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4 08:40:13被阅览数:189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陈勇 刘越
摘要: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是指在江苏省范围内,由政府机构、民间机构、个人等主体进行收集、保存的反映当地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档案资料。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与方言文化两种类型,其中历史文化细分为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洋文化,方言文化细分为吴语、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具有见证历史变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传承地域文化的价值。在分析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类型和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发展进路,即保护文化遗产档案,留存历史记忆;积极开发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面融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地域特色;档案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1]。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文化自信心,秉持正道,推陈出新,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目前,学术界关于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研究已有些许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地域文化档案资源建设”[2] “地域文化特色档案收集”[3]“档案馆与地域文化建设”[4]“地域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建设”[5]“地域特色档案资源开发”[6]等方面。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地域特色档案资源的收集、建设与开发,或是针对档案馆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档案资源进行建设,未对地域特色档案文化进行系统性地分类与研究。近年来,“散装江苏”“江苏十三太保”等关于江苏省的网络热词频繁出现,以及在地理区域划分上,不仅包含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在民间还流传出苏中地区,甚至苏东地区这样的称呼,其根本正是江苏各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本文对江苏各级档案馆、博物馆、方志馆等文化场馆馆藏地域特色档案进行研究,探讨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主要类型、多维价值及发展进路,以期为全国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主要类型
1.1 地域特色历史档案文化
1.1.1 吴文化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瑰宝,起源于无锡,现今主要以“苏锡常”地区和浙江附近为文化腹地,全面涵盖了吴地历史长河中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辉煌成就。“苏锡常”地区作为吴文化的心脏地带,其文化宛如一幅细腻的江南水墨画,展现出一种柔美而不失灵动的地域特色。吴文化档案主要包含丝绸档案、吴国历史档案以及吴地典故档案等。
2021年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吴国历史编年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吴国历史编年》,通过对吴国史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吴国历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贡献了力量。2024年出版的《梁溪历史文化丛书》,以档案文献的方式,全面展现了无锡市区的社会变迁,多维度、栩栩如生地揭示了无锡地区深厚的吴文化底蕴。
苏州的昆曲、园林、苏绣,也是吴文化的代表,早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苏州市珍贵档案文献名录》对41项珍贵档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附有典型、直观的照片或图片100余幅,涵盖了书画、曲艺等众多领域,呈现出苏州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尤其在苏绣方面,苏州的中国丝绸档案馆作为国内首家丝绸主题的专业档案馆,也是全国首家地级市“中字头”档案馆。该馆馆藏29000余卷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这充分体现出吴文化精致和幽远的特质。苏州城区不仅有诸多文物古迹、历史名街、园林艺术,还有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特色文化、特色工艺等,这一切汇集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1.1.2 楚汉文化
楚汉文化主要以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名城徐州为文化中心,其文化影响范围包括徐州、盐城、宿迁、淮安以及连云港等地区。在历史的演进中,楚汉文化巧妙地提炼了先秦时期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精髓,于秦汉交替之际的“楚汉争霸”时期正式形成。至今,楚汉文化的丰富遗存见证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
汉画像石是一种用于建筑的砖石,其表面通常雕刻、模印或彩绘有精美的图像,是档案文化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楚汉文化的宝贵遗存。徐州、宿迁等地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分布地和出土地。当前,在徐州区域已经挖掘出超过2 000块的汉画像石,沭阳、泗阳、宿城及其周边地区也发现了部分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多彩,展现了汉代社会的多面生活,包括男耕女织、宴席景象、乐舞和杂技表演、车马出行以及剑术比武等。在艺术风格上,它既保留了战国时期绘画的质朴韵味,又预示了魏晋时期艺术的风雅潮流,堪称艺术瑰宝。汉画像石不仅是研究汉代社会物质文化与艺术成就的珍贵档案资料,还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汉代社会风貌的途径。
1.1.3 金陵文化
