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1 08:29:46被阅览数:168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米博
摘要: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与开发利用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对档案传播生态的影响、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档案开发利用向社会化大众化拓展等新态势,探讨了档案内容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数字档案馆等渠道的跨平台传播路径与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数字化档案资源深度开发,VR、AR技术应用,档案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以及面向公众的多元档案服务等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方法与新业态,展望了全媒体时代档案事业的创新发展前景。
关键词:全媒体;档案信息资源;跨平台传播;档案开发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为档案的传播与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工作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推动档案的传播与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已成为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拟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围绕“档案内容的跨平台传播与开发利用”这一主题,从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一是分析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与开发利用的新态势,总结其新特点、新趋势;二是探讨档案内容跨平台传播的路径与策略,并提出促进多渠道传播的优化方案;三是归纳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方法与新业态,展望档案价值开发的创新前景。希冀通过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为实现全媒体时代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1 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与开发利用的新态势
1.1 信息技术发展驱动档案数字化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显著加快。一方面,档案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大规模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各级综合档案馆已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总量超2万TB,馆藏档案数字资源占比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各行业各部门也高度重视档案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本领域档案的数字化归档和管理。尤其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 中国银行等大型企业中,档案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档案信息资源日益完备的数字化基础极大拓展了档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为全媒体时代档案内容的跨平台传播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1.2 移动互联网催生档案传播的新生态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档案传播的媒介环境和传播生态。一是移动终端成为档案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便捷地获取档案信息,档案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二是新媒体平台日益成为档案传播的重要阵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知乎等新媒体平台兼具社交和资讯功能,为档案部门提供了直达用户的快捷通道。越来越多的档案机构入驻新媒体平台,创新档案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档案传播与用户互动的无缝链接。三是信息流动呈现出跨屏化、碎片化特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在多屏之间快速流转,呈现出跨屏化趋势。同时,移动阅读也塑造了用户“短、平、快”的信息获取习惯。这就要求档案内容生产要适应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特点,提供精简、直观、易于快速查看的档案知识单元。
1.3 全媒体时代促进用户需求特点转化
相较于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全媒体时代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一是档案流量入口趋向分散化。过去,用户主要通过实体档案馆的阅览室、查档窗口等渠道获取档案。如今,数字档案馆、第三方档案平台等新型档案流量入口不断涌现,用户接触和获取档案的路径更加多元。二是用户对档案互动性提出更高要求。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习惯于便捷交互、主动参与,对档案服务的互动性、个性化提出了新要求[1]。档案部门需要贴近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检索、问答、推送等智能化服务,提升用户获取档案的便利性。三是细分人群的档案需求不断凸显。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日益清晰,特定人群的档案需求更加突出,如各界研究者需要档案大数据支持学术研究等。档案部门要树立受众思维,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档案服务。
1.4 信息开发共享推动档案社会化拓展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推进,档案工作逐步拓宽了管理视野,档案开发利用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趋势。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彰显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各地积极挖掘档案中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将档案融入城市旅游、创意文化产业,使档案走进社区和市民生活。档案见证城市发展变迁、记录市井百姓冷暖,日益成为构建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感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档案部门加强与高校、企业、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依托档案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校史馆建设、口述历史等项目。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档案开发,档案服务的影响范围得到了拓展。
2 档案内容跨平台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2.1 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档案传播
移动互联网平台是全媒体时代档案传播的重要渠道。政府档案门户网站可以借助移动APP等形式,实现档案目录、馆藏图片等信息的移动端发布。将原本需要在实体档案馆查阅的档案,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出去,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检索和获取档案知识。
各级档案部门可以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发布档案资讯、解读档案史料,接受用户档案咨询,打造“掌上档案馆”。档案内容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精准推送,可以触达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档案传播效能。
2.2 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为档案内容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用户互动空间。各档案部门可以利用微博、知乎等平台的社交属性,创新档案知识传播方式。例如,通过微博发起“城市记忆”话题,邀请网友分享自己收藏的老照片、票证等,以此引发社会公众参与档案征集互动;利用知乎平台,由档案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可以解答网友提出的档案热点问题,满足大众对档案知识的需求。
