而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则面临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3]。红色档案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校际间的协同配合,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区域内优质红色档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从而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均衡优质的资源供给。
2.3 红色档案资源的教学转化和创新应用有待深化
当前,高校在充分认识红色档案资源育人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该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但从实践情况看,高校在教学转化应用层面还存在深度不够、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部分高校对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参观或观摩层面,多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虽能在参观学习中对革命历史有所了解,但缺乏互动参与和情境体验,因此较难触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思想。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档案的革命内涵和思想精髓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透彻,对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的提炼总结不够,对现实针对性、时代特色的把握有待加强。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广泛运用,不少高校仍延续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单向度、线性化的教学方式,较少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创新呈现和沉浸式体验,也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3 优化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路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红色档案资源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要求高校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统筹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高校应将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的整体布局,纳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系统规划。首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制定红色档案资源的利用规划,系统设计其融入路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举措,形成总揽全局、分工协作、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类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整体合力,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对红色档案资源的价值引领,确保红色档案资源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再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树立以红色档案资源为重要教学资源的意识,掌握红色档案资源的教学方法,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找到红色基因传承的最佳结合点。
3.2 深化文献整理,夯实红色档案资源的教学应用基础
红色档案资源的征集整理是充分发挥该资源育人功能的基础性工作。当前,红色档案资源数量众多、分布零散、保管状况不一,亟须深入实施抢救性征集、系统化整理和规范化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散存于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个人手中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精准锁定重点征集范围;严格遵循档案管理的科学规范,按照分类、分级、分库的要求进行鉴别、著录以及数字化加工,建立规范的红色档案数据库。其次,要加强动态资源的持续征集,既要重视对现有档案的再发现、再利用,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增补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新档案资源,努力拓展资源内涵、丰富档案形态,使红色档案资源始终与时俱进并焕发出时代光彩。再次,要注重构建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统筹本地区、本校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加强分类整理与数字化转化,积极推进优质资源的交流共享,在更大范围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系统完备、富有生命力的红色档案资源。
3.3 创新应用模式,增强红色档案资源育人的时代感召力
红色档案资源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紧扣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紧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优化育人路径,以教学模式创新释放红色档案的时代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转化为音频、视频、图文等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的距离。在实践教学中,高校要系统梳理红色档案资源的分布,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资源,与革命纪念场馆、红色遗址等开展共建活动,开设以红色档案资源为依托的专题实践课程[4]。此外,要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红色档案一手史料,开展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等实践活动,用历史的眼光解读档案故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问题,在革故鼎新中坚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胡焕芝.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为例[J].山西档案,2023(1):93-99.
[2]迪昕.基于红色档案资源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3):76-80.
[3]吕文婷,李梓奇,沈悦,等.档案学导论课程思政的建设要点与内容设计[J].山西档案,2023(2):94-101.
[4]耿硕.高校红色档案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兰台世界,2023(5):91-9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大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SKSZ062)。
【作者简介】蔡蕊(199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