金陵文化,即是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圈,也称南京文化。南京历史上多次守护了中华文化的正统,长期是南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中心。金陵文化是在中原主流文化南迁与南方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孕育而来的,最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南京独有的历史地位及传统工艺上。
后湖黄册库作为中国明代历史遗产中的重要一环,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专门保管全国的赋役档案,现坐落于南京玄武湖的众多岛屿之上,是一个极具历史价值的档案宝库。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生动地展示了明代黄册库的丰富文化,深度展示了明代南京乃至整个明代历史文化的精髓与风貌。当前,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已全部建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档案。金陵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1.1.4 淮扬文化
淮扬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淮扬文化以淮河流域为中心,涉及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等地。淮扬菜、淮扬剧等是淮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扬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块文化瑰宝。
多年来,扬州市档案部门与当地众多烹饪大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以各大师个人捐赠的档案资料为基石,精心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美食档案”体系,它是淮扬菜非遗传承人的珍贵记录,旨在永久保存扬州美食的独特内容与文化精髓,让后人能够追溯和传承这份珍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淮扬剧分为淮剧和扬剧。淮剧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市和盐城市的里下河区域,如今在江苏全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的部分区域广泛流传。淮剧博物馆位于盐城市聚龙湖的东北部,它是一个集展览、教学和表演为一体的多功能专题博物馆,通过原作剧本、经典剧照、视听资料等珍贵藏品,展现淮剧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扬剧已有三百年发展史,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一带,以及安徽、上海等邻近地区,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扬州市江都区档案馆、文体旅局、融媒体中心共同实施的江都区扬剧非遗档案建设与开发研究项目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为扬剧建立全媒体档案数据库,并在线上举办扬剧主题档案展览,选取扬剧服装、头饰、道具、剧本,以及扬剧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产生的物品等实物和图文资料,举办专题展览,系统展示扬剧非遗档案资源。
1.1.5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以沿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江苏沿海地区盐业历史悠久且发达,盐业还推动了盐城、泰州、连云港、南通、如皋、如东、东台等江苏各地区的商业发展。淮盐档案是海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档案文件主要源自民国时期江苏灌云县板浦镇的两淮盐运使公署和两淮盐务管理局以及它们的下属机构在日常运作中积累的大量文档[7]。这些档案涵盖了文书、科技记录和财务账册,详尽地描绘了苏北沿海盐务机构的演变轨迹,以及其辖下盐场、工厂等商业实体的全貌。因其内容翔实、保存状况良好,且深深植根于地方特色,淮盐档案成为探究中国盐业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南通地处江海之滨,其广袤的沿海区域开发时间较早,土地性质多为潮盐土,这种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棉花。张謇以此为基础,于清末创办了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筹建大生纱厂之初,明确了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形成和积累了大量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档案,形成南通大生档案。南通大生档案在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1.2 地域特色方言档案文化
1.2.1 吴语
吴语区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常州全域,以及南京、镇江和南通的南部地区。吴语接近中古雅言,其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良好对应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起,苏州地区对吴语进行了深入的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有《苏州方言志》《苏州话音档》《当代吴语研究》等[8]。无锡方言属于吴语的一种。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记录着无锡方言中的语调、俗语和称谓指代等,“吴侬软语”专题中对无锡方言中关于农事活动、身体器官、日常生活、时间时令与服装饮食等方面的专有词汇作了详细解释。常州话,相对于江南“吴侬软语”则显得更加硬朗。常州市档案馆曾于2018年举行“国际档案日”珍贵档案捐赠仪式,现场获捐600余件珍贵档案,其中包括一本清代“杂字俚句”手抄本,展现了当时丰富的常州地方语言以及民俗文化。手抄本开宗明义,记录的是常言俗语,行文语句整齐,七字一句且注意押韵。内容涉及生活常识、礼俗习惯并带有劝善教化意图,其中也表现出常州方言除具有吴语方言柔滑细腻的特点外,还蕴含着刚毅鲜明的韵味。
1.2.2 中原官话
江苏地区的中原官话属于徐淮片,据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记载,江苏中原官话所涉及的地区有徐州、宿迁和连云港等地[9]。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徐州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它嵌在华北东北次方言的脉络之中。当视线向南移动,便会发现江淮官话与吴语在此交织,形成一片语言的拼图。实际上,以中原官话为主,徐州恰如其分地坐落在这些不同方言的交汇点,扮演着语言过渡区的独特角色。连云港的方言主要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其中江淮官话属于洪巢片,主要覆盖了灌云与灌南两县的北段、东海县的南界以及沭阳县的某些区域。其中,海州方言最具代表性,是这一区域的方言中心[10],并在2007年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宿迁坐落在江苏省的北部,恰好位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汇地带,这一地理位置使其内部的方言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泗洪县志》详细记载了当时宿迁泗洪地区的方言特色,其表现为中原官话逐渐向江淮官话区渗透,同时泗洪话正处在快速向中原官话靠拢,融入江淮官话的过程中[11]。
