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逻辑起点与策略支点

发布时间:2025-01-20 08:21:07被阅览数:153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王宝林 杨苗

  摘要:基于档案参与质量评价的重要意义,从必要性与可行性、逻辑起点、策略支点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研究指出,档案参与质量评价具备政策依据和实践条件,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动态发展的评价机制和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同时,要完善顶层设计,整合档案资源,拓展评价应用,以推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仍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亟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在推进质量评价的进程中,如何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过程,全面评判人才培养成效,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学生成长档案真实记录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检视人才培养状况的“晴雨表”。新时期档案工作要主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彰显特色、贡献力量。深入分析档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厘清参评的逻辑起点,把握参评的策略支点,对于充分发挥档案的基础性作用,推动高校质量评价机制的完善,助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档案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意义

  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培养过程、有效提升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通过评价不断检视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学生全面发展新要求,进而优化并调整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反映学校定位、紧扣学生需求、回应社会期待。其二,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通过实施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评价,系统总结人才培养成效,剖析制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其三,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将评价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要素,建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机制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的闭环改进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1.2   档案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独特价值

  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档案主要体现出以下独特价值:其一,档案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支撑。档案真实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学业表现、综合素质等方面,涵盖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1],信息维度丰富,时间跨度完整,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人才培养全过程。其二,档案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可信的原始材料。人才培养档案通常以原始材料、原件等形式保存,真实记录了学生成长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和权威性。其三,档案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必要的可追溯性。档案的连续性、系统性特征,为追溯学生发展历程、诊断人才培养问题、分析教学管理效能提供了坚实基础。

  1.3   档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可行性

  从政策依据看,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为档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以“提升我国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指导思想,扎实开展相关工作。这为发挥档案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独特价值指明了方向,对档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资源优势看,高校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系统性的特点,是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学籍档案、学业档案、毕业设计(论文)等,客观记录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轨迹,能够为教学诊断、学情分析、学业预警等提供第一手资料。而教师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等,则集中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投入等基本状态,是评估专业建设、教学条件的关键要素。从技术支撑看,现代信息技术为加强档案资源开发、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档案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利用更加高效便捷。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档案资源的结构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其内在联系和特征规律也得以更加清晰呈现。基于可视化手段,档案的展示和表达日益形象直观,有助于评价主体快速洞察人才培养态势。大数据分析模型、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方法的应用,让档案“活”了起来,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服务质量评价的广度、深度持续延伸。

  2  档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逻辑起点

  2.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档案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以培养目标为根本遵循,档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的真实记录,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构建内容科学、结构完善的档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档案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特色导向[2],确保指标设计与学校目标相一致、与学生发展相契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指标内容选取上,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要求,全面梳理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状况的关键要素,兼顾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选择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还应纳入反映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特色指标。在指标体系结构设置上,既要覆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等方方面面,又要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等关键育人环节,确保评价指标的系统性、主次分明的层次性。

  2.2   以成才过程为主线,构建动态发展的档案评价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学生亦处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持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发展的动态性与评价的静态性之间的矛盾,亟须创新评价模式,拓展评价维度,推动评价由静态、单向向动态、交互转变。

  构建基于档案的动态评价机制,要突出发展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强调对学生发展状态及其趋势的综合评判,全面、立体地反映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评价内容要聚焦学习过程,从单纯关注学习结果转向过程性考核,运用多元的评价材料,动态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内化、运用状况。评价标准要体现发展性,评价主体要突出互动性,加强学生参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客观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主动设定阶段性发展目标,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主观能动性。

  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个性创新的档案评价反馈

  高校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评价理念,立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变革以往千篇一律的评价模式,推行个性化评价与精准化反馈过程中,帮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3]。丰富多元的学生成长档案展现了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是实施个性化评价、提供精准化反馈的重要依据。在推进个性化的档案评价反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建立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维度,制定个性化评价方案。在评价反馈环节,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反馈评价信息。可采取定期与学生座谈的方式,交流学生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分析其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与发展建议。针对后进生等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关注,通过回溯性档案评价,挖掘其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研判,开展精准帮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业发展指导。

  3  档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策略支点

  3.1   顶层设计:完善档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制度规范

  体系化的制度建设是档案发挥支撑保障作用的前提,也是提升评价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制度建设要与学校发展规划相衔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等作出总体部署,是学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档案参评的制度设计中,要充分吸收发展规划的精神内涵,将服务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贯穿其中,做到制度规范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形成制度合力。制度建设还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评价、服务、安全等各业务要素,系统构建包括评价管理、档案利用与开发、信息安全与保密、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等在内的配套制度体系,做到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其中,档案开放利用制度至关重要,要在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点上做好制度设计,明确界定开放范围、明晰利用流程、强化安全管理,规范档案参评全过程。同时,建章立制要把握政策法规走向,将上级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政策要求纳入考量范围,与学校的相关工作制度相衔接,协同推进、形成共识。

  3.2   资源整合:强化档案资源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支撑作用

  为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参评工作,必须系统梳理档案资源,创新整合思路,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彰显档案的价值功效,为质量评价插上腾飞的翅膀。档案资源整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分类收集。由于质量评价所需的档案资料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呈现多源异构的特点,整合难度较大。因此,档案部门要转变工作理念,打破部门界限,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院系、职能部门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材料的工作机制,将学生在学习、实践、科研、竞赛、创业等各方面取得的成果性材料分门别类地集中起来,夯实档案资源基础。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深化信息化管理。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化,加快实现档案目录和原文数据库建设,为档案全面参与质量评价打下基础[4]。要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框架体系,规范档案的著录和标引工作,促进多源异构档案的关联与整合。资源整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服务水平。档案部门要主动适应评价需求,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档案资源,形成“一评一案”的精细化服务模式。要注重个性化服务,结合不同评价主体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档案揭示产品。

  3.3   应用拓展:发挥档案在人才培养质量改进中的导向功能

  质量评价的意义不仅在于评判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更在于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档案参评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支撑层面,更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在学校、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发挥其诊断问题、反馈改进的功能,推动评价、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将评价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行动。

  要用好评价结果,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政策优化与教学管理改革。学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统筹者、组织者,对评价结果要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档案部门要主动为校领导提供档案视角下的评价分析报告,揭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相关工作部署提供参考。要配合教务、质量管理部门梳理评价反馈意见,研判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质量改进的具体建议,推动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形成“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动评价整改工作在教务、教学质量管理、学工、就业、档案等部门间协同开展,提升质量评价在高校内部的整体协同性。

  参考文献

  [1]农艳春.高校档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与实现路径[J].山西档案,2024(8):118-120.

  [2]马仁杰,丁乙.档案信息服务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档案学通讯,2017(1):51-59.

  [3]安华.档案参与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逻辑起点与路径创新[J].山西档案,2024(7):183-185.

  [4]王成伟.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J].山西档案,2024(7):27-30.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一体两翼三全四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GJJG050);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新时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领力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094)。

  【作者简介】王宝林(197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苗(200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