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7 13:26:29被阅览数:210 次信息来源:《山西档案》
作者:曹楠
摘要:系统阐述文史档案与地方志编纂理论基础,从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实物资料三个维度,探讨了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实践路径,并从系统梳理文史档案资源、创新地方志编纂体例、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这三个层面,提出了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具体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纳各类文史档案资源,以创新进取的精神革新地方志编纂理念,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动文史档案与地方志编纂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新时代地方志书的学术品质。
关键词:文史档案;地方志编纂;理论基础;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方志情怀,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传承给人们。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发挥地方志在抗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总书记对中国扶贫志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地方志编纂质量,成为摆在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地方志编纂发展历程,文史档案一直是地方志书的重要史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者在深入发掘、系统整理文史档案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地方志书,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宝库。随着历史学科体系的不断拓展,口述历史、图像史学、实物史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拟梳理文史档案与地方志编纂理论基础,围绕档案文献、口述历史、实物资料三个维度,系统探讨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实践路径,并从系统梳理文史档案资源、创新地方志编纂体例、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三个层面,提出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文史档案与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基础
1.1 文史档案的内涵与特征
文史档案是指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内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活动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文献档案、口述史料、实物史料、音像资料等不同类型。文史档案具有原始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蕴含着鲜活、翔实、宝贵的历史信息。文史档案是全面、系统认识和研究地方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编纂地方志书的重要史料来源,其所记述的内容,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1.2 地方志编纂的历史沿革与学术要求
地方志又称“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区域一个或多个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我国编纂地方志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方志”一词则首见于《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在这里,“方志”指的是对方国情况的记述。东汉时期,地方志已初具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地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郡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志书编纂进入了鼎盛时期,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也逐渐稳固并基本定型。此时,官修、私修的志书达四百余种,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了大量的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
1.3 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理论依据
地方志书所记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档案文献等原始材料。文史档案与地方志编纂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新历史主义强调要将文学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重视从历史档案、田野调查等多角度发掘文本意义,这为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法国“年鉴学派”提出了“新史学”的概念,主张史学研究应该注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更加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逻辑,这与地方志编纂的宗旨不谋而合。再次,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传统实证主义史学的“客观性”提出质疑,转而强调历史书写的主观建构性,这启示我们在地方志编纂中要重视多元史料的综合运用。此外,口述历史学、大众史学、微观史学等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也为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提供了有益启示。
2 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实践探索
2.1 档案文献在地方志编纂中的应用
档案文献是地方志编纂最主要、最直接的史料来源。各级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征集、接收、搜集、整理各类档案文献,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是充分利用馆藏档案。地方各级档案馆是档案文献的主要收藏机构,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档案资料。地方志工作者通过查阅档案目录,借阅档案原件,甄别筛选档案信息,可以获取大量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主动征集各类档案。除馆藏档案外,地方志工作者还积极搜集其他各类档案,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收藏的档案资料等。通过实地走访、信函往来等方式,征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档案史料,极大地充实了地方志编纂的资料库。三是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档案部门与地方志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举办档案文献展、编辑出版档案文献专题汇编等方式,深入发掘档案的史料价值,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为地方志编纂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2.2 口述历史在地方志编纂中的应用