1.2.3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分布广泛,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江淮官话区分为洪巢、泰如、黄孝三片,江苏地区的江淮官话区主要为洪巢片和泰如片。扬州和泰州是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两地的相关档案资料都详细记载着地域特色方言文化。1996年出版的《扬州方言词典》,详细记录了扬州方言的精确发音,在“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也可以欣赏到用扬州方言介绍的景点与传统戏剧。泰州方言学者葛崇烈,花30多年时间致力于泰州方言的保护与研究。他不遗余力地收集、核实并整理了泰州方言中的词汇,最终编纂成一部规模宏大的特色方言汇编档案《泰州方言斠疏》,全书共计416万字。这部方言汇编档案不仅填补了泰州方言历史研究的空白,更为泰州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12]。
盐城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展现了江淮官话的标志性特点,但盐城方言还融合了一些独特的语言特色,呈现出一种混合性的语言风貌。据历史档案记载,盐城方言的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代。早在汉代初期,这片土地上已呈现出繁荣景象,海盐业兴旺,水运通道畅通,吸引了众人定居,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吴扬江淮方言。到了三国与魏晋时期,由于战火频仍,北方的中原百姓大量南下避难,其中一部分选择在此地安家落户,随之而来的是中原方言与当地语言的交汇融合,共同塑造了盐城方言的独特特点。
2 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多维价值
2.1 见证历史变迁
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苏州评弹、淮海戏、昆曲、淮剧、扬剧和锡剧等曲艺艺术,苏州丝绸、宜兴紫砂、秦淮花灯、常州留青竹刻和扬州漆扇等手工艺艺术,以及以淮扬菜为主的烹饪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档案不仅记录了江苏各类文化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江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更是研究江苏历史文化的原始资料。档案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最真实的记忆,江苏档案文化所蕴含的地域记忆是零散碎片化的,经过整理加工才能系统体现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的地域记忆。例如,2023年7月24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编纂出版的《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以下简称《图志》)在南京发布。作为一项旨在记录和展现城市变迁的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献项目[13],《图志》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在每个城市之下分设“志”“图”两个板块,“志”即文字部分,为城市简介,主要是对城市建置史、城建史、文化史进行宏观的介绍;“图”的部分则主要收录城池图与重要建筑图、名胜图等。《图志》的出版,将为江苏构建江河湖海交融、城乡特色发展、文化多元共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和决策参考。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作为见证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是构建地域记忆不可或缺的要素[14],构建地域记忆可以增强民众的地域认同感,见证历史变迁。
2.2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为文化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例如,档案赋能文化类游戏产品,为产品开发提供了内容丰富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料,使产品在创作中获得原生素材,让体验者在娱乐中了解地域文化,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与博物馆解谜大师开发的《第七档案室》解谜游戏,凭借独有的丝绸档案文化,利用跨媒介平台呈现叙事内容,使用户获得沉浸感和体验感[15]。盐城博物馆创作名为“盐引疑云”的剧本探秘游戏,以整个馆作为游戏场所,在展厅的展品布局中放置线索,将海洋文化中的盐业历史融入其中,让玩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盐业的变革。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苏州市园林档案馆设计的“苏州园林花窗摆件”是结合园林文化特质、聚合多种资源打造出的具有个性化档案元素和装饰性功能的文创产品[16]。以地域特色档案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为载体设计文创产品,可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每一件源于档案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可以进一步发挥档案馆等的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3 传承地域文化
江苏各级档案部门都非常重视档案文化工作,这对传承地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例如,自2008年起,扬州市档案馆积极与非遗传承人展开互动合作,为58位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大师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档案不仅涵盖了雕版印刷、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淮扬菜系等传统技艺,还特别收录了“国字号”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和成名之作,将其珍藏于馆内,为发展文化传统技艺产业提供了档案服务,使扬州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再如,2024年6月7日,南京市档案馆和南京大数据集团联合举行“金陵档案·兰台拾遗”应用上线暨非遗档案数字化开发试点工作发布会。这是率先在国内开展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开发的有益探索,发挥了档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价值。“金陵档案•兰台拾遗”模块的推出,旨在通过整合非遗档案资源,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公众能够了解南京云锦、南京金箔等非遗文化,感受非遗之美。同时,模块还展示了南京市档案馆在非遗档案研究、出版、展览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助力金陵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发展进路