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的APP“Today’s Document”(档案中的今天),以每日推送的形式,定期介绍档案历史上的今天所发生的大事,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档案内容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档案的社会关注度,引导公众参与档案事业;另一方面,通过网友转发、分享等二次传播,也带来了档案流量的裂变式增长。
2.3 数字档案馆等新兴平台的档案展示
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新兴数字人文平台也是档案内容跨平台传播的有效载体。众多世界级的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通过高品质数字化手段呈现馆藏珍品,搭建在线展厅、开展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将档案融入沉浸式的数字展示空间。
新兴数字人文平台的优势在于,能够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营造出身临其境般的档案展示效果,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档案观览体验[2]。数字人文平台的互联网属性,也使得地理位置偏远的珍贵档案能够通过数字化手段“搬迁”到线上,供全球用户随时欣赏和研究,实现了档案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2.4 跨平台传播协同与统筹机制
档案内容的跨平台传播涉及PC端、移动端、线下展厅等多种媒介形态,需要建立协同统筹机制,实现各平台档案传播的有效配合。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适时制作原创的档案内容产品。档案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社会热点和用户需求,策划并开发体现档案特色的主题展览、纪录片等多媒体产品,为档案内容的跨平台传播提供优质内容支撑。其次,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加强传播平台间的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精准画像,实现档案传播内容的智能分发,提升跨平台内容的推荐精准度。再次,要建立健全传播绩效评估体系,动态监测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综合运用传播评估工具,评估各平台档案产品的点击量、转化率、用户反馈等关键指标,形成持续改进、动态优化的良性循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3 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方法与新业态
3.1 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
数字化档案资源是大数据时代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海量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已不再是档案工作的重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对数字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数字人文研究为深度开发数字档案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数字人文工具,可以对档案大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语义分析、知识抽取,发现档案资料中隐藏的知识关联和历史规律。例如,利用GIS时空分析技术,可以对历史档案中的地名信息进行抽取和定位,绘制特定历史时期的疆域版图、都市轮廓,再现历史地理格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可以对档案中的人名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揭示历史人物的社会网络结构与演化规律。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有助于拓展档案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字地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还能促进历史大数据研究范式的革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支撑和方法论启示。
3.2 VR、AR 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为档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VR技术可以将档案内容转化为沉浸式的虚拟场景,使用户在身临其境中直击“历史现场”[3]。例如,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推出的“河西历史展”全景VR网上展厅,以真实展陈场景为基础,搭建出身临其境般的三维互动虚拟空间,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浏览、了解河西城区建设的历史文脉、城区面貌、重要事件等内容。而AR技术则可以将虚拟的档案信息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实现档案知识的可视化互动体验。VR、AR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革新了档案信息的展示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档案体验,激发了公众探索档案的兴趣,使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3.3 档案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
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技术为档案开发利用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海量档案数据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数据支撑,也是大数据分析中极具价值的数据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档案文本中快速提炼出关键信息要素,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统计规律和趋势特征[4]。例如,通过对历年职工档案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刻画出企业员工队伍的发展脉络,并预测人才流动态势。同时,对重大工程项目档案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总结提炼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而优化业务流程。档案大数据分析形成的研究成果,既可以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又可以作为普及档案知识的科普内容向社会传播。此外,借助知识图谱、语义搜索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深度挖掘档案知识资源,揭示档案实体之间的复杂关联,实现档案知识的关联检索和智能问答。知识挖掘将进一步拓展档案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档案事务管理向档案知识管理的转型。
3.4 面向公众的多元档案服务模式
在数字时代,档案服务的对象范围已从传统的机关、团体用户拓展到了社会大众,呈现出服务模式多元化的趋势。为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档案需求,各档案部门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一是拓展档案服务功能,打造“一站式”档案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档案查询、档案认领等档案便民服务。二是提供个性化的档案增值服务。众多地方档案馆推出家谱编修、老照片修复等特色档案服务项目,满足公众个性化的档案需求。三是举办多样化的档案文化活动。各档案馆以“国际档案日”等为契机,面向社会公众举办档案历史展览、档案接力传递、档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档案意识。开展社会化、多元化的档案服务,有利于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为档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文,叶晓晨,卢玉华.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移动服务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对副省级市及以上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山西档案,2023(1):107-118.
[2]王肖波.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浙江省档案馆创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1(1):104-109.
[3]黄案.面向虚实交互的档案遗产跨资源互动模型研究[J].山西档案,2023(6):172-175,171.
[4]丛楠,刘寻.“四全媒体”视域下档案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23(2):45-51.
【作者简介】米博(1981—),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晋中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影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