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1 08:25:34被阅览数:195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徐真
摘要:立足数字时代语境,以高校档案展览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叙事转型的主题,深入剖析了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基本功能以及在数字环境下所呈现的嬗变趋势,揭示了信息技术发展、观众接受心理转变、展览形态多样化等因素对高校档案展览叙事转型的推动作用,并据此提出了重塑叙事时空结构、创新叙事话语模式、优化叙事传播途径等叙事转型策略。
关键词:档案展览;档案叙事;数字环境;叙事转型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为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讲好高校故事,推动档案展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摆在高校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破解当前档案展览所面临的时代困境,本文基于时代语境,以问题为导向,对高校档案展览叙事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1 高校档案展览的叙事功能
1.1 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概念界定
高校档案展览叙事是指在高校档案展览中,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选择、组合与呈现,构建一个富有逻辑性、连贯性的故事,以表达特定的主题思想,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与深入思考。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活动,叙事的本质在于讲述者通过对事件的选择性再现,将原本分散、片段化的事实整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展览的策划者扮演着隐含的叙事者角色,他们通过对档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二次加工与深刻阐释,最终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的叙事文本。高校档案展览叙事以真实的历史档案为依托,借助多样的展陈手段,力求再现历史原貌,揭示历史本质,充分彰显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情感内涵,进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与利用。
1.2 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基本功能
其一,教育功能。高校档案以鲜活、真实的方式记录了高校发展的重要历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通过生动的叙事方式,高校档案展览能够直观再现其办学历史与传统、重大事件及人物风采,从而增强师生的爱校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并引导师生传承优良的校风学风,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功能。此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史教育形式,档案展览叙事有助于师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系统认识高校的文化底蕴,进而自觉肩负起推动高校未来发展的责任,培养“知校爱校、兴校荣校”的家国情怀[1]。其二,认知功能。档案记录历史,维系着社会集体记忆。高校档案展览通过对档案的提炼与阐释,将个人记忆与群体记忆相连接,唤醒观众尘封已久的记忆,并帮助其厘清某一历史时期的来龙去脉。同时,高校档案所反映的不仅是高校本身的历史,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通过巧妙的叙事设计,高校档案展览能够拓宽观众的历史视野,加深其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提升观众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水平。其三,审美功能。档案记录着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蕴藏着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高校档案展览叙事善于运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法,或铺陈历史长卷,娓娓道来;或精选档案,细节见真章;或以图览档,形象直观;或以档证史,言之有物。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视角与叙事策略相结合,使展览的叙事文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心理感染力与艺术震撼力,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引发情感共鸣与美的享受。
1.3 数字环境下高校档案展览叙事功能的嬗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高校档案展览的叙事生态日趋多元化,叙事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数字化技术为档案的保存与利用带来根本性变化。数字档案打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物理局限,使档案资源的获取与再加工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数字化还推动了档案展示形式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的出现,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可视化方式近距离欣赏珍贵档案,极大地拓宽了档案展览的受众范围。其次,在数字环境下,高校档案展览叙事展现出互动性、沉浸感等新特点[2]。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展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增强了展览叙事的互动性,使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叙事活动的参与者,参与感和代入感大幅提升。沉浸式叙事则通过综合运用声、光、影、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全方位调动观众的感官,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观众全身心投入,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再次,在数字时代,高校档案展览叙事功能呈现出创新性拓展的趋势。数字档案馆、网上展厅的兴起,使展览叙事突破了时空界限,覆盖面更加广泛。最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为展览叙事提供了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基础。观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取私人定制的档案展览服务,从而进一步拓展档案展览叙事的传播功能。
2 数字环境下高校档案展览叙事转型的内在动因
2.1 信息技术发展促使档案资源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使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档案工作从手工操作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数字档案馆、数据库的建设,极大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为高校档案展览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展览策划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档案的优势,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创新展览的叙事方式,使展览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此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运用,促进了线上线下展览的融合发展,使观众能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参观展览,获得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展览叙事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立体、高效。
2.2 观众接受心理转变引发展览叙事模式变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快餐文化”盛行,碎片化阅读、图像化思维逐渐成为信息消费的主流趋势。因此,创新展览叙事方式,增强互动性、参与性,成为新形势下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转型势在必行。一方面,展览策划者需要顺应观众的接受心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组织展览内容,摒弃说教式的叙述,力求叙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入互动体验环节,通过参与式教育,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在互动中深化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观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叙事视角与解读方式,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期待。