3.1 保护文化遗产档案,留存历史记忆
3.1.1 完善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制度
就江苏地区而言,泰州学派思想、各地方言、淮扬菜系、各类戏曲等都是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特点在于是以非物质方式流传至今,进而实现还原历史记忆,传承家国情怀的价值[17]。文化遗产档案是重要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在见证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完善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制度,是留存历史文化记忆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档案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设立奖励机制,调动经营主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这也可以让不同主体在参与保护文化遗产档案的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3.1.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档案保护
江苏地区的文化遗产档案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分别在苏州、扬州、南京、常州、镇江和南通形成6个高密度核心。因此,需要对省内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档案展开全面调查,利用科技手段,构建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聚一堂”,为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在收集整理方面,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对同文化根源的不同遗产形式的档案进行精细化采集、规范化著录、智能化标引、知识化关联,提升其结构化、语义化水平,进而构建完备的数字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库。其次,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档案资源的关联融合,挖掘其深层语义,形成结构化、可利用的档案知识库,为大众重构文化记忆提供便利途径[18]。尽管南京云锦与金箔、苏州丝绸、常州留青竹刻等文化遗产档案已有数据库,但都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保护。利用科技力量对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保护,可以发挥文化遗产档案在守护历史文脉、凝聚社会记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19]。
3.2 积极开发文化产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3.2.1 开发线下实用文化产品
开发文化产品,既可以突出地域档案文化特色,又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一是要聚合地域独特档案资源,开发实用性文化产品。让档案文化产品跳出传统的设计理念,在满足地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联动家居用品、饮品、穿戴、装饰等更多元化的设计领域[20],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二是要聚焦地域特色交流方式,开发娱乐性文化产品。众多博物馆为宣传历史文化,会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游戏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档案馆可以借鉴开发诸如解谜类、策略类、角色扮演类等游戏,以某一类档案文化为主要游戏内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设立支线任务,让不同档案主题的文化产品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满足人们的社交活动和文化娱乐需求。
3.2.2 开发线上数字文化产品
开发线上地域特色档案文化数字产品,需要注重互动性,因为地域档案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用地域文化“讲故事”更契合大众的心态,也更容易有代入感,引发共鸣,从而使产品触动人们的心灵。一是开发数字文化产品,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物理渲染与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新技术,提升地域档案文化数字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二是注重虚拟性与个性化的统一,开发生成式与分析式AI,以定制化服务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徐州市档案馆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开设元宇宙虚拟展厅,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实现自由移动,感受虚拟环境中的档案文化展品。笔者认为,可在其中针对不同人群在线定制不同的档案文化产品,根据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颜色喜好、形状偏好等,对地域特色档案文化进行虚拟化生成,将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以相同内容不同载体的方式呈现,创新档案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3.3 全面融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3.3.1 深度融合实体文化产业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档案本身就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继承性,因此,档案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可靠凭借,是人类文明承前启后、连续发展的桥梁。 保护和开发地域特色档案文化,根本目的都是传承文化。深度融合社会文化产业,理清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再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而是以传承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为相同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供社会服务。新时代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各地档案部门需要加强与旅游、文博、图书、剧院、美术、影视等产业的合作,通过实景再现、影视引进、实体复刻、游戏化开发等创意手段,促进档案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早在2000年,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指明了文化休闲是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新方向[21]。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推进跨行业、跨区域合作,形成“资源引领、集群支撑、功能互补”的文化传承发展共同体。
