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智能分发与精准传播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22 08:07:55被阅览数:142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洋

  摘要:融媒体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档案深度融合,为档案数字化成果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媒介形态的丰富为档案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海量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对档案的精准分发和有效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融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智能分发策略,探索了融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精准传播路径。旨在为新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传播发掘新视角、提供新思路,推动形成智能化、精准化的档案传播新格局,全面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效能,释放档案价值。

  关键词:档案传播;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成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步入数字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与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档案事业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数字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各级档案馆积极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档案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然而,当前档案数字化成果的传播与利用仍面临挑战。大量珍贵档案未能有效触达社会公众,档案服务的便捷性、精准度和传播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1]。

  档案文化传播是扩大档案文化服务覆盖面、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能够凝聚文化精神与价值共识。当前,传统档案传播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媒介融合不断深化的当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呈现加速融合态势,信息传播从相对封闭、单向度传播向开放、互动、融合的全媒体传播转变。特别是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指尖触达的智能时代。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其传播方式也亟须创新变革。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档案业务不断融合,为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智能分发与精准传播提供了技术基础。《2022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优化档案宣传方式,适应互联网和传媒技术发展新趋势,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和可视化载体,切实提高档案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如何有效利用档案大数据资源,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信息精准分发,增强传播内容的互动性和沉浸感,已成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智能分发与精准传播策略,探索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档案信息化服务能力,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渠道,让丰富的档案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激发全社会对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为增强档案工作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注入不竭动力。

  1  融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智能分发策略

  1.1 建立档案数字化成果资源库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部门所形成的档案数字化资源在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元数据描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资源整合与集成带来困难,从而限制了档案大数据的应用效果[3]。因此,应制定档案数字化成果采集、著录、存储的统一标准,形成档案数据质量规范,为后续的数据分析、知识挖掘夯实基础。此外,要加强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转换与关联,构建跨媒介、跨平台的一体化资源库,实现各类档案数字化成果的融合集成与统一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集中各方力量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也能有效消除数据壁垒,实现资源的全媒体化、一体化组织揭示与智能检索。

  1.2 利用智能算法构建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指从庞杂的用户数据中提取用户的基本属性、兴趣爱好、行为特征等关键信息,并加以标签化、系统化的整理,最终形成用户的数字化“画像”。大数据时代,各类数字平台上留存着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蕴藏着用户的真实意图和行为偏好。档案部门要主动对接信息技术部门,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探勘等技术,对用户特征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可考虑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获取用户的阅读、点赞、转发等互动数据;也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自有平台植入用户行为跟踪模块,记录用户的浏览轨迹、检索历史等数据。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关联、演化等数据挖掘算法对用户进行细分,构建多维度的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形成千人千面的用户需求模型。进而,可通过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等推荐算法,对照用户画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与目标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不同用户量身定制专属的档案信息服务方案。

  1.3 实现档案智能化生产与组织

  档案数字化成果大多属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缺乏语义信息与知识关联,不利于智能化的分析与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一是借助知识图谱、语义分析等技术,对档案文本进行实体识别、关系抽取,构建档案知识库,实现档案内容的结构化、语义化、知识化组织,从而增强档案数据的关联性与可检索性。二是利用自动文摘、机器写作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复杂、冗长的档案文本进行自动提要、内容重组,快速生成档案摘要、档案故事等衍生知识产品,从而拓展档案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引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视频分析等多媒体内容分析技术,对档案音频、图片、视频等非文本信息进行语义标引与主题聚类,挖掘档案资源的多模态语义信息,形成档案信息立体化、多维度的知识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既能突破档案内容加工的人力瓶颈,提升生产效率,又能挖掘档案资源内在的语义关联和知识价值,为档案资源智能分发奠定高质量的内容基础。

  1.4 构建立体化的档案传播网络

  在信息过载时代,单一渠道的档案信息分发模式往往收效甚微。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的渠道优势,实现全方位、多层次、高频次的档案信息触达。一方面,要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利用社交关系网络实现档案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档案部门可以入驻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平台,设置档案宣传推广账号,及时发布档案信息动态。同时,要善于利用热点事件制造高质量、正能量话题,扩大档案信息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另一方面,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打造档案信息移动服务平台。档案部门可以开发档案服务客户端、小程序,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移动端档案信息服务。基于移动客户端,档案部门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主动推送,利用情境感知等技术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投放,并可通过即时通讯、在线咨询等方式与用户进行深度互动交流。此外,搜索引擎作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档案数字化成果分发的重要阵地。档案部门要利用SEO等优化技术提高档案网站的搜索排名,持续改进档案网页的内容、布局、交互设计,提高档案信息的网络曝光率和影响力。总之,智能分发要立足于媒介融合的传播生态,发挥渠道协同效应,多管齐下地提高档案信息的触达率和到达率,全面提升档案数字化成果的传播普及水平。