2.3 展览形态多样化发展拓展档案叙事表现空间
传统的高校档案展览多以实体展览为主,展览内容相对单一,形式较为刻板,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展览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数字展览、网络展览、虚拟展览等新型展览形态层出不穷,使展览的叙事空间得以拓展。例如,数字展览馆的兴起,打破了实体展览的时空局限,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馆藏档案,获得身临其境般的观展体验。又如,网络展览以其快捷、开放、互动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极大地拓展了展览的受众面。展览形态的多样化,为高校档案展览的叙事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对展览叙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元展览形态下,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叙事策略,如何在跨媒介叙事中精准把握分寸、统筹规划,讲好档案故事,传播好校史文化,成为展览策划者面临的新课题。
3 数字环境下高校档案展览叙事转型的策略探究
3.1 重塑展览叙事的时空结构
重塑展览叙事的时空结构,首要任务是打破线性叙事的束缚。线性叙事以时间为轴,遵循因果逻辑,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尽管这种叙事方式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但也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叙事流程的僵化与封闭,进而限制了观众的能动性和参与度。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打破线性叙事的桎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运用超文本、超媒体等先进技术,可以建构起开放性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在此结构中,叙事单元之间不再遵循严格的时序逻辑,而是形成一个开放的网状结构。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浏览路径,参与叙事脉络的建构,从而由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展览叙事的共同建构者。这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叙事范式,既增强了展览叙事的灵活性,又充分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档案展览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外,为了重塑展览叙事的时空结构,还需拓展虚实交织的叙事空间。在数字时代,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空间构建日益多元,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则为叙事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虚实交织的叙事空间逐渐成为展览叙事的新趋向。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实体展览的叙事空间得以延伸。通过将实体档案数字化,建立数字档案馆,可以将展览的触角延伸至线上,观众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感受档案的魅力。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更是使展览叙事突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开拓想象空间[3]。
3.2 创新展览叙事的话语模式
创新展览叙事的话语模式,可以从互动性和沉浸式叙事话语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互动性叙事话语强调打破“讲述者—听众”的二元对立格局,重视观众在叙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叙事实践,与展览文本展开对话。在此语境下,高校档案展览需要积极为观众搭建互动平台,营造参与氛围。例如,可以在展览中设置互动体验区,增设观众留言板,并开辟网上讨论区,引导观众通过扫码、点击、书写等多种方式参与话语互动,充分激发其表达欲望。在互动中,观众可以分享自己的认知感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使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互交织,个人历史与学校历史展开对话,从而推动高校档案展览叙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向度走向多元化,构建出一个动态生成的意义场域[4]。
沉浸式叙事话语则是数字时代高校档案展览叙事的新范式。其本质在于利用声、光、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全方位调动观众的感官,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引导观众全情投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展览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高校档案展览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刺激,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叙事语境。例如,可以融合多媒体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校史发展的重要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高校发展的进程之中。又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观众代入历史人物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从而在同理心的引导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教育。
3.3 优化展览叙事的传播途径
高校档案展览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整合新媒体传播资源,实现展览叙事传播路径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展览信息,持续开展展览宣传推广活动,以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创新展览叙事的呈现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媒体专题产品,以提升展览的传播效能。例如,可以制作微视频、VR展览等新媒体展品,采用碎片化、沉浸式的叙事方式,吸引“数字原住民”的关注。又如,在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可以策划新媒体互动话题,通过图文直播、云展览、云讲解等多种形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激发观众的传播热情。
同时,高校档案展览还应充分发掘社交媒体的传播价值,利用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实现展览叙事的裂变式传播。一方面,要积极运营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发布动态、直播互动等方式,保持与观众的实时互动,增强展览的黏性;另一方面,要鼓励观众通过“打卡”、晒图、写评论等社交方式,记录并分享参观体验,将个人观展历程转化为生动鲜活的社交媒体内容。在“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下,观众将成为展览叙事的主体,形成口碑相传、裂变式扩散的局面。此外,通过社交媒体,高校档案展览还可以实时倾听师生心声,收集反馈信息,为展览内容和形式的持续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展览叙事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崔晓苗,王毅.红色档案展览的情感传播向度研究[J].山西档案,2022(4):69-75.
[2]杨万欢.沉浸理念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1):134-143.
[3]邱歆迪,张画,李棋.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展览中的应用探究[J].兰台世界,2024(10):73-76.
[4]马仁杰,殳圣薇.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叙事要素的构成及其优化路径[J].山西档案,2023(5):5-11.
【作者简介】徐真(1985—),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京晓庄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艺术教育、音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