3.3.2 有效融合新媒体文化产业
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96 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新增网民首次使用的互联网应用中,短视频应用占比达37.3%。相关法律法规也提出要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把握好新媒体技术与平台,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宣传展示[22]。为了推动新媒体产业对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地方档案和文化部门需要加强指导,引导新媒体平台多推广与地域特色档案文化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地方档案部门需要加大新媒体开发力度,有效融合各类新媒体产业。例如,江苏省仅有微信这一平台实现了13个市的账号开通,其余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微博等都未实现全面开通[23]。另外,一些档案机构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力度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对档案机构的各类新媒体管理,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提升文化传承力度,形成矩阵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有效融合新媒体文化产业,全面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研究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不仅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发挥档案文化的价值,保护文化遗产档案,推动江苏地域特色档案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明飞.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立法的困境与出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4):175-180.
[2]黄新荣,马云.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地域文化档案资源建设[J].北京档案,2021(2):5-10.
[3]姬书玉,孟安生.地域文化特色档案收集的思考[J].北京档案,2012(12):14-16.
[4]陈琳.档案馆与地域文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4(17):43-44.
[5]庞文琪,黄新荣.基于地域文化影响力测度的综合档案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7(1):8-13.
[6]张笑玮,于元元,张国民.地域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3):133-141.
[7]薛春刚,方毓宁,刘鸿浩.编纂《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的收获[J].中国档案,2014(10):52-53.
[8]肖瑜,任艳君.近百年来现代苏州方言研究综述[J].北部湾大学学报,2019(11):55-62.
[9]冯青青.近百年来苏北江淮官话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展望[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95-105.
[10]王萍.连云港方言俗语与文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73.
[11]李瑞楠.宿迁方言研究综述[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1-45.
[12]朱庆,仲华,吕燕.推进方言建档的路径思考:以泰兴方言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10):68-69,63.
[13]全国首部省域古代城市图志《江苏古代城市图志》[J].江苏地方志,2023(5):2.
[14]王婵,陆阳.地方特色档案与地域认同构建:作用过程及实现路径[J].北京档案,2023(11):8-12.
[15]刘芮,张丽华.互动数字叙事视角下档案游戏化开发路径探析:以《第七档案室》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6):102-109.
[16]张华.档案文创产品开发的态势分析及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24(2):44-46,67.
[17]翟乐.关于档案叙事价值取向的批判与反思[J].档案管理,2021(1):39-40.
[18]王萍,林鐄.元宇宙时代的档案记忆观: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4(6):93-96.
[19]梁起峰.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档案化过程与机制研究[J].山西档案,2024(9):92-94.
[20]邢变变,胡千虹.可供性理论视域下档案文创产品市场化设计策略探析[J].档案管理,2024(4):55-58,62.
[21]李倩倩,周林兴.全媒体时代档案文化传播机制探析[J].北京档案,2024(10):16-21.
[22]丁晓影.基于用户体验的档案短视频传播效果优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4(3):179-181.
[23]孔高敏.我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媒体联动机制研究[J].图书馆,2024(7):47-55.
【基金项目】国家档案局重点科技项目“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及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Z-005)。
【作者简介】陈勇(1964—),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刘越(2000—),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档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