口述历史是一门对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的口述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新兴学科。口述历史打破了传统文献中心主义的桎梏,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了新的史料补充[2]。地方志工作者通过广泛开展口述访谈,用“活历史”来书写地方历史,极大丰富了地方志书的内容。一是开展口述史料的征集。地方志办公室制定口述史征集计划,明确口述对象,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系统采访,录音录像并整理形成文字稿。征集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尤其注重搜集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口述史料。二是加强口述史料的整理。对征集到的海量口述材料,地方志工作者要认真核实、仔细辨析,剔除不实之词,厘清矛盾之处,对语句文字反复推敲、精心斟酌,使之符合志书行文规范,形成结构严谨、文字精练的口述史料汇编。三是拓展口述史料的应用。将口述史料融入地方志书的各个篇章,用口述资料生动展现历史原貌。例如,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地方志工作者深入城乡基层,采访了大批普通民众,记录下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家族记忆,这些珍贵的口述材料通过志书得以永久保存,为后人研究民间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3 实物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应用
实物资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见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地方志工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各类实物资料,用“物证”来还原地方历史原貌,使地方志书的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一是注重搜集地方特色实物。各地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志工作者根据编纂主题,有针对性地征集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物资料,如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传统服饰、历史文物、珍贵图片等,用以彰显地域特色,体现时代风貌。二是科学分类整理实物资料。对搜集到的实物资料,地方志工作者需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进行系统分类,如按照时间顺序、学科门类、实物性质等进行分类,使实物资料条理清晰、查找便捷、利用高效。三是创新实物资料的呈现方式。实物资料入志要做到图文并茂、形神兼备。地方志书可采用文字描述与图像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图片、图表、图册等形式,生动再现实物资料的外观特征、内在意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鲜活。例如,在编纂徽州地区地方志时,编纂人员广泛搜集了徽墨、徽州剪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物资料,并通过图文展示,形象地再现了徽州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志书增色不少。
3 文史档案融入地方志编纂的路径与方法
3.1 系统梳理文史档案资源
文史档案是地方志编纂最重要的史料来源。地方志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史档案资源,首要任务就是全面系统地梳理辖区内的文史档案状况。一是摸清家底。地方志办公室要与档案、文物、图书馆等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全面掌握馆藏文史档案资源情况,编制文史档案资源目录,为地方志编纂提供基础参考。二是拓展资源。传统文史档案资源以政府档案、正式出版物为主,地方志工作者要突破常规,广泛搜集社会团体、民间收藏的文史资料,尤其要重视民间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视听资料等非常规档案的征集,努力开拓新的史料领域。三是分类整理。对搜集到的文史档案资料进行系统的学术分类,可按照内容主题、载体形式、产生年代进行分类,力求分类科学、检索便捷,为深度开发文史档案资源奠定基础。四是数字化加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文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创建数字化文史档案资源库,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史档案元数据标准,促进文史档案资源的网上共建共享,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支撑[3]。
3.2 创新地方志编纂体例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功能。传统的地方志编纂体例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亟须进行创新。文史档案的融入为地方志编纂体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拓展篇目框架。在继承传统体例的基础上,增设特色篇目,如“档案文献志”“口述史志”“物证志”等,系统记述地方文史档案资源状况。二是革新表述方式。打破传统志书以文字叙述为主的局限,广泛采用图表、图片、音频、影像等多媒体元素,增强志书的直观性和可读性。三是开辟新的编纂路径。发挥文史档案的优势,探索编纂“档案图志”“口述史地方志”“实物地方志”等新型地方志。例如,可选取具有代表性、史料价值高的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文献图志;访谈地方名人,录制口述影像资料,编纂口述史地方志;征集反映地方特色的实物资料,制作实物资料图册,编纂实物地方志。四是引入信息化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文史档案资源进行关联分析和知识挖掘,开发出基于文史档案资源的知识服务系统,研制“数字方志”“智慧方志”,推动地方志形式从“读志”向“用志”转变。
3.3 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
地方志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编纂队伍。为了充分发挥文史档案在地方志编纂中的作用,必须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一是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地方志编纂工作专业性强,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由于地方志涉及面广,还需要吸纳各领域的兼职人员参与。地方志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邀请档案学、历史学、情报学等领域的专家授课,提高工作人员对文史档案的识别、整理、研究和利用能力。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互学互鉴,促进业务水平的共同提升。三是开展协同攻关。针对地方志编纂中的疑难问题,应组建由方志学、档案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人才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发挥集体智慧,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文史档案的研究利用工作,破除地方志编纂工作中的瓶颈。四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将文史档案的征集整理情况、开发利用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4]。
参考文献
[1]段愿.梁启超方志观的档案学意义[J].档案学研究,2024(1):134-141.
[2]赵瑞红.新时代校史编撰工作中口述档案的价值体现[J].兰台世界,2020(8):86-88.
[3]杨林芬,都德标.理论•方法•路径:社会记忆视域下的《滇南本草》编纂研究[J].山西档案,2023(3):97-103.
[4]张笑玮,于元元,张国民.地域特色档案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山西档案,2022(3):133-141.
【作者简介】曹楠(199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上海立达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历史。