  2  融媒体时代档案数字化成果的精准传播路径

  2.1 打造多元化、沉浸式的档案呈现形式

  传统档案展示多以文本、图片等静态形式为主,内容形态单一,互动性不足,很难吸引“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4]。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档案信息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档案部门要积极运用扩展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等沉浸式技术手段,通过虚实结合的展示方式,创设逼真的虚拟场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场景,增强用户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要重视新媒体叙事方式在档案展示中的运用。档案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图表、交互动画等可视化工具,将档案故事视觉化、形象化、生动化,提升档案内容的感染力。同时,档案口述历史、档案微纪录片等新型多媒体档案也是档案展示的重要形式。通过口述者的讲述,生动再现档案形成的时空背景等,赋予档案更多的情感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沉浸式、融媒体化的档案数字化呈现手段,能够增强档案传播的吸引力,提高用户对档案信息的接受度。

  2.2 发挥文化 IP 效应,塑造档案文化品牌形象

  文化IP是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形态,通过在特定文化符号上持续叠加价值,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档案文化IP的塑造,可以实现档案内容的破圈传播,扩大档案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面[5]。档案部门要系统梳理馆藏特色档案资源,充分挖掘档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提炼鲜明的文化主题和话题,形成一批具有故事性、传奇性、话题性的档案文化IP。在此基础上,通过跨界合作开发文创衍生品,如档案主题动漫、档案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拓展档案文化IP的商业开发路径。通过系列文创产品的叠加,使档案文化IP深入大众生活,强化目标受众的品牌认知度。此外,档案文创产品的开发也是践行“文化+创意”发展理念,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提升档案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国家文化强国建设。总之,档案文化IP的形象塑造,既提高了档案传播影响力,提升了档案文化软实力,同时也为档案事业发展注入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2.3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互联网时代单一渠道的信息触达难以形成规模化影响。档案精准传播需要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发挥渠道合力。在线上,档案部门要注重打造多层次、多样态的网络传播矩阵。档案门户网站作为权威性的网上档案信息发布平台,要加强内容建设,丰富栏目设置,提升服务能力,成为公众了解档案、利用档案的首选渠道。同时,要积极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提高档案信息的社会影响力。还要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作为档案文化传播新阵地,运用算法推荐等传播机制,不断提升档案话题的关注度,使档案文化触及更多公众。此外,还要运用小程序以及移动客户端,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档案信息推送服务。在线下,档案部门要注重打造多种形式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馆内可以策划推出各类专题展览,综合利用实物展陈、多媒体互动、情景再现等多种展示手段,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馆外可以通过举办多种主题活动,增加公众与档案的近距离接触机会,在参与中感知档案魅力,从而全面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

  2.4 促进档案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传播

  档案资源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教育、科研、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相互交织。要实现档案数字化成果的精准传播,还需要从封闭的档案传播转向开放的跨界传播,充分释放档案资源的社会效益。一是深化档案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档案是历史与文化的记录载体,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资源。档案部门要主动与教育机构合作,推进档案进课堂活动,策划开发各类课程思政、德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地方文化教育的档案文化素材,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二是深化档案与文旅领域的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部门要充分发掘红色档案、非遗档案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源,通过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将档案元素融入景区景点的文化氛围营造,以“文化+旅游”模式,开发档案文旅融合产品,推动特色档案主题游成为新的旅游业态。三是深化档案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不同行业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门档案,是行业发展的真实记录。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各行业机构的合作,共同挖掘行业档案的特殊价值,策划推出行业发展主题展、行业名人档案专题等档案精品项目,彰显行业成就,传播行业文化。综合而言,跨界融合传播是档案社会化的必然要求,通过与不同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充分释放档案的文化价值、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最终实现以档案资源为纽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聂云霞,钟福平,朱仁平.档案数据共享的公众逻辑:基于场景建构、知识服务、全媒传播的框架[J].档案学通讯,2022(5):4-9.

  [2]赖雯,曹逸寒.档案视角下党史文化传播的内涵、机理和路径[J].兰台世界,2022(4):58-61.

  [3]丛楠,刘寻.“四全媒体”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3(2):45-51.

  [4]李婧.互动仪式视域下档案文创传播现象与传播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3(2):14-26.

  [5]张文兰,黄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探赜[J].山西档案,2023(4):80-88.

  【作者简介】王洋(1988—),女,汉族,河南巩义人,郑州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