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0 08:30:30被阅览数:147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史昭然
摘要:立足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时代需求,提出运用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新路径。从课程体系、创新社区、协同网络三个维度构建了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共同体成员的培养与管理、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运行机制,揭示了共同体良性运转的关键环节与推进策略。进而得出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融合理论实践、加强教研互动等路径,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赋能赋智。
关键词:档案赋能;师范院校;实践育人;育人共同体
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2022年4月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针对构建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一系列措施。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神圣使命,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当前师范院校实践育人还面临着实践资源不足、实践平台单一、“教学做”脱节等诸多困境,亟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赋能增智。档案在师范院校实践育人中大有可为。发挥档案在师范教育中独特的育人价值,既是深化高校档案事业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助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本研究以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旨在探索“档案+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丰富完善师范教育实践育人体系,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辟新路径,为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档案赋能视角下师范院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1.1 基于档案资源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档案资源作为历史与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师范院校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课程是实践育人的基本单元,将档案资源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可以增强课程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针对性,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基于档案资源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价值导向,选择蕴含丰富教育价值、体现时代精神的档案资源作为课程素材;二是问题导向,围绕师范生成长和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设计课程内容;三是活动导向,利用档案研究、开发、利用等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历史思维和教育创新能力[1]。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档案与教育史、教学技能、政策分析等相结合的特色课程模块,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研究资源,形成富有档案特色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为师范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与实践平台。
1.2 基于档案平台的实践育人创新社区构建模式
档案平台是集档案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师范院校搭建实践育人创新社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社区是师生协同创新、跨界交流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培育创新能力。基于档案平台的创新社区构建应把握以下要点:一是聚焦教育创新,发挥档案平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促进协同创新,搭建师生协作、跨学科交叉的创新社区,营造探究式、参与式的育人生态;三是拓展社区边界,利用档案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吸引校外专家、行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的外延广度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可建设档案与实验室、展示中心、研究基地等相融合的特色创新社区,将档案平台打造成教育创新策源地和育人联合体,为培养创新型教育人才提供持久动力。
1.3 基于档案项目的实践育人协同网络构建模式
档案项目是连接档案资源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也是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的纽带。通过设计和实施档案项目,可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网络,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能力。基于档案项目的协同网络构建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需求导向,立足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设计档案项目,提升项目的时代性和适切性;二是多元主体参与,吸纳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社会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档案项目,形成协同育人合力[2];三是产出导向,注重档案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将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教师培训等领域,实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可构建档案与优秀教育人才、名师工作室、教育创新成果等相结合的系列项目群,打通“产学研用”链条,建立校地协同、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的实践育人新机制,提升师范院校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实效。
2 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2.1 共同体成员的培养与管理
共同体成员包括高校教师、在校学生和档案工作者。成员的培养应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对教师成员,着力提升档案意识与档案利用能力,开展档案资源教学应用、实践指导等专题培训;对档案工作者,注重拓展教育专业视野,强化服务教学一线、融入育人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成员,加强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培养,鼓励参与教研项目、发表研究成果等。建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跨界交流互鉴。成员管理坚持自主管理与他律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共同体章程,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成立理事会,下设多个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互评、自评与组织评价,将成员表现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管理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多渠道、多层次地调动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成员的获得感、荣誉感,激发其自觉投身档案育人事业的内生动力。
2.2 共同体内部运行机制
构建科学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实现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功能的关键。内部运行机制应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在决策机制上,发挥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可定期召开成员大会,民主协商,制定共同体发展目标、工作计划与管理制度,形成凝聚共识、协调有序的决策格局[3]。在执行机制上,强化分工协作,设立工作小组,分别负责档案资源开发、实践项目实施、宣传交流等具体工作,做到责权明晰、执行高效。在评估反馈机制上,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互评、自评、第三方评估等活动,客观评价共同体运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不足,形成持续改进、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重视共同体文化建设,培育以爱国奉献、严谨治学、开放创新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营造互信互助、共生共享的文化氛围,为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3 共同体外部运行机制
构建开放互动的外部运行机制,是提升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有效途径。外部运行机制的重点在于资源链接与成果共享。在资源链接上,立足学校和区域资源禀赋,广泛链接社会各界力量,包括兄弟院校、社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等,在档案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上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4]。在成果共享上,要树立开放共享理念,将共同体的建设经验、项目成果、服务产品等及时向社会发布,通过学术交流、培训辅导、咨询服务等方式,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社区服务等公益项目,彰显共同体的社会价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拓展共同体发展空间,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效能,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稳定持久的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3 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3.1 教学资源拓展路径
档案资源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信息,是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源泉。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系统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可以为教师备课与授课提供新素材、新视角、新方法。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档案中的教育教学内容,从政策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档案中提炼教育发展脉络和规律特征,充实教育基本理论教学;从优秀教师事迹、先进教学经验等档案中萃取教学智慧和技艺精华,用于丰富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从历年的学生档案中分析把握学生的学情特点、认知规律,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综合运用图片、音像、实物等多种档案形态开展教学,提高教学信息量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身临其境般的教学情境;鼓励教师将档案融入教学全过程,即备课、授课、作业、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档案素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致力于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为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搭建平台。首先,共同体为教师开展档案利用培训,帮助教师熟悉档案资源的特点、功能与利用方法,提高教师开发档案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为教学模式创新奠定基础。其次,共同体搭建了校内外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定期组织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优秀档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的传播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再次,鼓励教师将档案融入探究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中,引导学生在档案研究、档案展览、档案编研等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教、学、做深度融合。最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成果凝练、教学案例编写、教学论文发表等,将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理论成果,扩大优秀教学模式的示范带动效应。搭建培训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完善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创新搭建桥梁,使教师在档案资源利用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全面提升教学专业化水平。
3.3 理论实践融合路径
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档案资源链接理论与实践,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持久动力。教师通过参与档案资源开发,可以直观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图景,加深对教育规律、学生认知特点的理性认识,强化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同时,该共同体构建了“教学—实践—研究—再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档案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开展理论探讨,再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数字档案技术,跟踪评估教学效果,开展循证教学实践研究,为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再如,教师可立足区域教育发展档案,分析教育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共同体注重发挥档案的实践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档案征集、整理、编研、展览等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师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3.4 教研互动加强路径
档案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为教师搭建教研互动平台,营造出开放、宽松、平等的教研氛围,形成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教学反思机制。共同体定期举办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借助档案资料回顾教学历程、反思教学得失,开展案例研讨、问题诊断、难点破解等,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流程。同时,充分利用档案大数据优势,分析教师的教学特点、优势与不足,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教师认清自我,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提交个人成长档案,记录教学心得、成长变化轨迹,自觉成为教学反思的主人。此外,该共同体还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师德考评、教学竞赛等,多维度、全方位地考察教学效果、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引导教师在集体教研活动和个人自我反思中查找差距,总结经验,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反思改进机制。通过加强教研互动、畅通反思渠道,教师在启发式交流碰撞中凝聚教学智慧,在专业化成长轨迹中明确发展目标,推动教师自觉将反思内化为教学改进的内生动力,将教研互动外化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形成教得好、学得好、反思有质量、评价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成伟.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J].山西档案,2024(7):27-30.
[2]张静.校史档案挖掘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协同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4(5):80-83.
[3]刘言,潘婷.基于“局馆分设”经验的高校档案治理路径研究[J].山西档案,2022(5):56-61.
[4]李宗富,黄婷婷.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治理场域:理论阐释、模型建构及实践进路[J].档案学研究,2023(5):13-21.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需求导向构建音乐艺术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4SJGLX0464)。
【作者简介】史昭然(1989—),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